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中国式逻辑

时间:2022-05-10 09:26:49

互联网的中国式逻辑

互联网给中国商业界带来的最大改变,也许是价值观的变化。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威权主义价值观让位于以“平等、参与、分享”为核心的个体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这才是所谓的互联网精神或者互联网思维的意义。更激进、更年轻的一代人甚至进一步要求“自主、掌控、异议”,这些价值观都与建立在等级、命令和控制基础上的传统体系形成鲜明地对比,甚至强烈地对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发明互联网的西方社会反倒不怎么讲“互联网精神”。因为个体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在他们那里早就根深蒂固,日行不察了。夸张地说,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在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民主体制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互联网精神”。从甘地到马丁・路德・金,再到曼德拉,一代一代人权运动倡导的也是“互联网精神”。1960年代以纽约格林威治村和旧金山为中心的 “嬉皮士”运动,成为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那一代人精神上的成年礼,宣扬的则是最激进的、走向边缘化的 “互联网精神”。

这种“互联网精神”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看:宏观是这个行业的市场化经营的程度,微观是这个企业民主化管理的程度。在已经市场化的行业中,对那些基本实现民主化管理的企业,“互联网精神”带来的影响很微弱。互联网回归到作为一种营销平台、营销渠道、营销工具的基本属性。大多数高科技企业、IT企业属于这个大类。小米雷军总结的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正是把互联网作为工具的一种思维。

行业已经充分市场化,但民主化不够的企业,重点是继续在管理上下工夫。推进参与式管理,搭建高投入、高绩效管理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型、生物型组织。一个重点是要勇于让年轻人走向一线,用好这些互联网的原住民,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他们自然会用“互联网思维”去做产品,打市场,服务粉丝。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属于这个大类。这类企业一定要谨防各种各样的“无节操”的互联网言论乱了自己的方寸。世界是在变,但没有他们说的那么悬乎。企业要有苦练内功的定力。不肯在管理上下苦工夫,天天念叨着搞什么“颠覆式创新”,小心自己首先让别人给颠覆了。

对于那些没有市场化,行业中没有实现民主化管理的企业,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变革,同时也在推动制度变革(打破垄断、质疑管制)和思想变革(瓦解集体主义、威权主义)。这些行业中,互联网用得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互联网用得不好,则是灭顶之灾。这类企业有平面媒体、电信、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这几个行业,也是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重点方向。现在因为还有各种政策限制,创业者们一时还放不开手脚。到闸门完全打开那天,传统老大基本都是不堪一击的歌利亚。一个“余额宝”,就把整个银行体系打回原形。离开了政策的保护,这些号称“世界最大银行”们完全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对手。

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是一个从洋务运动(器具层面)到(制度层面)到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的历程。互联网的妙处在于,它同时在器具、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推动中国商业社会转型。

有论者认为,互联网带来的转型,人类历史上,可以与之相比拟的唯有蒸汽机和原子弹。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让我们一起迎接有史以来技术对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大的馈赠吧。

上一篇:乐高管理智慧粉丝 下一篇:瑞士不再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