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美

时间:2022-05-11 02:07:38

浅析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美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传统纹样更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纹样被作为平面设计中的装饰元素被大量运用,发掘和总结传统纹样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妥善运用,能有助于我们将其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其锦上添花。

关键词:传统纹样;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94-01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鱼虫、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出来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宫贵族、富豪商贾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等等。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堂皇。除了如前所说的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我认为装饰的纹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纹样的起源和发展,无不是来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国的传统纹样也具有一定的民俗性,所谓民俗,其实是一种民间创造,又是在民间代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则表现为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俗”指民间的自我教化,是一种“人相习,代相传”的东西。而民俗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传承千载的民俗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我们民族化不掉的根。尽管民俗事像看上去很琐碎、很肤浅、很通俗,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却很博大、很深刻、很重要。因为生活就是由这些所谓表面的东西构成的。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精神,正是溶解在大多数人这种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当中。古老的民俗之所以代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而成为一个名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不同的历史时期,纹样的选择、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又有不同的特点,新石器时代,纹样主要被人用来描绘在各种陶制器皿器物上,纹样独特,实用美观。战国、秦汉时期,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兴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随之兴旺起来。隋、唐、五代时期,国富民昌,对外交流文化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图案上的装饰图案繁花似锦。唐代装饰纹样以饱满丰盛,豪华富丽为代表,宋代则以纹样秀丽、灵巧为特点。元、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图案在保留民族特点的同时,吸取了外国工艺之长,花色品种装饰风格上均有变革。

平衡,在美学中平衡是由形象的大小、轻重、色彩及其它视觉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主要是指空间构图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平衡方式有均衡式和对称式两种。对比,是强调视觉要素的变化和反差,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形态上有虚实、轻重的对比,通常是龙凤首尾相接,位置和层次上变化丰富。

传统纹样另一大特点则是形生“意象”,华夏文化博大精神就体现在这里了,望“纹”生义,表示吉祥祝福的不在少数。平面设计中,无论是具象的、抽象的,传情表意的都离不开纹样或者字符作为载体,而图案则更为生动,美观,造型更加多变,体态更加优美。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时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显而易见的,飞龙在天,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尊贵,至尊至胜,让人顶礼膜拜。鱼,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见于汉代的铜洗和宋、元的铜镜上。

人们喜欢这些意蕴深刻,形态生动的美好隐喻,这和中华文化的积淀、含蓄不张扬是有关系的。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向来是国人强调和揣摩的几个境界,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自是一种文化的揣摩和推敲。往往这种妙想和美好意愿的镶嵌,比平铺直叙,明明白白交代的死板要有活气有灵性。意蕴深刻饱满,不入俗套,经久不衰。平面设计虽然只有二维的空间,却可以运用平衡和谐、对比同一节奏韵律这些形式美的原则和规律去经营和拓展,通过平面的经营构造让人们思绪飞舞,达词表意,托物于行,这些还是多从传统纹样中去借鉴,从前人的智慧中去汲取养分,继承文化,传承经典。

参考文献:

[1]郝三萍.平面构成[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9月版.

上一篇:浅谈包装设计对产品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平面构成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