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海盐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时间:2022-05-14 09:55:21

2005―海盐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浙江省海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 海盐 314300)

浙江省海盐县于2005年将全县所有乡镇以上医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由报告卡邮寄改为传染病网络直报。为了解实行网络直报后海盐县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对海盐县2005―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5―2009年海盐县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网络直报系统订正后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于海盐县公安局人口年报表。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描述, 疫情数据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结果

2.1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情况

5年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6种,7 05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0.38/10万,死亡11例,年均死亡率为0.48/10万;病死率为0.16%;年报告发病率在247.92/10万~423.91/10万之间。其中甲类传染病1种9例,为霍乱,年均报告发病率0.40/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70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09.99/10万,死亡11例,年均死亡率0.48/10万;病死率为0.16%,见表1。

2005―2009年海盐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分别是病毒性肝炎、淋病、肺结核、梅毒、痢疾。从各年传染病发病顺位看,病毒性肝炎从2005年,2006年的第1位下降到以后年份的第2位,2007年,2008年淋病从第2位上升到第1位,2009年梅毒跃居第1位。5年中发病率下降的病种有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淋病,上升的病种为梅毒,见表2。

2.3人群分布

5年共报告7 057例,其中男4 09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5.06/10万,女2 96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64.5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年龄最小5d,最大86岁。发病年龄居前3位的分别是25~34岁(534.85/10万)、35~44岁(362.75/10万)、45~54岁(258.07/10万)。各种职业均有发病,其中前5位职业分别是农民3 582例(50.76%)、工人1 100例(15.59%)、民工751例(10.64%)、学生270例(3.83%),其它268例(3.80%)。11例死亡病例中,农民10例,占90.91%,新生儿1例,占9.09%。

2.4传染病发病构成

2.4.1血源及性传播性疾病 5年累计报告血源及性传播性疾病4 617例,占发病总数的65.43%,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1位,无死亡病例。其中乙型肝炎1 866例(40.42%),淋病1 792例(38.81%),梅毒 915例(19.82%),丙型肝炎43例(9.31%),艾滋病1例(0.02%)。HIV报告10例。

2.4.2呼吸道传染病5年累计报告呼吸道传染病1 305例,占发病总数的18.49%。其中肺结核923例(70.73%),死亡8例,病死率为0.87%,麻疹354例(27.13%),猩红热26例(1.99%),百日咳2例(0.15%)。

2.4.3肠道传染病5年累计报告肠道传染病1 115例,占发病总数的15.80%。其中霍乱9例 (1.99%),肝炎(含甲型、型、未分型肝炎)432例(38.74%),死亡2例,病死率为0.46%,痢疾644例(57.76%),伤寒与副伤寒30例(2.69%)。

2.4.4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5年累计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5例,占发病总数的0.32%,无死亡病例。其中疟疾13例(86.87%),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各1例,各占6.67%。

2.4.5新生儿破伤风5年累计报告新生儿破伤风5例,占发病总数的0.07%,均为自己在家接生的流动人口;死亡1例,病死率为20.00%。。

2.5新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

2.5.1艾滋病 艾滋病是本县新发传染病,2009年首例报告;艾滋病毒(HIV)自2006年首次报告以来共报告10例,2007年报告6例,虽然病例为数不多,但上升或快速上升可能性很大。

2.5.2乙型肝炎 5年累计报告发病1 866例,占发病总数的26.44%(1866/7057),占病毒性肝炎的79.71%(1866/2341),年均发病率为82.07/10万,2005年发病最高为157.53/10万,之后逐年下降,分别为111.29/10万、54.08/10万、47.05/10万、46.08/10万。乙型肝炎发病职业前3位分别是农民882例(47.27%)、工人422例(22.62%)、民工221例(11.86);男1 216例,女650例,男女比为1.87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以25~44岁青壮年为主,1 020例(54.66%)。

2.5.3淋病、梅毒5年累计报告淋病、梅毒2 707例,占发病总数的38.36%。其中淋病1 792例,发病顺位2005年、2006年第2位,2007年、2008年上升到第1位,2009年下降到第3位,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男女各896例;发病年龄居前3位分别是25~34岁、35~44岁、45~54岁,发病率分别为121.51/10万、107.05/10万、93.97/10万。患者以农民为主,1 117例 (62.33%);工人306例(17.08%);其它129例(7.20%)。梅毒5年累计报告发病915例,年均发病率为40.24/10万,发病率从2005年的16.38/10万上升至2009年89.19/10万,跃居传染病发病第1位。其中Ⅰ期梅毒347例(37.92%),Ⅱ期梅毒255例(27.87%),Ⅲ期梅毒1例(0.11%),隐性梅毒292例(31.91%),胎传梅毒20例(2.19%)。梅毒患者男478例,女437例,男女比为1.091,前3位发病年龄与淋病相同,3个年龄段发病率分别为84.65/10万、50.15/10万、33.63/10万;患者以农民为主,437例(47.76%),工人157例(17.16%),民工69例(7.54%)。

2.5.4肺结核5年累计报告肺结核923例,占发病总数的13.08%,发病率从2005年的44.47/10万下降至2009年的31.85/10万,年平均发病率40.60/10万;死亡8例,年均死亡率为0.35/10万,病死率为0.87%;男669例,女254例,男女比为2.631。65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为102.77/10万, 25~34岁其次,为64.17/10万;农民377例(41.20%);民工230例(31.81%);工人45例(4.92%),教师、学生、幼托儿童等特殊人群也有病例报告。

3讨论

自2005年全面启动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后,疫情报告的质量有显著提高。资料显示,海盐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从2005年的423.91/10万下降至2009年的258.45/10万。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参加社会活动多,暴露机会多有关;25~54岁主要劳动力人群传染病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农民发病数最多,提示这一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卫生防病意识较差,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卫生素养。

乙型肝炎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2006年报告发病最多,这可能与医疗机构开展了网络直报,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率有关。5年中乙型肝炎发病1 866例,占病毒性肝炎的79.71%,提示要加强乙型疫苗的接种。在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的同时,适时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还应全面开展成年人健康人群中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

艾滋病、HIV感染是海盐县新发传染病,病例为数不多,但快速增长的可能很大。淋病、梅毒发病顺位的上升,发病年龄的广泛,波及各中职业。提示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长期和艰巨。

肺结核发病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取得的成效有关。65岁以上老人发病率最高,是因年老体弱,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结核菌,而25~34岁年龄段发病较多是因为社会活动多,暴露频繁之故。

传染病防治工作仍然是今后长期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发传染病,死灰复燃传染病和未控制传染病是海盐县要重点防治的传染病,应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常规监测及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社会危害。

个人简介:朱爱萍(1957―),女,主管医师。(收稿日期:2010-02-02)

1

上一篇:婚前保健影响因素及模式探讨 下一篇: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实施综合执法模式的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