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群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

时间:2022-05-10 11:45:57

探索人群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

1麻疹风疹抗体水平

风疹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小学组(χ2=22.57,P<0.01),保护率亦然(χ2=37.72,P>0.05)。成人组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小学组(χ2麻疹=15.65,χ2风疹=14.89,P<0.01),保护率也明显低于小学组(χ2麻疹=16.84,χ2风疹=12.56,P<0.01)。新生儿组麻疹风疹抗体水平与初种前组比较,新生儿组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初种前组(χ2麻疹=15.91,χ2风疹=39.05,P<0.01)。接种组(8~11月龄)儿童免疫情况检测与接种前相比,接种后接种组儿童在麻疹和风疹抗体阳性率及保护率四个指标上均明显高于接种前(χ2麻疹=109.74,χ2风疹=70.92,P<0.01),

2讨论

2.1不同年龄麻疹风疹抗体水平

本次抽样对象包括<6月龄(初种前组)、1~6岁(学前组)、7~13岁(小学组)、14~17岁(中学组)及≥18岁(成人组)5类人群。从结果上看,各组人群间抗体阳性率及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学前组及小学组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最高。学前组及小学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00%,保护率分别为88.00%和86.50%。风疹抗体阳性率为99.50%,保护率分别为89.50%与86.00%。初种前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及风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与学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因在于初种前组体内抗体来自母体,一方面母传抗体水平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另一方面孕妇体内抗体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影响新生儿母传抗体水平,因而在麻疹风疹控防工作中接种前婴幼儿应作为重点监测保护对象。本文结果显示,在学前组及小学组(1~13岁)两种抗体阳性率及保护率均达到人群免疫力,起到免疫屏障作用。中学组在麻疹抗体阳性率上与小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组风疹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小学组(P<0.01),成人组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小学组(P<0.01),中学组及成人组相较小学组抗体水平有下降趋势,原因在于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水平及持久性均低于麻疹风疹野病毒自然感染[6],加之存在人口流动等因素造成的漏种,因此对>14岁健康者应相应做好查漏补种工作[7]。

2.2新生儿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检测

本次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新生儿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00%、60.00%;保护率分别为51.00%及39.00%。与初种前组相比较,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符合母传抗体水平变化规律。而新生儿组抗体水平未能达到90.00%,不足以形成人群免疫屏障[8]。有研究[9]报道发现,育龄妇女中仅靠疫苗接种获得的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段有麻疹或风疹感染病史妇女,通过胎盘传入胎儿的IgG抗体水平相应较低,考虑到麻疹和风疹疫苗接种已经较为普及,经由自然感染获得麻疹和风疹免疫力的育龄妇女在人群中占有比重较小,因此对新生儿及接种前儿童应作为控防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

2.3接种组免疫情况分析

抽样结果显示,适龄儿童接种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40.00%、保护率为23.00%;接种后抗体阳性率为100.00%,保护率为96.00%。接种前风疹抗体阳性率为39.00%、保护率为85.00%;接种后抗体阳性率为95.00%、保护率为85.00%。两种抗体对比接种前后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实采用的疫苗免疫效果较好,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均>90.00%,可形成人群免疫屏障。本次抽样检测结果提示,澄迈县适龄儿童接种情况完成较好,8月龄~17岁年龄段健康者麻疹风疹抗体水平可足以形成人群免疫屏障,阻断麻疹风疹的传播流行。新生儿及初种前婴幼儿抗体水平较低,应对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该年龄段婴幼儿远离人群密集场所,医院儿科做好预检工作,一旦出现可疑麻疹风疹感染病例,及时隔离,避免院内感染[10]。此外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权衡安全性及必要性,考虑是否将疫苗接种年龄提前。对>14岁人群应做好强化免疫工作,由于麻疹减毒活疫苗与麻风腮疫苗在麻疹免疫上具有相同的效力及低不良反应[11],因此在疫苗选择上可考虑采用联合疫苗。在风疹防控上,有研究报道认为,当风疹疫苗接种率≥80.00%时,其收益高于成本[12,13]。美英两国通过针对儿童及妇女采取免疫措施,成功消除风疹流行及CRS[14]。因此应推广麻疹风疹疫苗接种工作,尤其是对育龄期妇女[15,16]。

作者:王远勇 莫少雄

上一篇:环境监测档案管理论述 下一篇:小议芳烃暴露对职员血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