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相关性论治肝硬化腹水

时间:2022-05-12 04:25:13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中医药疗法;肝脾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12-02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其中一个主要症状,在中医属“鼓胀”范畴。鼓胀,是根据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其,此其候也。”《内经》等中医经典早就提出了肝脾相关的理论基础。《难经》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兰室秘藏》提出鼓胀病“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而成胀满。”近代医家对肝病治脾也颇有心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自理。”故此可见,中医认识到肝硬化腹水病位不仅仅在于肝脏,而是注重调理肝脾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影响该疾病的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肝脾在生理上对水液代谢及气血调摄的作用

脾属土,肝属木,正常生理情况下,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肝木对脾土行疏泄调达之作用,使脾土不致过于壅滞,脾胃之气升降得宜,有利于水谷精微的输布运化及气血的生化,促进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运作。

1.1 水谷运化方面 脾胃属中焦,升清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属下焦,主升发,使五脏六腑之气通达内外。脾主运化水谷津液,脾气上升,上输食糜消化后所形成的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下降,排泄糟粕,二者一升一将,顺利完成食物的消化、输布和转运。肝主疏泄,其气之余化为胆汁,胆汁通过肝气的疏泄,排泄到肠道,帮助脾胃消化食糜。“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脾胃的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五脏六腑,同时能使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脾胃功能受损,则肝的正常功能亦受损,则肝之疏泄不能发挥,导致气滞、血瘀、水停而形成鼓胀。

1.2 水液代谢方面 脾位于中焦,是水液运化代谢的中枢,“脾为胃行其津液。”而肝主疏泄,其疏泄调达之作用,可以协助脾土,通条水道,疏利三焦,使水液顺利运化排泄,不致形成病理产物。若二者其中一方失司,则易导致鼓胀。

1.3 气血方面 脾统血,肝摄血,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百病不生,统摄血液不溢于脉外,则肝摄血之功能得以进行,且肝血充足,肝气条达,即所谓的“木赖土荣”。若肝脾统摄失司,则气血容易郁结于内而成为鼓胀的病因,“血不归经,乃肝不能藏,脾不能摄也。”

2 肝脾在病理上对肝硬化腹水的生成发展的共同作用

2.1 肝木乘脾 由于肝气失于疏泄,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胃受损,升降失司。肝木乘脾有两个内在意义,一是肝气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升清功能。二是肝气犯胃,影响胃的腐熟降浊功能,故脾胃运化津液之功能受损,导致清浊相混而形成鼓胀,脾失健运,肝失条达,致气、血、水淤积于腹内而成鼓胀。

2.2 脾虚肝乘 肝具有刚强躁急之性,主动、主升,应阳升之方,故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而脾性柔顺,且脾易虚损,故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见气虚,气为血之母,气虚则血运无力,或血行不畅而成瘀血,肝木易乘之,肝气郁滞,气血凝结,隧道壅积而形成鼓胀,中土不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壅滞中焦,肿势更剧,水湿病程越久,肝脾越虚。

3 从肝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遣方用药

《玉机微义》中提及养正除积,通过扶正,令真气实,胃气强,营卫充盛而积自除。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之气的盛衰是一切疾病向愈的关键。故在遣方用药时,多用党参、黄芪、砂仁等药物,一是益气健脾,扶助正气以治本;二是脾气充实,防止“土虚木贼”;三是防止配伍的其他寒、燥、虫类药物伤及脾胃。脾胃得到健旺,可以培土生源,养后天以固先天,不但运化水谷精微输布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并能运化津液,促进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的排泄消退,有固本祛邪之用。杨志林[1]认为肝硬化腹水应从脾而治,若在腹水早、中期,正气尚存,可峻下逐水,但要衰其大半而止并佐以健脾。《医镜》中曰:“鼓胀起于脾虚气损,治之当以大补之剂培其本,少加顺气以通滞……”,且叶天士提及:“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所以补脾也。”故在健脾的同时,亦不忘疏肝解郁,行气通络,以遵“木郁达之”。肝主疏泄,性质刚直,喜柔润而恶克伐,故在治肝时应贯彻以“疏”为法,忌过于温燥。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散香燥,若用量过大或用时过久易伤气耗血,则不利肝体,甚至加剧病情发展,因此在用药时必须兼顾肝的生理特性,疏肝理气而不耗气动血,使肝气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恢复,助气血通行条顺,并助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恢复[2]。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因“腹胀3月余”于2011年3月28日入院。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疲倦乏力,纳呆,未予重视,腹胀逐渐加重,伴双下肢浮肿,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次数增多,4~6次/日,便质软烂,自发病以后体重下降约6 kg。3月28日到医院门诊经彩超显示:肝硬化声像,门脉增宽,胆囊壁水肿,脾稍大,脾静脉增宽,腹水。专科检查:巩膜轻度黄染,见肝掌,胸部散在蜘蛛痣,全腹部膨隆,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入院后相关检查:血氨 74 umol/L,凝血PT 15.8 s,APTT 39.7 s,生化:ALB 28.4 g/L,PA 38.3 mg/L,GGT 209U/L,AST 94 U/L,TB 34.6 umol/L,DB 24.8 umol/L,乙肝两对半:HBsAg(+)HBcAb(+)HBcAg(+)。腹水生化、心电图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全腹部CT:肝硬化,中量腹水,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中医诊断:鼓胀(湿热内蕴证);西医诊断:(1)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2)病毒性肝炎(乙型 慢性);(3)胆囊炎。中医以健脾利水,疏肝行气为法,方以实脾饮和四逆散加减:大腹皮15 g,茯苓15 g,猪苓10 g,木瓜15 g,白术15 g,丹皮20 g,泽兰15 g,茜草15 g,白豆蔻15 g,厚朴10 g,生姜6 g,柴胡20 g,白芍15 g,甘草6 g。方中茯苓,白术,豆蔻,猪苓健脾益气利水,柴胡,白芍疏肝理气,厚朴,木瓜,大腹皮行气祛湿,丹皮,茜草,泽兰行气活血。1周后患者自觉乏力症状及腹胀症状较前稍缓解,腹围较前减少4 cm,但仍觉易疲倦,胃纳一般,大便3次/日,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砂仁10 g,藿香15 g芳香化浊,五指毛桃20 g健脾益气。1周余患者腹胀感觉较前明显缓解,腹围较入院前减少7 cm,精神状态及胃纳较前明显好转,大便1~3次/日,成形,遂予出院。

参考文献:

[1]杨志林.肝硬化从脾论治探要[J].光明中医,2007,22(4):25~26.

[2]应乔麟.疏肝养阴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45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2,2(7):562~563.

(收稿日期:2011-09-13)

上一篇: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症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 下一篇:Barrett食管从肝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