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研究之志 壮研究之行仁寿第一中学校

时间:2022-05-10 12:39:54

立研究之志 壮研究之行仁寿第一中学校

地处经济欠发达、人口163万的农业大县仁寿一中,在每年都有优秀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动的情况下,仍葆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长盛不衰,学校持续发展。这靠的是什么?

一、科研立校:向教学研究要质量

1979年至1994年,我校着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并因此而迅速崛起。

高考升学率是现实衡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自1979年恢复高考后,我校教师为挽回造成的损失而勤奋工作,在教学上“讲得多、作业多、资料多、考试多、学生自学时间少”,而高考升学率却不理想。学校对此提出了“端正思想,加强研究,大胆改革”的思路和“自学为主、教材为主、双基为主”的教学原则,聚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题研究,形成“引路一搭桥一置疑一解惑”引导式教学法,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法,教学质量和高考升学率得到提高。

1984年,我校针对前期教学存在的忽视教师主导、思想教育、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学法指导的“五忽视现象”,提出了“一结合四加强”改革主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夯实“双基”的同时加强能力培养;注重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教法改革的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通过各学科组扎实研究落实这一主张。如语文学科在“改革阅读教学,提高读写能力”课题研究中,形成了“看、议、评、练、结”五步式教学流程,实现了学科知识掌握与能力同步提升。其他学科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模式。教学研究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八十年代我校高考升学率提高到75%左右,学校成为省内教研教改的标杆和学习典范。

二、科研兴校:以教师培养求发展

1995年至2003年,我校着力教师培养,开展“自适应教育”研究,使学校在新的困境中稳步前行。

九十年代中期,教师聘任制开始实施,加之各地新建学校,我校优秀教师大量外流,仅2000年就高达27人,影响到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师素质,确保办学质量,我们将师资培养作为课题来做,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分层递进培养:一是对青年教师的辅导型培养,即由一名教学骨干与二至五名新教师组成课题小组,研究大纲、教材、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切实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二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转变型培养,通过外出观摩、骨干教师培训、研修班学习、上汇报课等活动,探索教育新规律,研究教学新方法。三是对中老年教师的发展型培养,组织他们承担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促进其成为教育科研的能手、教育教学的行家。

学校还以“中学生自适应教育实践与研究”为课题,通过对学生自适应能力基本要素(自主能力、自学能力、良好体能)、能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在构建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教材体系、方法措施、教学模式的同时,有效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优化了教学行为,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三、科研强校:求内涵发展提品质

2004年以来,我校以“教师文化自觉研究”引领,提炼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

2004年我校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县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整台,办学规模成倍扩大,新进教师不断增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我校独立申报完成了国家级重点课题《教师文化自觉研究》,探索出“一本二自三原则四策略五抓手五活动”的教师培养模式,即以师为本,促进教师自我觉醒、自我创建,坚持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采用引领、个体行动、组织协同、学校保障四大策略,开展“五抓手五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校本培训和教师成长成名活动、课程开发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校本研究和教育反思活动、学习型学校建设和读书活动。与此同时,狠抓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开展专家讲座、导师指导、个人研修、专项培训、三课竞赛、学术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撰写教学反思,开展小课题研究,参研教师达90%以上,逐步形成“以研促改、以改促教、以教促研”的教育科研特色。

教师由“文化自觉”走向“教育自觉”,“积识成智、积能成才”,成为有文化内涵、有教育智慧的新型教师。并由此带动了学生文化自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意识得以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获得了主动、生动、持续发展。各年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80%左右,2004年、2005年我校均有5人考入北大、清华。

回眸漫长办学路,教育科研为办学注入了强大活力,使我们对教育科研怀有感恩之心、亲近之情。我们将更加虔诚地立研究之志,聚研究之力,壮研究之行,增研究之效,持续提升办学水平。

第四板块:教师成长

【核心聚敛】

成都实验小学校长陆枋,从教育科研引动自身起步登高、不断超越、智慧管理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得出体验式结论: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成年礼”,只有经历了教育科研的洗礼,教师才能从职业角色的“幼年”走向“成年”。

上一篇:如何处理好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