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秦皇岛

时间:2022-05-11 05:25:17

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秦皇岛市具有港口、区位、旅游资源等诸多优势,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秦皇岛市的工业企业状况普遍较好,市民的抱怨之声也较少,这在记者的印象中是很少见的。

秦皇岛市,因秦始皇曾经派人在此入海求仙而得名,可以说“成名已久”,但就一个城市的历史来说却还比较年轻。秦皇岛建市于1948年(最初名为秦榆市),但其真正的现代城市化发展却是在1992年大秦(山西大同至秦皇岛)铁路建成之后。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将雁北、平朔、内蒙、宁夏等地区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秦皇岛港,使其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煤炭输出港。

秦皇岛市区的面积不太大,但三个区(山海关、海港、北戴河)由北向南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列,相互之间又都隔着数十、上百公里的路程,因此整个城市就显得很大了。海港区是秦皇岛的城市中心区,也是商业、企业最集中的地方,有大约50万人口。相比较而言,秦皇岛管辖的农村面积也许是河北诸市中最少的,只有卢龙、青龙、昌黎、抚宁4个县。

城市新、农村少,又是国家重要港口和著名的旅游胜地,因此秦皇岛在河北省各个城市中的经济状况最好,2002年人均GDP达29861元,同比增长19.16%,两项指标均列河北省的第一位。

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秦皇岛市具有港口、区位、旅游资源等诸多优势,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主导产业除港口运输外,主要有建材、冶金、机械、服装、仪器、化工等。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秦皇岛市的工业企业状况普遍较好,市民的抱怨之声也较少,这在记者的印象中是很少见的。

在我到达之前数日,秦皇岛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刚刚进行过一次调整,由原先的两个分管部门合并组成了信息产业局,目前只有5个人,甚至连牌子都未来及挂。

从信息产业局得到的资料上看,秦皇岛市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大致有这样几条:

电子政务方面,按照市里的规划,2005年时要建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宽带电子政务网络,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目前全市已建成统一的党政机关办公信息网络,并已开发了办公自动化、项目管理、统计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产品数据库等项应用。目前全市已有40多个部门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其中有一半的单位在采用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一直是“软件地理”采访的重点,这方面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有近千家企业在应用互联网,有近百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一些重点企业的投入力度更大,CAD/CAM、CIMS、OA以至ERP系统都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应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秦皇岛发电公司下属晨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晨砻采购网”成效显著,仅为秦皇岛发电公司自身就直接节约采购资金1630万元,目前供应商队伍已壮大至800多家,涉及机械制造、电力设备、自动控制、仪器仪表、医疗卫生、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秦皇岛市的软件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截止2002年底,全市软件企业总数只有38家,另有系统集成企业98家。如各地的情况一样,这些企业大多挂靠在软件园区里,而在秦皇岛经济开发区里建有3个软件园。

说到开发区,还是在来秦皇岛的长途汽车上,旁边的一位当地人就极力撺掇我要到开发区去看一看,说那里建设得如何如何之好。后来见到的几个人,也是对开发区赞赏有加,使我对它的兴趣油然大增。但由于采访日程已经排满,我只能选择在中午休息的时间去转上一圈。

开发区在海港区的西北面,隔着两条结冰的小河与市区分界,这也是我在河北的采访行程中,很少见到的仍然有水的河。

一踏入开发区,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宽阔的6车道马路、气派非凡的公寓式建筑,以及随处可见的建筑机械,都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

三个软件园之一的燕大软件园就座落在开发区入口处,高大的灰色建筑显得气派非凡,更像是一家跨国公司,而不像一个只有一二千万年产值的中小企业。

但要说起来,开发区最“辉煌”的建筑当属新落成的管委会大楼,即使离得很远也能立刻被它的雄伟姿态所吸引,无论外观还是内部装璜,都可以比得上一家5星级酒店。在我所走过的开发区中,这可以算得上是最壮观的管委会大楼,能够与之媲美的也许只有天津开发区(在塘沽)。

作为城市招商引资窗口的开发区,似乎就是应该建设得环境优雅,现代气息更浓厚一些,以增强人们对整座城市发展前景的信心。开发区建设总是要花钱的,只要这钱花得是地方、花得值就行。秦皇岛总体的经济状况不错,适当增加一些建设投资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是秦皇岛人对开发区普遍看好的原因所在。

秦皇岛港e一瞥

就煤炭运输吞吐量来说,秦皇岛港不仅是国内,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港口。秦皇岛港是一个年产值达数十亿元(2002年为22.32亿,列河北省第28位)的国家重点企业。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国际煤炭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秦皇岛港的各期码头都在超负荷(设计容量)运转,经济状况良好。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总数约2万人,市区与之相关联的人口大致有10万人,也就是说,在人口只有50万的海港区,港口经济对城市的影响力高达20%,无疑是当地最重要的企业和支柱性产业。有一句玩笑话说的是:只要秦皇岛港一开支,秦皇岛市的物价就要看涨。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就经济地位而言却是比较准确的。

然而在秦皇岛市的各种经济资料中,有关秦皇岛港的表述却很少见到,一个重要原因是截至目前,秦皇岛港仍属河北省所有,没有划给秦皇岛市管辖,这也是国内唯一尚未划归到所在城市门下的港口。这种状况也许持续不了多久,“港口归市”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秦皇岛港划归秦皇岛市只是早早晚晚的事。

企业信息化在当今是个炙口可热的词汇,作为一家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秦皇岛港的信息化建设自然会引人注目。然而秦皇岛港的信息化建设在外界却显得异常平静。日前,记者就秦皇岛港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情况,对秦皇岛港技术中心进行了专题采访。

技术中心是2003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的,现有职工61人,其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员有32人。技术中心负责全港的科技和技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从采访中记者感到,秦皇岛港技术中心就秦皇岛港的信息化建设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据了解,秦皇岛港往年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全港累计约2000多万元(未计入人工成本),与周边(青岛港、天津港和大连港等)几大港口每年三四千万元的巨额投资相比较,相对有些单薄。然而要说起来,秦皇岛港在过去几年的投资虽然不大,但在港口生产和办公方面取得的成效还是可圈可点的。在秦皇岛港记者了解到,秦港现用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计划统计系统、煤炭查询系统、费收系统和刚刚完成开发的劳资系统、机电系统等MIS系统,都为港口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还有OA系统,原产品是秦皇岛港以很低的价格买进来,经过二次开发顺利实现了集团内部全自动无纸化办公,所有文件均实现网上传阅、批复等,效果可以说非常明显。至于现用的MIS系统,由于开发时间、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各个系统虽然均在不同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多系统数据虽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但目前各类数据还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状况一段时间内仍将在秦皇岛港存在。

应当说,秦港现在的应用还仅仅处在局部的、功能性的阶段。没有形成能直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辅助决策系统。

基于上述港口建设上的不足之处,秦皇岛港技术中心提出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设想:1、坚持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抓好全港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管理工作、软环境建设工作,建立统一的应用网络平台杜绝新“信息孤岛”的产生;2、抓好三个结合三个集中三个制度:即与港口正在进行的企业改革、改制相结合,与港口的新一轮管理创新工作相结合,与世界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管理职能的集中,项目投资建设的集中,技术人才管理的集中;实施CIO信息化专业管理制度,人才流动制度,信息化工作专项考核制度。3、积极推进集装箱电子商务和煤炭交易市场等基础信息化建设工作。4、充分利用煤炭大港的特点,积极研究秦港煤炭散货物流链“一站式”信息管理系统,将信息的触角延伸至矿、港、路、航和用户等领域。

在谈到技术人才建设时,技术中心负责人很自信地讲到秦皇岛港已经拥有一支很成熟的信息化技术队伍,当然秦港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在自主建设的前提下也将希望得到专业技术的大力支持。

记者的感觉是,虽然秦皇岛港的信息化建设如很多大型国企一样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却正以其煤炭大港的特有风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是一种平静的起飞。

中-阿化肥的信息路

还是在进入秦皇岛市的路上,我看到有几处高大的广告牌上写的都是“中国-阿拉伯化肥”,这个多少有些古怪的名称,不由地引发起我的兴趣。事后从得到的材料上得知,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阿化肥)也是秦皇岛市少数几个上了ERP系统的企业之一,这就更增强了我采访的意愿。经秦皇岛市信息产业局李惠丽女士的介绍,我找到了中阿化肥信息中心的蔡旺主任。

我最先想知道的是企业名称的来由,因为毕竟阿拉伯是一个泛泛的地域概念,而据我所知那里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化工企业。蔡旺告诉我,中阿这个名称其实出自国际间的“南南合作”项目,由中国政府和几个阿拉伯国家共同出资,于1985年成立了这个具有国际政治背景的合资企业,而其产品以内销为主。

一般认为,具有国际政治背景的企业会更注重宣传效用,经济效益反在其次。而事实是,中阿化肥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产值、利润连年提高,是秦皇岛市重点企业和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这多多少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如果要把中阿化肥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信息化建设,似乎并不是很确切,因为相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化肥生产行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很高。中阿化肥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翟副总告诉我,目前国内化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热情,原因有三:其一,化肥尤其是复合肥的生产过程相对比较简单,而大量的工作是原料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其二,化肥生产无法达到很精确的计量,原料及产品的损耗较大;第三,目前国内化肥市场的环境很不规范,违规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

上述三点中,前两点决定了生产过程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不会很大,而最后一点其实是根本性的,它使得这个最容易对信息化产生需求的领域,因为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因素与信息化管理的理念相违背而难以使用。

以中阿化肥为例,它所上的ERP系统大致包括供、产、运、销四个主要环节,前三者的应用比较成功,而销售模块因为与市场的实际情况脱节,无法使用,只好又单做了一个(不知是购买还是自己开发),却跟ERP接不上了。

即便如此,中阿化肥坚持走信息化道路的决心并没有变,而这种决心显然与两位搞计算机出身的老总有很大关系。其中一位是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信息化主管翟副总,另一位就是中阿化肥的当家人―武四海总经理。

蔡旺介绍说,武四海总经理原本是国内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在担任中阿化肥老总之前做过一些信息化方面的研究。1985年,中阿化肥组建,武四海被任命为企业负责人。面对一家具有国际政治背景的企业,各种事务包括一些其他企业平常难以现象的事情铺天盖地般地落下来,千头万绪一时难以捋清。当时还是武总秘书的翟副总使用计算机,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纷乱复杂的问题。

1997年的时候,在翟副总主持和一些外来IT企业的配合下,中阿化肥搞起了一套成本核算及企业管理系统,在业界一时颇为轰动。

一直以来,中阿化肥的信息化建设始终与企业的实际应用县结合,紧跟企业的需求与发展而循序渐进,实施上也比较谨慎。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财务、物流及办公自动化等三个方面。信息中心只有6个人,信息化项目大多有外部公司来做。

由于时间关系,我对中阿化肥的采访只有不到一个小时,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此。然而即使这短短的交谈,也已经使我稍稍触及到国内化肥行业信息化的根底。简单归纳起来就是:“需求不强,市场为主,特点突出,国情化解决”,对于那些试图进入化肥领域的软件及IT企业来说,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症结所在。

上一篇:衡水新编 第2期 下一篇:内容管理走近国内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