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

时间:2022-05-11 05:56:26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背景的分析,阐述了示范性学院的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教育部通过对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来验证是否达到成立软学院的目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软件学院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办学经费、学位与学历、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软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1-0038-05

1 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背景

1.1 国内外软件产业的需求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软件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2002年软件产业的全球外包业务就已经达到了172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信息产业在2002年的产值已经达到1.88万亿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国内外巨大的软件市场都需要众多的能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软件从业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件产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具有市场价值和前景的领先产品少;和国外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少;承接外包业务的渠道不畅,有能力承接外包业务的公司少;具有英语听说能力,能阅读、书写英文项目计划书等技术文档和用英语讨论交流问题的软件开发人员少;未建立起以英语为基础的软件文化,包括服务、接单、系统设计、开法、测试和维护能力;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和眼光、卓越的项目管理才能和引领团队共同创新的帅才少之又少。另外,我国的软件产业人员对金融、法律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了解也不多。

根据“中国第六届软博会软件人才论坛”会议提供的信息,软件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白领;第三类是熟练程序员――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在结构上应该里金字塔型,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才结构呈现的是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我国紧缺的软件人才是处于“金字塔”最顶层的能够进行软件整体开发设计的软件设计师与系统分析师,以及能够与国际接轨并精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将决定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决定我国将来在国际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其次,还需要能够从事“规范化”软件编程等初级工作的程序员,这是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产业化的基础。这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势必制约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可以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能和国际接轨的各级各类实用性软件人才。为了解决软件产业对第一类人才的需求,2002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36所高职示范性软件学院,则是为解决软件产业对第三类人才的需求。

1.2信息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科学技术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普及教育、相关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目前,各个高校均开设了面向文、理、工等各科类本专科学生的计算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信息科学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共设置有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15种,包括电子信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这些专业在全国高校共设置了1500多个本科专业点,占本科专业总数的15%以上。截止2002年底,普通高校信息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在校学生120万人,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在校学生有72万人左右,其他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数48万余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号业的博士生3900余人,硕士生2.4万余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3%。

然而,与培养数量相比,最太的问题仍在结构和质量上,软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业内人士有目共睹的,由于软件技术的发展速度惊人,自然会不断需求掌握崭新技能的软件人才;又因为我国各类软件人才培养一直都由高校承担,这种单一的人才教育体制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因为新理论和新技术一旦产生,往往由专家们著书写作,从教材编写、出版印刷、学校面授到学生毕业出校,往往滞后了几年,也就是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很难与软件技术同步更新,势必造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落后于毕业后实际的应用的状况,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事业实际工作的需要。此外,大部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很难适应信息技术国际化进展的需要;法律意识、团队意识、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也较差;交流沟通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差,工程能力低;另据国家教委有关信息提供:中国共缺计算机类人才2000万人,如果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培训培养20万毕业生的规模计算,再用100年也无法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规模和速度。这些问题是制度带来的,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都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制度的改革不是一两年可以完成的。如果让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学院都调整方向,全都培养工程型人才的话,显然行不通。许多专家思考;能否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新的教师培养方式来满足软件产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呢?所以,国家才决定在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1. 3国家的政策:培养软件人才和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0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00]18号文件),要求中国的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领域在2010年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了落实18号文件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经各学校申报和专家评审,2001年12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了6号文件,正式公布试办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均依托于国家“2l1工程”的重点高校,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示范性软件学院,无疑会有更为坚实的资源和更为广阔的视野。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尝试。

2 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

示范性软件学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事物。教育部6号文件提出,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学校的二级学院。办学原则是,“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后勤社会化。”在思想观念、培养目标、运作机制、办学模式、师资队伍、教 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是全新的。几年来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自身情况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优势,取得了诸多成果与经验。

2.3软件学院的运作机制和领导

各示范性软件学院“学校、政府、社会三力合一”的发展模式,示范性软件学院积极寻找办学合作伙伴,探索和实践“理事会领导的管理体制”,在财务、人事、办学设施等方面进行独立办学。有的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了理事会,采用公司化体制自主经营,实行股份制运作模式。通过与过内外著名企业合作,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实现企业化运作。有的示范性软件学院采用传统的学校二级学院的管理体制。无论何种体制,学校都十分重视软件学院领导班子的建设。而有的软件学院的院长由该校副校长担任,有的则由院士担任,有的聘请国外知名大师担任,他们带领软件学院开创了国际化、与企业合作的新局面。

2. 2培养目标和对象

教育部于2002年1月7日统一制订了《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修订稿)》,该方案明确提出: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其实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

软件学院的培养对象以工程硕士为主,也包括本科生。目前软件学院的学生主要有四类:软件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第二学士学位、校内转专业、软件工程本科。

2.3师资队伍

目前,软件学院的教师队伍基本由三部分组成:本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国内外专职教师;IT企业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员。这些教师,各有优势,或者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或者具有丰富的企业经验,或具有非常强的专业外语教学能力。软件学院的教师年纪轻、学历高,不仅有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有些还有在国外或外企工作的经验,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学院还有计划地派年轻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课程,然后把这些课程带回国内。同时,还派教师参加各大公司的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此外还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聘请国外的知名教授、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企业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到软件学院任教,这些都有效地保证了软件学院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的需要,在中国软件教育史上也是创新。

2.4教学体系

各示范性软件学院都已形成“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软件产业的需求,在借鉴ACM和IEEE/CS联合推出的软件工程推荐教程CCSE 2005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编程和系统设计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有的将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微软研究院的课程、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课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引进到软件学院。请他们的教授、用他们的教材,中外教师联合授课,不仅使学生受到国际工程教育的培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风格,而且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近年来,各出版社纷纷引进大量的国外著名高校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教材,为各高校软件学院的课程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毕业生,“一般性人才需求趋于饱和,有应用领域背景、熟知软件工程规范、软件开发技艺娴熟、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软件学院提出了结合领域设计课程体系、聘请领域专家任教、按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的软件工程培养理念。软件工程和领域知识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既满足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又符合计算教程CCSE 2005的指导思想。软件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专业课是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过程改进、软件项目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面向领域的选修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游戏引擎架构,等。五年来,通过自身实践、同行交流、产业界反馈,软件学院的教学体制和课程局部完善。软件学院开设的若干个有领域背景的专业方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分流和就业问题,也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提供了经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2.5培养途径:实践教学和双语(外语)教学

为了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软件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创建实践基地,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与研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方式提供学生比较多的、有效的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很多软件学院的学生的实习基地、实习条件、上课条件、上机条件、使用先进软件的条件、教学设备。教学环境都非常好,基本上能与国际接轨。有的软件学院配合工程硕士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认证培训,如OS/400、Java、Omele、BBA2等。还聘请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应用项目的研发,提出“做别人用的东西”和“在做中学”的软件工程教育理念。有些学生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如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等等;软件学院还积极与微软、IBM、Intel、HP、Sun、Oracle、SAP和中信等大型软件企业合作,联台建立软件人才基地,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这些公司进行6个月的以上的工程技术实训,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发,接触先进的软件企业文化,学习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学技术、学管理、学做人”的目标。

各示范性软件学院根据“教学、研发、产业三统一”的指导原则,注重产学研相结合,软件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接受企业的软件、硬件的捐赠,还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如:共建系与课程体系、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教学实习基地、赠送实验设备、赠送教学软件、合作编写教材、设立共享研究项目、设立奖教奖学金、企业资金投入,等。2003年7月,微软集团发起了斥资2亿元支持中国软件学院建设的“长城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一般毕业生到企业工作,通常需要两到三年的适应期才能独立工作,软件学院要把这个门槛削掉,让学生学习期间就与社会紧密接触,将来毕业后就不需要适应的过程,可以直接融入社会当中。

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学院教材的更新频率比计算机系(学院)快,而且选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各软件学院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建院宗旨,为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 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感受国际著名公司的企业文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尽早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英语教材、双语授课,聘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教授来学院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邀请中外著名企业的技术讲学,与海外名校进行学生交流,在跨国软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等。与海外名校互换留学生,外国学生在中国的大学同班学习软件技术,在一个实验室工作,这说明软件学院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语授课已经被中外学生接受。同时交换到国外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国外的软件工程教育,这是软件学院在办学国际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3 软件学院的评估和验收

2003年10,月教育部组织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34所软件学院通过,1所软件学院暂缓通过。2006年5月,教育部组织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开展验收工作,以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院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文件精神为依据,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进行“验收评估工作”。评估和验收均采用软件学院自评,专家组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此次验收评估工作总结了示范性软件学院五年来的建设工作,对学生状况进行了重点调查,采用开放透明的评估方式,主要从软件学院的办学方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合作办学、办学条件与规模、学生工作、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评估。9所软件学院达到教育部的要求,15所软件学院基本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有11所软件学院有1至2项验收指标不合格,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年内申请重新验收,仍然不合格将被取消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资格。

在评估中,专家普遍认识到:检验一个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关键一点是要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即有无市场需求。在验收评估过程中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毕业生评估体系,让社会和用人单位拥有绝对的评说权,这是以前没有的。教育部委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作毕业生的评估。在对毕业生评估时,从企业和学校的角度讨论出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评价一个学生的方式,并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学院的一个参考指标。结果是从企业角度评价出来的,毕业生表现好的学院,与评审专家核查的结果非常接近,而且评审专家核查的结果与学院自平的结果也很一致。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对软件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有帮助,也增强了企业用人的信息,这有利于产业的发展。这说明教育部已经从企业角度考虑了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软件学院的学生普遍是欢迎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的上手能力比较快,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不可能一到企业就遇见全是他们在学校学过的内容,学生多数能把以前学的知识和现在所做的项目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4 软件学院存在的问题

(1)办学经费

2001年12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的6号文件中规定软件学院办学要自谋经费。有的学校从场地、招生、师资力量、经费等都给予了相当的支持,软件硬件、实习基地等有企业资助,而有的学校支持得差些,软件学院要花时间寻找经费来源,要考虑学生收费问题,等等。这样的软件学院财务上的压力比较大,在中西部地区困难更大。有专家们认为,目前中国软件企业还没有不图短期回报,投巨资支持软学院建设的实力。因此,国家应给予必要的财力投入或低息贷款。所以,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软件学院是否应该靠完全市场化运作来实现软件学院的良性循环,这还是值得思考的。

(2)学位与学历

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管理上有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之分,教育部规定软件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属于工程硕士这一类别,并且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在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有降低标准的现象,但软件学院的学生在技术和理论水平上并没有降低标准,软件学院培养的工程硕士和其他专业的工程硕士的学位证书并没有任何区别。此外,毕业生如果想继续深造,只能攻读工学博士学位,从长远发展来看,教育部应该在学位、学历上能够有一个新的政策解决以上问题。

(3)学科建设

IEEE/CS和ACM联合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用“计算(computing)”代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称谓。ComputingCurricula2005(CC2005)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并列为计算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长期、充分的论证。CC2005对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对学科建设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包括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专家建议我国应科学地拓宽学科内涵、调整学科方向,适时更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目录。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调整、软件产业发展、理顺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关系和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总之,从这五年多的发展来看,国家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方面是成功的,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大学信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