浅谈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

时间:2022-05-12 08:59:29

浅谈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

【摘要】本文从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在当今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有效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措施。

【关键字】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误区

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逐步积累而形成的。然而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局部利益与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在保护与发展的对话中,很多城市建设中都出现了传统风貌特色消失、历史文脉中断的现象,并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对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1 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

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有文物古迹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个层次,它们构成了一个从点到面的保护体系,以保护真实的历史原物及遗存的历史信息。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胜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损毁但具有重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

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古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感。

2 当下历史文化保护的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2.1 当下历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2.1.1 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历史的遗留原因造成的文物建筑产权不明晰,一栋建筑往往为几家单位所共有,各自为政,大家都在无偿地使用(常作为住宅或仓库等),没有人愿意出资维修保护,造成这些文物建筑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破烂不堪。

2.1.2 体制不健全,缺乏专项保护资金

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往往由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主管,但文化部门的监管缺乏力度。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文保单位的墙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拆字,尽管文物部门为之奔走,向上级部门反映,但由于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和行政不作为,导致文物建筑最终仍避免不了被拆除的厄运。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数城市的财政收入较为紧张,用于保护和修缮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由于诸多原因,用于保护文化古迹的专项资金常被挪作它用,造成文物保护工作捉襟见肘的局面。

2.1.3 保护方式片面单一

消极被动片面单一的保护:保护中重“古”轻“今”,重文物轻历史地段,重物质实体环境轻人文环境。缺乏对历史建筑群、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观念,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相割裂,城市的环境意象、景观特征遭到破坏。

消极被动的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以一种静态的、消极的方式为主,仅仅作为一项专项规划,并没有将保护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中充分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维护并发扬城市的格局特色、街巷空间和场所精神。

2.1.4 重发展,轻保护

由于受眼前利益的蒙蔽或出于树立政绩的需要,一些城市的保护工作往往让步于房地产开发建设,从表面看城市的面貌得到改善,城市的经济得到繁荣,而透过这种浮华的背后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丧失,城市文脉的粗暴割断,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2.2 当下历史文化保护的误区

第一种是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笔者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可以不用古砖,就是基于这种理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旧城墙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明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第二种是“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在旧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区去搞明清一条街。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

第三种是“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说法。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目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就要逊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价值上都搞上地区、民族、历史的特征,以示“文脉”的延续。在一个城市里应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及风貌区,但绝没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就可毫无顾忌地作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样,文脉就自然延续且通畅。

第四种是“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各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全盘,显然不切实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大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尺度街使北京传统城市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

3 历史文化保护的思想方法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应在解读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状条件,进行不同类型的保护。

3.1 原真型保护

对各级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应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遵循“维修保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保护,保存“原址、原状、原物”。这类保护是目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如北京故宫、上海豫园、丽江万寿塔等等。

3.2 风貌型保护

对旧城中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严重破坏已无完整风貌的地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修补业已破损的街巷肌理,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

3.3 再现型保护

在城市的一些特殊地段,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变迁、战火的冲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现存风貌与历史上的兴旺景象已截然不同。对于这类地区,可以在充分发掘历史沿革、分析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加以复建,带动老城的振兴。

3.4 创新型保护

在结合历史原型的前提下,面向未来,大胆创新,探索历史文化表现的新形式、物化环境的再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并重与互动,通过新的物质形式给历史文化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在这里,创新的是建筑,保护的是文脉。上海新天地街区是典型的传统里弄式街坊,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体现着老街坊普遍存在的结构老化、风貌破旧等问题。上海新天地街区设计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采用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加固结构、更新基础设施的手法,引入新的城市功能,使精心处理的旧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实现了创新与保护。

4 结语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我们今天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留住过去的时光,而是为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和明天持续的发展。只有认清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的眼光来平衡二者的矛盾.才能使保护真正地适应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职龄,李梁.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J].山西建筑:1-2

[2]杨俊宴,吴明伟.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探索[J] 规划设计: 45-48

[3]汪天雄. 城市设计与历史文化的保护[J] :210

作者简介:

陈强(1988―),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生.

上一篇:对土建工程耐久性的分析 下一篇:关于住宅工程施工的质量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