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为何重来料轻进料?

时间:2022-05-11 11:18:29

加工贸易为何重来料轻进料?

企业选择贸易方式的主要因素,一是成本,二是市场,同时也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为减轻退税压力,存在着干预企业经营的可能。

有的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比例越大税赋越重,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

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开发型经济的主力军。而苏州地区的加工贸易在全国城市中排行第三,在全国加工贸易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1-4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总值3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3%。分析苏州地区的加工贸易,探讨其新情况新问题对全国的加工贸易生态甚至加工贸易政策优化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苏州加工贸易新生态图

来料加工强劲增长,进料加工增长明显放缓。2003年来料加工在苏州市加工贸易总额中占比18%,进料加工占比82%,至2004年来料加工占比23%,增加5个百分点,进料加工占比77%,减少5个百分点。从增长率看,更是反映了来料加工的急剧增长之势,2004年,进料加工比上年同期增长61%,来料加工则增长114%,比进料加工高出50多个百分点。2005年进料加工202亿美元、来料加工110亿美元,分别增长14%和177%。

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来料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今年前4个月涉及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苏州地区企业共71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为590家,占总数的83%;进出口额为109亿美元,基本囊括苏州整个来料加工。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速发展。苏州地区来件加工贸易前10位: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飞索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瑞中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光宝康电子有限公司、威刚科技有限公司,进出口总额达97亿美元,占比达88%。这些企业进出动都有同一跨国集团公司内部交易现象。

来料加工为什么红火

企业为何纷纷选择来料加工呢?苏州地区选择来料加工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一开始即选择来料加工的,如飞索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等;另一类是先开展进料加工,再转为来料加工的,如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三星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等。

前一类型的代表企业,如飞索、快捷,均为美资背景,也都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知名企业,两企业业务基本相似,主要从事半导体封装。选择来料加工主要是因为半导体行业的惯例,即芯片属客户所有,由客户提供,而辅材如金线、银浆、环氧塑封料等由企业自行采购。据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介绍,对来料加工的税务处理在美国税法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只不过中国从加工贸易的审批环节即将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分开,从外经贸、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形成了一整套的分别管理的制度。

后一类型的代表企业,如友达、三星半导体,均在2004年将原先开展的进料加工转为来料加工,据悉三星液晶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也在2005年初将进料加工转为来料加工。这些企业选择来料加工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即出口增值税退税率由17%下调为13%后,由于公司成品基本全部出口,90%以上的料件依赖进口,因此4%的税率差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如友达光电按其2004年预计产值250亿人民币进行测算,如果退税率为17%,企业开展进料加工可得退税1000万元,但退税率下调为13%的话,企业开展进料加工则需要纳税1500万元,而开展来料加工,则不征不退,税负为零。再如三星半导体,如果仍然开展进料加工,按照2004年计划销售18亿美元计算,一年将增加成本250万美元。

为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同时对苏州另外几家仍然选择进料加工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如旭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三星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日立显示器件(苏州)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发现企业的产品销售结构、原材料采购渠道以及投资国的监管力度等都对企业选择何种贸易方式有重大影响。如旭电、三星电子两家企业,由于国内销售所占比例甚大,内外销两个市场同时存在,再加上国内采购量较大,企业开展进料加工要比来料加工有利。而日立与友达、三星液晶显示器同属LCD行业,据其测算,如果公司转为来料加工,每月将会减少20-25万美元的税金,但是由于来料加工料件和成品所有权将属于日本母公司,一旦进料加工转为来料加工,公司必须分别按照中国和日本的法律进行双层管理,考虑到操作的繁琐以及日本政府对集团公司财务监管的严格,是否真能降低成本,还很难说,因此企业仍然准备开展进料加工。

由此可以归纳出,企业选择贸易方式的主要因素,一是成本,二是市场。如果企业仅仅面对出口市场或者短期内不会涉足国内市场,国内采购量又小,即销售和采购权紧紧掌握在母公司手上,则退税率下降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就大,尤其是某些规模大、大进大出的企业就越不愿开展进料加工而要转为来料加工。同时投资国或投资地区对跨国集团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越小,如韩国、台湾地区等,企业将进料加工转为来料加工的隐性成本就越低,企业也就越容易将进料加工转为来料加工。

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为减轻退税压力,也存在着干预企业经营的可能。《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国发〔2003〕24号文)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财政将承担当地出口退税额超基数部分的25%,上游企业增值部分的增值税缴在当地国税部门,而下游企业通过国内贸易购进上游企业的产品时,不仅支付了产品本身的价值,还包括了增值税部分。当下游企业将制成品出口时,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25%则是由下游企业的所在地政府财政承担的。正因为这样,部分地方政府为减少退税负担,对本地区的出口大户企业施加行政压力,或将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内、制成品不享受出口退税,或干预其采购方式,要求其将国内采购方式改成国(境)外进口方式(如“香港一日游”),以此来减轻退税负担。

来料加工的正反面

有利之处:企业税负成本下降,包括增值税和印花税等;企业流动资金占用降低,无论是原材料采购还是预缴增值税部分;企业税务和外汇操作手续简便。

不利之处:国内采购部分尤其是水电气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寻找国内供应商,提高国产化率的热情降低;对母公司的依赖程度上升;进出口由原先的两方贸易转为三方甚至四方贸易,操作繁琐。人为增加企业货物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降低企业产品的利润率。造成大量国货复进口现象,带来海关贸易统计数据的失真。

幕后的推动力

虽然刺激苏州地区来料加工贸易异军突起的是新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但其深刻背景远非如此简单。

――现行税收政策同企业利益博弈

对加工贸易实行出口免税或彻底退税政策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就现阶段加工贸易采用国产料件的税收政策而言,对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料件并不是有利的,也不利于开展高附加值产业的加工贸易。首先,出口退税政策根据加工贸易的方式而有所区别,“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在进口环节即享受免征其加工或委托加工货物及其工缴费的增值税、消费税的待遇;而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项下,实行的则是“先征后退”,在货物出口环节实行退税。同一经济活动因人为贸易方式划分而导致税负不等。其次,加工贸易使用国产料件不予退税或者是退税不足更是直接打击了国产料件。甚至还出现有的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比例越大税负越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企业减少了采购国产料件的比例,改从国外进口本可由国内供应的原辅料。因此,现行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对提高国产料件使用率的作用不大,对于不少企业,纷纷转向能出口退税的来料加工贸易,更有利可图。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仍停留在外形

苏州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尽管总体上已经初步实现转型升级,绝大部分企业已从劳动密集型发展到劳动与技术密集型、局部产业已上升到技术与资本密集型阶段,但产业升级尚不够成熟。基本上属于产业“梯次转移型”阶段,即当发达国家的制造成本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向次发达国家转移投资的战略改变,这仅仅只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初步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国内对先进技术的转化吸收还存在不足。第一、企业还不是科技成果的最大吸纳者;第二、企业还不是创新人才和经费的主要投入者;第三、企业还不是工业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第四、企业还不是产业未来技术的主要承担者。目前苏州地区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技术,多少具有“转借、租让”的特征。不利于苏州地区加工贸易向着更高层次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产品国际价值链转移比例不够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导致原材料依靠国外进口或从三资企业结转的较多,真正从国内采购的比例不够高。以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2003年度加工贸易总额为19.4亿美元,其中国产原材料为0.6亿美元,大多为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包装辅材,仅占出口总值的3.1%。正是基于这种采供模式,国家只要政策有点改变,企业可以毫无阻力地将原先进料加工转变为来料加工,使其合理避税。因此,苏州地区外资企业无论从原材料采购还是成品销售环节,都缺乏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受制于母公司经营机制。表面上看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却不能独立作出决定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既影响了先进技术的转化吸收,也难以带动周边产业同步发展,更谈不上由内资企业从提供专业配套件发展到参与控股。

过度发展加工贸易将给国内经济带来很大不定因素。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一国产业升级步伐过于滞缓、长期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将会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因此,应加强对相关电子工业、化工工业的战略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增强国内原材料的竞争力,减轻对加工贸易加工出口的依赖程度,克服对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使加工贸易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香烟走私的利益格局 下一篇:“工业牙齿”喜极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