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研讨

时间:2022-05-11 02:19:46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研讨

1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对影响创新的反思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状况的研究,学术界一般认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引进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当前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发展变化不明显,均未能突破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带有中国传统教育的鲜明特色,教学思维相对封闭保守,培养目标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尤其缺乏创新理念[4]。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反思。

1.1培养目标缺乏终身体育意识社会对现代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主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几乎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学校或者未离开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就不再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进而出现许多精英,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却英年早逝,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体育作为培养现代综合人才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将日显重要,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趋于体育终身化,以健康为第一要素也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主旋律。

1.2体育教材的创编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仍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比重过大。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材很大层面按竞技体育的要求和规格进行编撰的,没有体现今后社会发展对体育项目真正需求的内容,实用性、时代性较差;另外在体育教材编排方面也是按运动项目的单项教学和训练为主线,基本违背了现代体育的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多数学生的群体活动。

1.3体育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培养国家所需的具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出发,对高校体育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先后设计出十几种体育教学模式,形成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格局。目前,我国高校具有代表性和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大致有四种:即“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等四种模式[5]。各种模式在教学特点方面虽然名有千秋,但几乎还是没能跳出过去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长此以往,逐渐形成“教师发令,学生响应”身顺心违的现象,由此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的不良局面。

2阻碍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误区

2.1教育者要从传统的传授运动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积累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有用的程式不能程式化。体育教育成套的教学模式虽然袭用几十年,但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人才个体的禀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这些弊端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羁绊,阻碍了教与学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创新理念的形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6]。对于当前体育教育创新走出误区,推陈创新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的。

2.2受教育者要从以被动的“修满学分”为主要学习任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是每个大学生的天职,但是过于强调学分修满与否,尤其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体育课学分修满与否着实给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富有活力,张扬个性,充满蓬勃朝气的一代,“唯学分论”和“学分至上”的误导,极大地抑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自我发展的潜能,把他们引向做学分的“奴隶”的胡同,这样违背了“坚持健康第一,身心发展第一,兴趣的培养运动习惯统一的体育教育方向[7]”。

3高校体育教育实现创新的思考

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涉及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工作实践中的探索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3.1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根本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新时代赋予我们体育工作者的责任。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我国各类人才势必要与世界各国人才竞争,他们除了要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也是必须的,这样就要求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观念方面要有一个巨大的转变。因此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思想是关键,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念是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

3.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基础展望21世纪,我国高校仍将是多种教学模式并列采用,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需要开拓创新人才,这样势必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市场潮流的体育教育模式。因此要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将会大大增加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高校的体育设施也将大大地改善,这使高校体育教学采用开放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3.3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关键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方向的不断的发展,全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情况,面对21世纪社会对现代人才的要求和WTO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冲击,要真正的实现创新,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质量是关键。因此进一步培养和塑造复合型体育教师将是高校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8]。所谓“复合型体育教师”是指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知识群组成,在智能结构方面由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聚合而成,即体育教师要具备主、辅修专业知识、涉猎与主辅修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要有宽阔的纵横向知识面,并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体育领域里具备独立完成多项工作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也就是体育教师知识的创新,而体育教育创新是建立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作为复合型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方面都是全新的。这样有利于全面完成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开拓型人才,实现“教书育人”,“教书育体”的双重任务[9]。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关键。

3.4高校体育系统的开放和完善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助推器21世纪将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人们过去的某些传统意识将受到强烈的震撼,自由竞争创新的时代意识将逐步融入人类灵魂的深处。因此高校体育原有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封闭教育观念,将不可避免地与新的观念和要求发生矛盾和冲突,即教师将由过去单纯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开拓者、培养者和评价者,而学生也将由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增长知识,提高煅炼能力,经过这一变化,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由保守、僵化的传统教育观念向更加开放、灵活的观念转变,要不断地渗透新的时代意识,既要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又要增强对学生自信、进取、竞争、拼搏、效益、时间等现代化观念的培养,以适应时展的要求[10]。我国入世以后,高校体育系统开放程度也随之快速发展,国际间高校体育领域的学术交流,发达国家现代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交流和借鉴将越来越普遍,一系列开放活动和交流,也将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进程,并由此给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高校体育与世界各国高校体育的接轨和合作。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及培养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深入参与,一方面进一步暴露和激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另一方面又为解决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培养各类人才主渠道的高等教育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支援。所以,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抓住机遇,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师生双赢互动的。它即是学校教师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又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经济管理专业的开放性教学思研究 下一篇:国内农业经济机械化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