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境遇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10 01:45:38

网络文化境遇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股影响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重要力量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法,针对农村中学生对网络问题的回答,发现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不足,从而立足于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方案与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35-01

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影响下,网络文化作为时尚的新生儿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3.16亿网民,尤其是众多网民的主力大军──青少年。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使其深受网络文化中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

一、网络文化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准确地挖掘农村学校中青少年存在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在网络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对农村中学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中显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整理,如下:

(一)缺乏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不仅学生对网络中所包含的基本道德因素不予重视,而且学校及教师个人对通过网络进行德育的意识及观念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有51%的学生认为网上的撒谎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25%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不文明语言,63.1%的学生称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可见尽管网络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农村教育中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更不用说有一套科学、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了。

(二)现有的学校课程严重缺乏网络德育课程,学校缺乏自身的网上交流平台。目前农村中学现有的德育课程是一直使用的《政治》一书,尽管内容几经变革,但其依然是繁杂的传统德育课程。调查显示65.3%的学生表示学校中并没有开展网上交流平台,17.8%的同学表示尽管学校开展了交流平台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学校德育工作变革滞后。德育内容陈旧乏味,尽管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然而在网络文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这些精华却因缺乏应有的革新而使得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德育方式僵硬单调,不重视互动式学习方式以及在实践中的切身感受和总结归纳;德育评价片面单一、以分数取人,通过标准性考试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察,使得学生对良好德行的认识逐步表面化,形式化。

(四)缺乏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网络时代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而对农村中学的调查中显示31.4%的教师所具有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不足以进行网络教学,10%的教师严重匮乏网络知识和技能。由于受到这种校园文化的影响导致了61%的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不进行网络教学,且48%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开设的网络课堂上仅是偶尔受到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26%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不进行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五)德育力量单一。学校没有充分联合家长及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调查显示63%的同学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已接触了网络,其中不乏有逃课沉浸在网吧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找人聊天。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网络教育,家长缺乏对孩子上网情况的监督控制,加之政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法律法规,使得青少年在面对网络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二、学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建议

在解决青少年现存的道德问题时,问题不应是让不让孩子“触网”,而是如何使网络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在“立、堵、建、疏、管”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德育工作。

(一)树立网络德育新观念,建立一种科学、平等、开放德育指导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拓宽德育时空,变传统德育观为现代化的德育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以往灌输式、单向性的德育方式为互动性、双向性的德育方式,营造一种平等、公平的教学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校价值培养和文化整合功能,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网络文化的洪流中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现代开放式的德育氛围,使学校德育进程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立足德育目标,革新德育内容,开展网络德育新课程。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德育指导思想的核心。德育目标的变革决定着德育内容的改变,然而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的德育目标是相对合理的,德育内容却滞后于德育目标。因而变传统、僵化的德育内容为生动、真实、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将传统的书本课程转变为新型的网络课程便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性,积极组建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教育事例,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为学生认知能力所能接受的案例进行网络德育叙事,在网络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教育事例,并通过图片、音乐及相应文字的烘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潜意识中完成德性形成的“知、情、意”的阶段,并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真实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规范以及维护人类生存秩序的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激发完成“行”的阶段。同时学校德育内容的创新必须充分考虑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挖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的范围。针对于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合理的网上交流平台。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同学间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在平台上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使其尊重彼此间的发言权及价值选择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自我构建能力,营造一个自由体验、积极学习的德育氛围。

(三)变革德育方式,构建网络德育新方法。调查发现农村中学德育缺乏对学生自我教育和同伴影响的关注。在德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再也不容忽视,除了利用传统的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实际锻炼、情感陶冶等方法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同伴间相互影响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同伴间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构建配套的网络德育监督和管理办法。为了使学生在接触网络是受到一定的监督指导,做到合理触网,学校方面应做到:形成一套合理的控制网络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正确指导学生的网络行为;成立网络信息管理部,监管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合理性,定期更新网络信息通道,保证优秀的思想和道德信息在校园内的传播,从而使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占据优势地位;发动学生力量,定期开展师生、生生网络监督成果交流会,充分采用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构建一种我管我的网络监督新方案。

(五)扩大网络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并不断增强教师的网络德育技巧,实现有理有利的引导和规范学生道德意识。尼葛罗庞帝曾经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特别是应具备相当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特别是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通过网络德育培训机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加强与网络技术人员及开发人员的交流,不断增强教师的网络德育能力。

(六)善于利用家长及社会力量,形成网络德育新阵地。学校虽然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家庭在学生德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联合学生家长,共同引导、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及道德形成。比如呼吁家长适当限制学生上网时间、明确孩子上网目的、帮助孩子选择上网内容等。同时还要要求社会在法律和制度方面提供援助,制定相应的网络规范,防止学生沉迷于网吧中。

总之,无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多大的影响,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依然要顺应时代特点,合理变革、有利引导,使青少年在面对繁杂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时依然把握好良好德行的主流方向,在学校的引导下,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郭跃华.青少年网络应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2]林映雪.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化的影响及学校德育的新作为[J].党政干部论坛,2004.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杨敏恒.网络文化视野下青年学生德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上一篇: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生源选拔方式的 下一篇:论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