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系统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研究

时间:2022-05-11 03:34:27

支付系统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研究

摘要:“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稳定经营的重要指标,也是商业银行重点监测的对象。近年来,我国支付系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成功取代电子联行系统,跨行支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影响愈加明显。科学管理支付系统清算账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也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支付系统;商业银行;流动性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117-04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支付系统建设日新月异,资金周转速度不断加快,银行网络和实时全额清算模式实现了社会资金零在途,电子支付方式极大减少了现金、支票等纸质支付方式的时间和成本。支付系统业务种类日益丰富,资金清算量日趋增大,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支付系统清算账户流动性的监测和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

在我国,银行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无论资产规模还是业务交易总量都占有绝对的比重。研究支付系统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找出流动性变动规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支付系统对清算账户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作为一个经济学用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指货币的多少。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整个金融体系顺畅运行的基本保证。衡量银行流动性的主要指标是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它可测可控,被视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代名词。

直接参与者清算账户即其存款准备金账户(银行实际准备金一般有两部分组成,法定准备金(限一级法人银行)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一般不能动用,这也是只把后者视为流动性的原因),是商业银行满足跨行结算需要、正常经营的前提。

跨行支付是商业银行主要的支付范畴,其应用系统(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显著的,相比行内支付,意义重要得多。

(一)支付系统清算账户独立性较强,资金头寸监测困难

在现行支付系统运行模式下,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分别在当地人行开立账户,分散在人民银行341个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BS系统)中,这些账户有的属于支付系统清算账户,有的属于非清算账户。

NPC以各行清算账户为对象,对资金进行集中清算。由此,直接参与者商业银行对清算账户的查询要通过向NPC发送报文实现,查询到的数据也只是时点数,无法实现实时监测。隶属于同一法人银行机构的各清算账户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根据清算需要自动调配资金,造成资金分散摆放,不利于流动性整合和集约化,加大了流动性管理的成本,减少了总体收益。人民银行分支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部门,也无法查询辖内金融机构的实时流动性水平。

(二)支付系统全额清算模式使清算账户流动性持有增加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作为我国当前跨行清算的主渠道,其最具创新性的特征,就是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TGS系统)被引入大额支付系统,替代了此前占主导地位的轧差净额清算系统(DNS系统),系统收到每一单笔支付指令后即按要求即时完成转账处理。而DNS系统在一定的时点对支付指令进行轧差,只对轧差后的应收应付净额进行最终结算。

可见,RTGS系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比DNS系统更高。其全额清算资金的模式决定了直接参与银行必须持有充足的资金以便保障日间资金流动性畅通,增加了系统参与者的资金持有成本。由于大额支付系统清算资金是跨行支付的主要部分,在支付体系内引入RTGS系统后,存款银行超额准备金余额增势明显。

随着资金清算量的增大,商业银行为完成支付交易,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超额准备金余额必然进一步增加。因此,将实时全额清算模式引入支付体系使得其流动性管理问题更为突出,管理和监督银行清算账户头寸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三)支付系统自动融资机制和质押业务弥补头寸功能有限

一是银行分支机构暂未获得自动质押融资业务授权。目前,具有办理支付系统自动质押融资业务资格的机构按人民银行规定只能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其分支机构办理自动质押融资须由法人授权。同样,只有经人民银行批准的法人银行机构及其授权的分支机构才能作为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成员行办理质押融资业务。目前,大多数银行分支机构均不能办理上述业务,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负担。

二是自动质押融资额度有限。按照规定,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的自动质押融资最高额度分别不超过其实收资本金的2%和5%,规定额度与金融机构的日常资金结算量差距很大,填补资金缺口能力有限。

三是机会成本的存在驱使商业银行不愿启动自动质押融资功能。现行制度对支付系统参与者提供的日间融资业务计收利息,而对日间排队缺少惩罚性的措施。所以,为避免支付利息,当清算账户余额不足以支付时,商业银行宁可在支付系统排队,也不愿意启动质押融资业务。

(四)支付系统清算账户筹措资金渠道不畅

从业务操作上看,大额支付系统实行实时清算,禁止隔夜透支,资金调度机制不灵活,头寸调剂能力不强,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银行机构出现清算账户头寸不足的情况,按《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规定的途径筹措资金,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一些限制。

一是各银行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在头寸匡算、资金调度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迫于这种压力,参与者往往采取同业拆借方式,而不是选择从上级行调拨资金,增加了流动性管理成本。

二是自下而上调拨资金的渠道,往往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的需要。由于下级行备付金额度不会很大,又要保证同城清算的正常进行,可调度的头寸实际上很小。

三是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资金拆借的资格和拆借规模都有严格要求,参加同业拆借市场的银行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身份,这就将大部分银行分支机构排斥在外。即使具备资格的银行,在清算窗口开启时,也会因为同业拆借市场的关闭而无法筹措到资金。

四是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方式筹措资金的门槛较高,耗时较长。人民银行信贷部门执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手续复杂,在清算窗口关闭之前很难办理到位。

二、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有关对策与实证分析

(一)商业银行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

通俗地讲,清算账户流动性就是银行对外的偿债能力,也是银行资金营运能力和效果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其有动力减少超额准备金,导致清算账户头寸不足,延迟清算。如果支付体系内多个参与者账户资金头寸都不足以支付应付款项,则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僵局。同时,当商业银行不能及时以合理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以履行自己的金融义务或满足客户的需求时,便会造成自身信誉或经济上的损失,甚至导致银

行破产倒闭,这就是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网络的存在,单个银行即使资产优良,也有被卷入危机的可能。

(二)商业银行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有关对策

商业银行清算账户流动性从微观上看是具体的、个性的,宏观上又是抽象的、系统的,两者具有统一辩证的关系,不仅受到货币当局等各种机构政策的影响,而且与支付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不管是单个银行,还是着眼银行体系,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都是一项不但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

1.立足支付系统,解决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问题

(1)提供融资便利,降低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成本

人民银行应借鉴国外中央银行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支付系统流动性管理机制,为银行机构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目前,应大力推动自动质押融资和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的发展,开放银行机构分支机构的融资权限,适当降低自动质押日间融资业务的利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银行机构主动启用自动质押融资和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防范支付清算风险,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达到降低资金运营成本的目的。

(2)严密监测流动性变化情况,及时补足头寸

各银行机构应加强清算账户资金监测,设置专人专岗,实时监控清算头寸,净借记可用额度变动情况,合理运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建立清算头寸预警制度,设定清算预警线和净借记可用额度预警线,加大银行机构流动性监测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时点的监测,提高资金监测效率。

一是加大CCPC、NPC提交小额轧差净额的清算时间和同城票据交换轧差净额清算时间的流动性监测,因为小额轧差净额和同城票据轧差净额的清算要求都是刚性的,必须当日弥补寸头不足,若不能及时筹措资金,清算窗口在预定时间内就无法关闭。

二是应加大大额业务截止前一个小时的头寸监测频率,因为此时间段内一旦头寸不足,系统可提供给银行机构筹措资金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容易造成清算窗口开启。

三是应建立签发大额的华东三省一市汇票和银行本票跟踪制度,随时掌握兑付情况,确保汇票,本票业务资金实施轧差,及时清算。

(3)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防止发生流动性风险

各银行机构应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工作,树立大局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一是要严格落实大额支付报备制度。要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大额支付的标准,对于在标准以上的大额支付,应由基层行逐级上报清算行,以便清算行匡算头寸。

二是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协调机制。各银行应明确上下级、部门间资金管理、监控及汇划的职责,对特殊紧急情况下用于弥补支付清算系统头寸不足的资金调拨,应建立绿色通道,上下级和部门间快速响应,相互配合,及时将资金调拨到位。为提高资金调拨的效率,各银行机构直接参与者应该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的要求,将“向其上级机构申请调拨资金”作为资金调拨的首选渠道。

三是建立资金调度沟通联系制度,各银行上下级资金管理、调度人员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建立沟通联系制度,充分沟通、及时反馈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头寸不足现象,提早做好资金调度的准备工作。

2.规范支付工具使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严格落实有关现金管理的制度规定,积极规范、创新非现金支付工具。企业单位要落实对现金使用的计划控制,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柜面结算监督工作,人民银行要切实强化现金管理和支付结算管理工作。积极优化并大力推广商业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的应用,改善信用卡的用卡环境,鼓励刷卡消费,规范网上支付和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业务规则,鼓励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的创新,引导个人通过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办理汇款、工资等转账结算服务。

第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有序的支付清算环境。

首先,在建设完备的金融信用体系过程中,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金融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其次,人民银行要牵头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不断强化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集中整合企业信用报告,以备金融机构、特定单位和组织查询和使用。

最后,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各自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地方商业银行要按照上级行的要求建立独立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和贷款金额。此外,要积极推广创建信用镇,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引导农民树立讲信用的观念。

3.筑牢支付清算监管体系,切实防范资金清算风险

支付系统是现代金融运行的大动脉,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在为金融机构之间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的同时,也存在着引发金融市场风险的因素。因此,作为现代化支付体系的组织者,人民银行应不断完善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加强支付体系系统运行的管理,切实防范自己清算风险,建立以“安全、高效”为政策目标的支付系统风险监管机制,确保支付系统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要建立严密的支付制度体系,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依据,增强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促使金融机构切实强化流动性管理工作。

(三)清算账户流动性管理实证分析

目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资金汇划系统相当稳固,法人银行机构实现了全国一盘棋管理,发达的行内系统使得资金在全行统一调配成为现实,银行流动性管理更多的来自银行间业务的冲击。据统计,大额支付系统上线以来,清算窗口开启频繁,对2008和2009年的统计显示,全国范围内(32家城市处理中心)共开启160次,平均4个工作日就开启一次。现有支付系统在有效充当银行业结算平台的同时,也对银行日间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挑战。

以安徽省为例,境内金融机构共开设清算账户17个,截至2010年10月份,共发生10余起致清算窗口开启事件,涉及多家商业银行。但是,对辖内商业银行资金管理调查显示,亦不乏科学管理清算账户的先进经验。以某代表性商业银行为例,由于属一级法人银行,其清算账户资金管理多了一道法定存款准备金。但是,自加入支付系统以来,该行未发生任何因清算账户头寸不足耽误清算问题,其超额准备金管理满足了日常清算的需要。以下为该行连续18个月的月末超额准备金以及单月日存款准备金(以2010年6月份为例)的变化情况。

首先,图1显示,2009年以来的月底超额准备金余额浮动很大,样本标准差高达5030,大于连续18个月月底超额准备金的平均值4538。这说明,该行能够对其超额准备金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抓住一切盈利机会,频繁进行资金运作,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分析的一样。资本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运动性,静止不动的资金存量犹如一潭死水,是不可能产生任何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在管理清算账户余额上,该行的做法是,科学分析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前预测和实时监测相配套,严格遵守大额支付提前报备制度,力求准确把握支付系统清算需求,以日常管理为基础,以应急融资为保障,实现“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三位一体的最佳组合。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寻找资金出口,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将富余超额准备金用作发放贷款、购买债券或者用于同业拆借等短期交易,同时做好预期安排,以使资产变现日间隔合理,保持适度的连续性,既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本升值的能力,又保证清算账户余额及时得到补给。

其次,由图1和图2对比看出,基本上每个月底的超额准备金余额都高于2010年6月份月底前的余额。事实上,该行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往往在月底有明显上升,月底余额一般比较高。因为商业银行一般在月底前结算回笼资金,以保留足量的周转金平安过渡至下个月。而在单月,图2显示,该行能够保持稳定的超额准备金余额,一般在20亿元左右,底限不会跌破10亿元,资金变动控制得很好。另外,虽然该行在清算账户拥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并且这部分资金也并非动用不得,但是,良好的流动性管理机制以及可选择的其他融资方式使其一直以来都保有完整的法定准备金余额。何况,动用法定准备金并非没有成本,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会对这种行为进行高额罚息处理,并且频繁的动用会使其在人民银行留下“案底”,信用状况和日常经营会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上一篇: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评述 下一篇:金融深度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