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时间:2022-05-11 04:10:56

中职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一、中职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因为无论是生理层面这一基础因素,还是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因素,都必须通过心理层面这一中介性因素发生作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效率。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决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一线合格劳动者和基层管理者的重任,中职生经过在职业学校两到三年的学习,就要踏上工作岗位。在初中毕业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校大门,成绩不理想,多是由于学习习惯或心理问题所致。另外,和普高学生相比,他们经历了学业上的失败,还要面临学业转型、学习观及学习方法转变、准备就业、准备适应社会等诸多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层面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心理素质教育起步较晚,管理制度与体制也不健全,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人员相对较少,一些学校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相关课程没有开设,相关活动也很少开展。另外,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出现问题也不清楚,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出现问题之后,自己不重视或是受一些偏见的影响,不愿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或接受辅导。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由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便利和需要,使得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了解甚深,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班主任还可以把班级工作的开展和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班主任既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义务,又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要义不容辞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中职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对于班主任怎样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我结合教学经验,介绍一些体会,请方家指正。

(一)重视相关理论的学习。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班主任心理健康为前提,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已不是其个人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素质教育不同于思想教育,它不仅需要班主任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班主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否则,班主任就很难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示范和表率作用,也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等同于思想问题。同时教师的心理问题也往往会带来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更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班主任应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最直接、最亲近的指导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但这些因素要想转化为有效影响学生的现实教育力量,还必须以健康的心理为中介。否则,其效能的发挥便会大打折扣”①。所以班主任应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科学详实的档案。

全面、客观、真实地搜集班级学生的相关资料,是班主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材料依据,所以应当多渠道地搜集材料,建立班级学生的档案。材料搜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访问法、作品分析法、测验法等。档案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排行、有无重大病史、爱好、特长、奖惩情况等。

2.背景材料。如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有无精神病(史)、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

3.观察、访谈、谈话的记录。

4.有样本价值的作品。

5.反映个案心理特征和水平的量化材料。在可能的情况下,搜集能够反映个案心理特征和水平的量化材料,如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心理健康诊断、智力测验、行为测验的相关材料。

班主任平时要多观察、多渠道地了解学生的状况,详细记录,这些记录既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的凭据,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材料基础。

(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

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益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讲座。班主任要组织开展一些相关讲座,既可以自己主讲,如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又可以请本校心理咨询室的辅导老师、校外的专家来主讲。向学生普及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唤醒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传授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及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做到未雨绸缪。

2.召开主题班会。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友好竞争,避免恶意的嫉妒;引导异性同学形成纯洁的友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恰当的学习动机,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3.开展文体活动。班主任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抵御心理问题侵扰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文体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文体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意志,夯实学生抵抗心理问题的身心基础;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调节学生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有利于同学间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文体活动不仅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4.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应重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在一些关键的时间,比如开学初、学期末、考试前、重大活动前、实习(就业)前对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也可以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5.进行家访。班主任应深入学生的家庭,从家长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父母与孩子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让学生真正从家庭中获得温暖、汲取力量,通过家长的协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6.设立知心信箱。有些学生有了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不愿启齿与班主任面谈,因而设立知心信箱就能够帮助解决这一种问题。这种信箱的设立最好是采用电子邮箱,因为传统的有纸化信箱,学生匿名投信就无法给予点对点的回复和交流,电子信箱的优点是可以进行点对点的直接回复,规避传统的有纸化信箱的缺点。电子信箱可以不用署名,学生的心扉往往更能打开,更能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种方式比面谈往往更加有效。

(四)问题发现后的处理。

班主任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异常后,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主要可采用以下措施解决。

1.个案辅导。个案辅导的对象主要是“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学业不良或厌学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等。过去采用的一般化教育手段已经难以解决他们的问题”②。个案辅导是解决个别学生问题的有效工作方式,能解决一些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小组辅导。小组辅导是由咨询者与若干名有类似心理问题或相同心理需要的小组成员组成一个辅导团体,在经历了一定的辅导过程后,通过小组组长与成员、成员与成员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咨询方式。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按照美国精神病协会颁布的《心理异常诊断和统计手册》,将心理异常主要分为焦虑障碍、分裂、心因性身体障碍、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治疗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应量力而行,必要时建议他们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接受治疗。

以上我就职业学校班主任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及策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作了探讨。在当前心理素质教育尚未有效、普及开展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备受心理问题困扰而无法摆脱,因而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心理素质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班主任开展的相关工作也不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还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措施,全面配合、系统化地开展工作,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6.

②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65-266.

参考文献:

[1]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著.教师心理卫生.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3]陈智.心理咨询:实用咨询技巧与心理个案分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汪道之.心理医生.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5]胡江霞.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上一篇:有的放矢做好班级工作 下一篇:班主任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