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核损害中的民事责任分配

时间:2022-05-12 04:56:15

试论核损害中的民事责任分配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8-000-01

摘 要 核损害的民事责任随着中国核能和平利用的发展将日益为公众所重视,本文仅就核损害中的民事责任分配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论述,旨在完善我国对于核损害民事责任分配问题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核损害 民事责任 分配

2011年3月11日起,日本9级海啸地震所引发东北部福岛核电站1、2、3、4号机组接连发生事故,日本各地均监测出超出本地标准值的辐射量,引起周边国家,乃至亚太和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核能的安全性再一次引起公众的重视,核损害及其民事责任问题也因此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核损害的概念界定

核损害的概念在国际条约中有不同表述。《1962年核动力船舶经营人责任公约》规定核损害是指由于核燃料或放射性产物或废料的放射性,或者由于核燃料或放射性产物或废料的放射性与有毒、易爆或其他有害性相结合,而引起或产生的人身伤亡以及财产的灭失或损害。

《1997年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中》规定 “核损害”系指:(i)生命丧失或人身伤害;(ii)财产的损失或损害;和在主管法院法律所确定的范围内下列每一分款:(iii)由第(i)或(ii)分款中所述损失或损害引起的在此两分款中未包括的经济损失,条件是有资格对所述损失或损害提出索赔的人员遭受了此种损失;(iv)受损坏环境(轻微者除外)的恢复措施费,条件是实际采取或将要采取此类措施并且该损坏未被第(ii)分款所包括;(v)由于环境的明显损坏所引起的收入损失,而这种收入来自环境的任何利用或享用方面的经济利益,并且该损失未被第(ii)分款所包括;(vi)预防措施费用以及由此类措施引起的进一步损失或损害;(vii)环境损坏所造成的损失以外的任何其他经济损失,只要此类损失为主管法院一般民事责任法所认可。

笔者认为《1997年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中》中的规定较为适应实际,其不仅详细列举了各类损害,还将核事故发生后因为环境受到损害和为了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害而遭受的损失包括在内,核损害波及的地理范围扩大至包括在任何遭受核损害的地方。

从核损害的定义来看,其具有如下特点:

1.损害的高度破坏性。核损害大多具有高度放射性,能够产生长久的核辐射危害,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同时,其还可能引起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突变。同时,伴随放射性核损害产生的还有爆炸和高度的毒性,这些都对动植物有着极强的破坏作用。

2.损害发生后的快速传播性。核损害发生后,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短时间内覆盖广阔的地域。

3.核损害的程度与范围高于其他损害。核损害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人体侵害、财产侵害及环境侵害,其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均高于其他种类的损害。

正是因为核损害的强大破坏性,笔者认为,出于和平利用核能的目的,在核能利用别是在核损害民事责任问题上应当有成熟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也是利用核能的各国都应正视的一个问题。

二、核损害民事责任一般界定

核损害民事责任,是指核设施发生核事故造成核损害时,核设施经营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这种责任又称为第三方核责任,具体表现为一种民事赔偿责任。这种核损害民事责任不适用于一般的危险较低的核活动,而只适用于核能和平利用中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核设施与核活动。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是对民事责任进行归责的基本原则,如将此标准规范于核损害责任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核损害的民事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并且是一种无过错责任。采用这样的归责原则,只需要有加害行为、产生严重后果、加害行为与严重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可认定加害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分配及免除情形

《关于核损害民事责任的1997年维也纳公约》第4条规定,运营者对核损害的责任是绝对的。从实践来看,各个核大国也都采取这种绝对责任原则。但为了公平起见,各国在国际条约和内国法中也相应地规定了除外责任作为运营者责任的补充,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如果营运人证明核损害全部或部分由受损害人的粗心大意或蓄意造成损害的行动或不作为所致,主管法院可根据法律的规定免除对此类人员所受损害的赔偿义务。

第二、如果营运人证明核损害是直接由军事冲突行为、敌对行为、内战或暴乱所引起,营运人不负任何责任。

第三、营运人对核装置本身以及位于该装置场址的任何其他核装置,包括建造中的核装置的损害以及对同一场址上使用的或将要使用的与任何此类装置有关的任何财产的损害不负有责任。

第四、在核设施的核材料由他人接管之后,以及在接管他人的核材料之前发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核损害,营运人不承担责任。

这样,在规定运营者对严格责任的同时规定免责情形,是对运营者权益的公平对待,同时可以避免由个人的故意作为或不作为造成核损害等恶意行为的发生。

四、结语

核损害的民事责任之所以是一种无过错责任旨在于对受害者权益进行一种倾斜性保护。笔者认为,核事故是“可防而不可治”的,但是,完善我国核损害民事责任法律体系,既是核电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社会和公众利益的需要,为有效开展核能的和平利用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核电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应当考虑在保险制度中完善共保、互保模式,以使民事赔偿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蔡先凤.核损害民事责任研究.原子能出版社.2005.10.

[2]闫政.美国核法律与国家能源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黄倩.专家:多数国家规定核电站营运者对核事故担责.方圆.

上一篇:浅析沉默权制度在中国法制建设中的意义 下一篇:从商标权看阿迪王的山寨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