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时间:2022-05-11 05:26:23

试论我国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 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其法律保护对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从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解读,对现有法律保护的缺陷的分析,进而阐述对完善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构想。

[关键词] 消费者 知情权 缺陷 构想

消费者,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对其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消费者了解商品和服务的权利,是其作出消费决定的前提, 也是维护社会主义良好市场秩序的保证。对于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消费者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护,然而,在实践中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仍存在诸多缺陷,尚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我国现行有效规范下的消费者知情权解读

消费者知情权又称获取信息权、了解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或使用商品、接受服务时获取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信息资料、了解商品和服务的有关知识和内容的权利。其基本含义有两点:

1.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明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主要通过规定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6条、第19条经营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义务,第20条的真实标识义务;《产品质量法》第15、16条关于正确标识的规定,第18条关于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的规定,第19条关于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规定。

2.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服务的有关情况

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明确规定消费者的选择权,《产品质量法》第12条规定的查询、申诉权等。

二、我国现行有效规范下的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缺陷

1.消费者知情权现有法律依据相对不足

如上所述,消费者知情权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之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其二是消费者有权询问、了解商品或服务之具体信息。而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一般只是较多的规定了消费者知情权第一方面, 对于第二方面的法律规定则比较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虽然规定经营者须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使用说明书等相关内容,但该规定并不健全。如:经营者提供的使用说明书,很多内容消费者很难读懂;许多商品的售后服务说明徒有虚名;经营者在商品上标明的价格十分怪异,同一款商品在不同的店铺、不同的货架上价格都相差甚远。这样来看,法律上要求明码标价对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就产生了差异。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基于“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而在第49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然而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仅仅将经营者的欺诈行为适用这一制度,其范围显然有所不足,赔偿责任主体范围太窄。

2.现有法律救济手段相对薄弱

第一,通过诉讼途径解决问题需要消耗较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加之诉讼程序的繁杂而漫长,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而众多消费者对于启动诉讼程序往往是有心无力, 望而却步。

第二,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人数众多, 但每个具体被侵害个体所遭受的损害却不大,加之消费者本身维权意识不够,导致不知道或不愿意提讼而自甘受损。如此恶性循环,消费者难以通过诉讼方式得到应有的法律救济,无异于纵容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得消费者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形同虚无。

3.消费者协会及相关国家机构保护范围相对有限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1条的规定,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消费者协会有进行调查、调解等权利。然而,消费者协会只是一个社会团体而非国家机关,其没有任何执法权。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明知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侵害,消费者协会也无能为力。

我国相关国家机构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方式也不够完善,更多的只是事后补救,其救济的启动往往以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为前提和基础并且救济十分有限。

4.消费者法律维权意识相对淡薄

消费者知情权屡受侵害而不止,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者自身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够造成的,这也是消费者知情权中存在的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对策

笔者认为,完善我国消费者知情权保护体系必须坚持对消费者倾斜保护的原则,从规范知情权实现的渠道和途径入手,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法律宣传, 提高消费者法律维权意识

加强法律宣传不仅是立法、司法、执法等机关的职责, 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当前应进一步完善电视、网络等传媒的监督作用, 使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其自身优势向消费者宣传与之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国家可以通过健全一定的机制,鼓励消费者自觉地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提倡正确维权。

2.加重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增设消费者的撤销权

第一,进一步明确经营者对消费者主动询问事项的答复义务与责任。虽然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中基本明确了经营者的强制性信息提供义务的范围,但并没有确定答复义务的标准及违反该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致使消费者知情权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笔者认为,对于消费者所询问之事项,只要与消费事务相关,且合理、非违法,那么经营者必须回答;拒绝履行答复义务的,除非能够证明消费者的询问不具备上述条件,否则须承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责任。

第二,进一步加重经营者侵害知情权的民事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最严重的民事责任即欺诈行为应当加倍赔偿,但其适用条件比较的严格,使得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之损失很难得到有效补偿。

因此立法应当进一步扩大经营者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范围,如将误导行为、隐瞒行为纳入承担民事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规定。同时,体现“罚当其责”之规定,对多次实行欺诈或误导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多倍赔偿。通过加重经营者民事责任,一方面让违法的经营者有所顾忌,不敢轻易违反信息提供义务,加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消费者更加重视对自身知情权的保护,提高消费者依法维权的积极性。

第三,可适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增设消费者的特别撤销权(或反悔权)。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误导信息等都是为了获得不当利润,若能创设消费者基于误解的撤销权或反悔权,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经营者的制约,促使其向消费者提供详尽而清晰的消费信息,而消费者也可以运用这种更简便易行的权利保障手段来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健全消费者知情权法律救济之程序性立法

虽然我国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对消费者救济途径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消费者(受害者)的劣势地位、人数众多、高昂的诉讼费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现阶段许多有关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纠纷得不到迅速解决。

根据消费者受侵害救济之法律手段的特点,在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小额索赔法院以及集团诉讼制度建立了迅速解决消费者权益受损纠纷的机制。我们可以对《民事诉讼法》第142条所规定的简易程序进行适当完善, 以便诉诸简易程序的消费者及时、有效地得到法律保护。首先,进一步具体化简易程序适案标准,如根据标的额、案件种类等确定适用范围;其次,建立独立的简易程序法庭,真正方便消费者和应诉,更加便于案件做出迅速、经济的裁判;

4.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合理干预,健全执法和服务职能

第一,从行政机关本身的执法职能入手,加强对经营者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并打破部门分割局面实行联合执法。一方面,将执法目标更多地对准虚假广告、虚假商品标示等的事前防范与审查,从而真正将职能向预防违法行为倾斜,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另一方面,无论是事前审查还是事中、事后进行追踪处理,都应当联合多个职能部门进行综合执法。

第二,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履行其公共服务之职能,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全面推行消费教育。政府在有关公共消费信息时应当注意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不能只是公布一些对消费者含糊不清的统计数据,如只公布产品不合格比率、不说明不合格的具体产品是哪种。从长远看,政府可以全面推行消费教育,通过普及消费教育及时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促使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为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奠定良好的观念基础。

上一篇:国际结算中可转让信用证与对背信用证的比较 下一篇:论WTO专家组程序的法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