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耿家盛:“劳模之家”的本色传承

时间:2022-05-10 03:25:29

耿家盛出生于一个机械加工世家,他的父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顶尖高手耿鼎。

1989年,耿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6年后,二儿子耿家盛又将这一劳动者的至高荣誉揽了回来。一门两父子,都为全国劳动模范,放眼云南,没有其他家庭能出其右。

在耿老爷子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全家福,那是耿老爷子70大寿的时候照的。老人指着照片上的人物――介绍说,他和老伴学的都是车工,“老大当兵回来,学的是汽车修理,本来厂里运输科要他,我说别去了,学车工,车工的技术要求全面,技术等级最高,老大现在是厂里机修车间的经理,他参加省里的车工比赛,总在前十名。”

“老二开始上技校,学的是表面处理,毕业后分到铣床厂,刷了2年的油漆,由于身体过敏,干了半年后,经常流鼻血,他想开车床,只有学车工,再学膛工,铣工,他很聪明,不会的,他主动问,1996年参加技术比赛以后,越来越成熟了,老三顶替他妈,学的是钳工。”

有趣的是,耿家盛的爱人同样是学表面处理的,大嫂是学定额的,弟媳妇是学计量检验的,只有最小的妹子在学校工作,算是跟“技术”有点距离。

看见耿家人才济济,耿家盛的工友开玩笑说:“你们家可以开一个机械加工厂了,而且是最好的机械加工厂”。

耿家盛的母亲笑着说,那时父子几个学技术入了迷,单位也经常加班,回家吃完饭就赶紧走了。不过他们都很懂事,老二六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生火煮饭了。

耿鼎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他从那些老师傅身上明白一句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从儿子们的将来考虑,“我总是要求他们学点真本事,一个人不能光嘴上会说,还要会动手,有实作能力”。

他在外讲课和比赛时,几个儿子像跟班一样跟着他,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

耿家盛说,父亲对我们的指点主要是工艺上和方法上的,因为操作上,我们自己都很熟练了。

由于技能超群,工作负责,耿家盛被客户誉为“昆明重工第一高手”,公司里技术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的零部件基本上都安排他干。据近3年统计,他应有工时6000小时,实际完成3万多小时,相当于一年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受家庭的熏陶。耿家盛从小就对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很感兴趣。过去做复合刀具,要经过钻孔、倒角等几道工序,耿家盛经过改造,一道工序就搞定了;以前,车床上的刀具一般采用单刃加工,为了提高效率,耿家盛就想,能否从两个方向同时切削呢?在父亲的启发下,他自行设计制作了“双刃镗孔刀”,提高工效3倍以上,获得了昆明市“五小成果”活动鼓励奖。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牵头实施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也让耿家盛之类的高级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200]年,耿家盛参加昆明市总工会组织的“大西洋杯技术技能比赛”,获得鼓励奖。2003年,他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昆明地区选拔赛,获得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2004年5月,耿家盛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获得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同年12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获得省劳模和全国劳模称号,2006年获得云南省政府授予的首届“兴滇人才奖”。

今年8月15日,耿家又有好消息传来,耿家盛的弟弟耿家华在全国职工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云南赛区选拔赛中获得钳工第一名,耿家盛自豪地说:“老三的证书拿了好几本,他的车工还是由我带出来的。”

“劳模之家”的本色传承还在延续……

上一篇:真情和温暖交集的旅程 下一篇:1995韩志英: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