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实践分析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时间:2022-05-11 05:17:53

从教学实践分析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摘 要:本文通过中医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总结了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意义:培养学生中医药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教学相长。认为对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医综合实验尤其是学生设计性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 中医综合实验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00-00

中医综合实验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中医学中的某些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阐释,进一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其致力于培养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很多学校也逐步设立相应的课程,撰写相应的教材[1-4]。

自2008年以来,中医综合实验被列为我校中医学专业必修课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汲取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经验,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5],使得该课程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之所需。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6学时,介绍中医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与主要途径、综述撰写、科研实验设计相关知识介绍、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部分30学时,实验一,中医基础理论气津关系实验(麻黄汤对小鼠发汗作用与人参对小鼠补气作用的实验观察)。实验二,方剂学复方配伍作用的观察(单味大黄与复方大承气汤对小鼠泻下作用对比的实验观察)。实验三,中药炮制方法简介及炮制作用观察(延胡索炮制对大、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四,中药常用剂型简介及制备(固元膏的制备)。实验五,学生设计性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实验六,学生设计性实验操作。

设计性实验安排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两次课,共计10学时。学生在6学时的理论课之中学习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等相关知识,并且学会如何查阅科研文献,了解了综述及其撰写,然后是4次实验课程,每一次围绕着教师设定好的专题进行文献查阅、综述撰写、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中医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用设计性实验校验学生对中医常见问题或理论的科研设计能力。

设计性实验的组织实施:课前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中医基本理论或疑难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立题、选题、撰写综述、进行实验方案书面设计,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每组出一名代表进行讲授,其他三组同学以专家的姿态来对该小组项目进行评审,包括方案的目的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实验细节是否完善。从课程安排与课时设置来看,循序渐进,不牵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对一般科研综述或科研文献的掌握分析能力,加深对中医科研的理解,培养科研思维与科研动手能力。

现就中医综合实验的教学实践分析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1 培养学生中医药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科研,很多中医专业本科学生不理解其真正内涵,更不理解用现代动物实验手段来验证或者诠释传统中医理论,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中医专业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都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口号,我校中医综合实验课程从教授学生查阅科研文献的操作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科研文献的习惯,培训撰写综述性科研文体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专业自学能力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在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原有的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很受到学生支持,但是具体实验内容如果只集中在动物实验方面是不能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的。大部分中医学本科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要尽量满足基层医疗工作需要,而基层医疗工作对动物实验技能要求不多,相反对于中医药传统炮制、制剂知识又需要较多。依据教学安排,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中药传统炮制、中药制剂,尤其是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欠缺,而传统中药炮制及中药制剂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是基层中医临床工作所必须。因此,本教研室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精简动物实验内容,增加中药炮制和中药制剂的实践操作,拓展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创新技能,加强通识教育,增加专业技能练习。另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该方面技能训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设计性实验开题论证环节里,每组同学共同准备一份方案,查阅知识较为全面,在幻灯片制作、文献的选择、实验步骤设计中尽量做到组内成员的合作,发挥全小组同学的集体力量,增加组内协作能力。第五次课程名为“设计性实验方案开题论证会”,使本科学生模拟研究生开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报告员的角色中体验科研设计的过程,在评审员的角色中又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解科研设计的定义。把制作课件,讲授方案,撰写综述的能力提高过程融入到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对于拓展素质教育,能力教育都是灵活的运用。在设计性实验方案中,有些学生设计的中药炮制与未炮制的药效比较,既掌握了实验设计相关知识,也通过实验手段加深对传统中医药炮制理论的理解,学生当即认识到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很多值得学习却往往被忽视的医疗经验知识。有的学生设计“五苓散对小鼠利尿作用的实验观察”,用动物实验的手段见识了传统中医药的疗效。

3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教育改革,一直强调学生的主题地位。我校中医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始终重视学生为主导并逐渐加大重视的力度。前四次实验课程,教师用几个有代表性的专题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可以提问;在每次实验操作等待药物消化吸收或者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所查阅文献知识的介绍交流。学生的学习中医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在浓厚兴趣指引下动手实验,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探索,实验效果要比“教师单方面指导”好,使得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深刻印象。

而且,在设计性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几年来不断更新,从最初的安排学生参与痛泻要方、五磨饮子等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实验研究,到后来黄芩、白术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实验研究,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该实验室承担的省科技厅、教育厅的一些科研项目的部分探索,目前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直接自行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4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本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内容多以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PPT课件、摄像、照片等资料均由本实验室四名教师联合制作完成。而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主准备内容为主,每个实验班有四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方案,四组方案一起交流,学生学到的知识相对广阔,可以更宽泛的了解某些领域的科研状况,基于课前大量科研文献的查阅分析,在课上集中阐述和展示,使设计性实验方式进行的课程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5 学生设计性实验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很多时候能展现新的科研设计思路,教师将新的科研思路可以很快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内容的探索中,教学相长。本科学生的科研设计由于基础知识水平所限,有时候显得比较幼稚,但是,有的经过文献查阅参考,经过结合自己的大胆猜想,创新性和可行性均具备。有的学生设计醉酒及解酒实验,从醉酒的小鼠模型制备方法查起,选药有的用枳子,有的用葛花,有的用葛根,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院正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的原则为“1.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加强通识教育;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模式;3.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4.坚持特色原则,在发挥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减少课内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突出特色,体现个性。5.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搭建文化基础、医学科学基础、专业技能及应用能力基础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平台。”结合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践行了对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医综合实验教师总结不断革新的教学内容实施下来所产生的效果,对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医综合实验尤其是学生设计性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伟荣,陈小野.中医实验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2] 谭德福.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 方肇勤.中医学综合实验[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4] 马超英.实验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

[5] 聂坚,等.中医综合实验教学效果调差分析与对策[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1(32):61-64.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疆高职院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