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框架与风格简论

时间:2022-05-11 08:25:16

《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框架与风格简论

[摘 要]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品之一,张艺谋用一种诗意的、浪漫的、单纯的电影创作理念去表现了一段置于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虽然被很多影评人诟病说是形式大于内容,但在这种叙事框架与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下的《我的父亲母亲》却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和感动,由此,我们也开始看到张艺谋对于电影画面、细节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的尽善尽美的追求。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叙事框架却包含了张艺谋的缜密的繁复的叙事策略,本文就此对张艺谋的电影叙事艺术风格做一简论。

[关键词]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叙事框架;艺术风格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一部电影作品,他在整体艺术风格上的至臻之美的追求,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张艺谋,虽然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扮演的招娣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艺谋之前的作品《秋菊打官司》中巩俐扮演的秋菊形象,但是张艺谋在影片的叙事和表达方式上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不仅仅是电影叙事语言的表面简单实则繁复,还是由以前的对于电影画面色彩对比感强烈、画面和镜头感鲜明强烈的追求,转变为在拍摄《我的父亲母亲》时的各个因素协调发展,对于画面、声音和演员表演表现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在对于《我的父亲母亲》的处理上,张艺谋可谓煞费苦心,整个故事的讲述方式虽然是表面看来的倒叙回忆的模式,但在故事的叙事框架上张艺谋做出了非常缜密的设计,什么时候将镜头切换到现在,什么时候继续讲述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候的事情,通过短镜头蒙太奇的运用在切换画面的时候让人物的情绪和主题的深化表达起到了加强的作用。下面,本文就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框架和导演的叙事艺术风格做一简单的研究。

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框架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基本上是从招娣的视角出发,完全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对整个爱情故事的展现。青年时候的父亲作为一名教师刚到村里的时候,是母亲换上了新衣裳跑去看父亲,经过远远地注视,暗恋上这个远道来的老师,为了表达自己那份最真实、纯粹的爱恋,母亲拿出自家最好的青花大碗作为记号,费尽心思花样翻新地给自己的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为了装点教室,母亲通宵达旦地织出红艳艳的“房梁红”,好让父亲抬头就能看见母亲的这份心思,就能想到母亲,睹物如见人。母亲有一个对知识的向往的心思,父亲不仅仅是代表着一个男性的符号,同时由于父亲是教书的老师,也是代表着文化和文明的符号。母亲为了要听到教室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挑水,为了能够每天都看到父亲并得到父亲的注意,母亲每天都在父亲送学生回家的路上等待着他,远远注视着父亲。然而,就在母亲的美丽和淳朴真挚打动了父亲,他们开始浪漫又传统的相恋的时候,时代的硝烟弥漫到了这个宁静淳朴的小村庄――父亲被打成了“”,没能吃上母亲亲手做的蒸饺就被带走了,母亲像疯了一样抱着青花大碗就追了出去,人没有追到,母亲人摔倒了,蒸饺洒了一地,青花大碗也碎了。在时代浪潮余波的牵绊之下,摔倒的岂能只是母亲这个人,他们的爱情也受到了牵绊,摔烂的蒸饺,摔碎的青花碗正象征着母亲的牵绊父亲的心。虽然技术精湛的修碗工匠修补好了母亲的青花碗,但始终无法换回父亲,满腹的委屈和失落以及对爱情的坚持和执著让母亲拖着病体坚持要去找父亲回来,蹒跚着上路,却在半路上昏死过去,让村里人接了回来,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知道情况之后偷偷逃回村里看母亲,却又被带走。也正因如此,父亲与母亲的相聚又推迟了好几年。

张艺谋将这段纯美的爱情故事置于一个特定的大时代环境之下,将这段故事打上了特定的符号,用这样一个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更加强了母亲对于父亲的爱,也让父亲更加珍惜母亲对于父亲的这份真挚的感情。正所谓经历过磨难和痛苦的爱情才会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考验,自从父亲回到母亲身边后就再也不曾离开,二人相知相守40年,母亲的那份执著和坚守最终修得正果。

(一)等

电影中的招娣形象一直处于一个等待的状态,虽然对于自己的爱情,招娣很“外向”地用自家的青花大碗不断地变着花样的给骆老师做可口的饭菜传递自己的爱意,也很“外向”地连夜赶活儿织出鲜艳的“房梁红”挂在教室的房梁上,吸引骆老师的注意。同时,招娣每天都坚持在骆老师送学生回家的路上等待骆老师的出现,远远地望上那么一眼,有时候甚至追着跑那么几步,如果骆老师看到她了,她就害羞地迅速跑开。招娣一直在等,在等待骆老师注意到她,明白她的心思,感受到自己对骆老师的情意,在等待骆老师能喜欢上自己,爱自己。招娣用一种最为纯粹质朴原始的情爱表达方式在不断表达,也在不断地等待。从这个角度来看,招娣是处于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下的,虽然招娣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美人胚子,拒绝保媒说亲,内心里有自己的算盘,想要追求自己喜欢的心上人,追求所谓的自由恋爱,但招娣始终处于一个男权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虽然招娣已经在努力进行自我表达,但始终无法夺回话语的主导权,最终起决定作用和话语权的还是男性――骆老师。所以招娣一直在等,在等骆老师注意她,等待骆老师喜欢她,等待有一个好的归宿。所以,综合来看,招娣还是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这样一个等的行为构成了叙事框架的第一层,贯穿影片故事始终。

(二)追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从开始到结尾,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就是招娣漫山遍野的奔跑,那种质朴的、笨拙的、倔强的跑,就是对爱情的最原始的追寻。张艺谋的这种叙事模式和表现方法的设计无疑增加了整部电影的戏剧张力。招娣从骆老师刚到村里教书的那天开始,换上了鲜艳的新衣裳,奔跑着去教室看骆先生的样子,一直到每天守候在骆老师送学生放学回家的路上,翻过一个山坡,追着他们跑,永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追寻已经成为了招娣生活的一部分。她与骆老师相恋之前的日子,一直以奔跑的姿态进行着,招娣的奔跑一层含义上是奔向美好的爱情,另一层含义是执著地奔向美好的新生活。骆老师是从城里来的,有知识有素养有文化,同时又善良,招娣对于骆先生的爱是一种有进取心的爱,也是一种自省的爱。她认为有文化的骆先生是代表着自由的新生活,从外面来的骆先生已然在招娣眼里是被符号化了的形象,虽然招娣没有明确的意识和觉悟去认识到如果跟骆先生结婚可以脱离这个闭塞的村庄,并没有形成那样的目的性,但这种对爱情的追寻是一种带有进取心的爱;同时,从招娣即便是在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时常跑到教室外面去听骆先生讲课,听教室里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可以发觉,此时的招娣是具有自省意识的,她知道自己不识字不会读书,她知道识字会读书是好的,人总要向着好的方向前进,所以在招娣的“追”当中,又埋下了另一层含义和另一个叙事框架的层面。

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艺术风格

骆先生在初到村落来教书的第一天,招娣穿了一身崭新的花棉袄,鲜红的围巾衬托出招娣的女性的甜美和青春的活力,在这里红色象征着青春,象征着招娣火热的内心。在以后的镜头当中,招娣始终带着那条鲜红的围巾,奔跑在山坡上的招娣就像一团火苗,燃烧着自己对骆老师的爱,像一团火苗,照亮着前方的路和生活。影片当中的另一处是包裹在教室上方房梁上的鲜红鲜红的“房梁红”,按照村里的习俗,新房盖好以后都要在房梁上裹一块红布图个吉利,这块布就叫“红”,通常是由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来编织,这事儿自然落在了招娣身上。所以此时红色已经成为了招娣的代表颜色,红色的裹梁布就代表了全村最漂亮的姑娘招娣,同时红色就像招娣火热的内心,红色也代表了招娣的青春美丽的形象,骆老师在抬头看见房梁上的一抹红色的时候,就像可以看到招娣一样,也好似看到了招娣的形象在对他说着什么。身穿红衣裳裹着红围巾的招娣对于骆老师来说也代表了一种青春的女性形象,第一次到招娣家吃派饭的时候,招娣扶着门框,站在门口迎接他的样子就像一幅画印刻在骆老师的脑海里。红色,在电影中成了贯穿始终的线索与印记,逐渐也发展成为张艺谋电影的艺术表现风格。在之前的电影中,张艺谋就表现出了对于红色的偏爱,以及在此后的电影当中,每部电影当中也都让红色起到了代表性的作用。

叠化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被频繁使用,但作用不尽相同。从电影叙事的作用上来讲,有些叠化手法的运用是为了构建整个叙事框架,为了实现叙事时空的过渡,例如从相框叠化到村口的小路来完成时空上的转换,从而完整整个叙事结构;其他的时间,叠化常常被用在电影语言的艺术表现上,可以表现电影故事中时间的流失之感,例如从修建学校的时候大伙儿吃饭的饭桌的多次叠化来表现招娣日复一日送饭的辛劳,更加突出招娣对于父亲的关注与炙热的少女情怀;再如,招娣的发卡丢失的情节,一连几天早出晚归为了寻找发卡,表达了招娣对于“父亲”送给她的东西的珍视,也表达了其失落沮丧的心境,也表现了招娣倔强坚韧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将少女招娣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女孩儿形象塑造起来。

影片中的故事内容线索是父亲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学校教书的经历,这样的故事内容让整个爱情故事充满了对于文化和知识的渴求,让招娣这个农村女性形象不单单是对于爱情和原始欲望的追求,而是从文化的层面赋予整个故事更加高尚的色彩。“读书、识字”是张艺谋电影中一贯追求的人文主题符号,蒙昧与文明的纠缠,让整个叙事更加具有发展中的中国社会语境。就像当年的《秋菊打官司》,女性在当今社会中通过自己的追求和执著,把握住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招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执著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整部影片通过对于母亲形象的关注与描摹,也反映了当时农村之外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此时的乡村就像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保护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纯洁的爱情。

三、结 语

影片结尾处,父亲带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回荡在空气中,时空交错的叙事语境让母亲对于父亲的爱与深深的怀念之情进一步升华,眼前抬父亲的棺材走的这段路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母亲穿着碎花的红色夹袄笨拙地奔跑在这条路上,奔向父亲教书的那间教室,奔向她心中的爱情之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从一种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视野出发,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用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讲述给观众,张艺谋通过自己独特的镜头感与对电影画面的艺术审美素养,通过对画面色彩与电影音乐的精准把握,不仅仅在视觉上冲击着观众的感官,同时也在听觉上通过唯美的电影配乐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推向了极致。

[参考文献]

[1] 吴静.《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叙事学解读[J].大众文艺,2013(18).

[2] 张箭滨.浅析诗意派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营造的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 2011(24).

[3] 黄英.析《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元素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14).

[4] 杜晓航.用色彩表现“禁锢的激情”――电影《菊豆》影视美术分析[J].新闻传播,2012(06).

[作者简介] 韩丹(1979―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上一篇:解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下一篇:解析动画片《美丽城三重唱》的影像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