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学森之问”看课改追求

时间:2022-09-21 07:46:52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8-0035-02

不经意间看到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儿子入学后曾写下的文字: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从母亲之问,再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为破解这道艰深命题,基础教育领域轰轰烈烈搞课改,“理念超前”“模式新颖”盈耳,“自主合作”“质疑探究”满堂。然而,笔者从纷纭的课改培训和课堂观察来看,课改走向沉静,走向深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教育本质之问

笔者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是“教育本质之问”。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从不层面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回答。冥思“钱学森之问”,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教育就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消极无为。顺,顺应、顺遂、引导;自然,天性、人性、本真。故,顺其自然是教育的人性化境界。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有一段著名论述:“人们都区分有灵魂和躯体两者,其灵魂又可分成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部分;相应地人们都有两种境界(状态)——境界和玄想境界。就创生的程序而言,躯体先于灵魂,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先于理性部分。的一切征象,例如忿怒、爱恶和欲望,人们从开始其生命的历程,便显见于孩提;而辨解和思想的机能则按照常例,必须等待其长成,岁月既增,然后日渐发展:这些可以证明身心发育的程序。于是,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是:首先要注意儿童的身体,其次要留心他们的境界,然后才及于他们的灵魂。”

身体————灵魂,必须顺遂天性!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两段论述——

“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因为,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被迫进行的学习却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请不要强迫孩子们学习,要用做游戏的方法。你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到他们每个人更好的天性。”

同样警示我们:教育必须顺遂学习主体的天性。

教育的本质就是顺遂学生的天性。

然而,对照基础教育,我们走在怎样的愚人(育人)路上?

二、课改是返祖

教育就是顺其自然。学习主体的天性,不但不能悖逆,而且还必须通过它才能生成欲望、驱动,从而催生学习的有效、高效、优效,以至卓越。

当我们舟车劳顿吸纳“前沿理论”洗脑,当我们风尘仆仆赶赴“先进经验”学校,当我们亦步亦趋践行“课堂模式”转型,此时的“我们”真的该“静”下来反思:我们怎么了?

在新课改新课堂里,教师究竟该怎么做,老祖宗早就说得清清楚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求通”“想说”这是学生的主动欲求呀!“授之以欲”,这是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未通”“不知”这是教师诱导的时机,在此时刻实施“主导”。“则不复也”的前提是不能“举一反三”,“不复”不是放弃不教,而是把时空还给学习主体,教师适时助推,以达成“举一反三”。

“愤”“悱”是学生的“自然”行为,你可以诱导其欲望,但决不是逼得出来的。关照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灌”“压”甚至“逼”现象,在教师在家长那里是不是仍有市场?就是那些“自主”“合作”“探究”一片繁荣的课改课堂,不少的也只是形式上课改了,内涵呢?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深入课堂去觅寻“愤”“悱”,就保你品尝十足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凄凉。

课改是反祖。老祖宗那儿好好的思想与做法,因了种种原因,渐行渐远,以致于今天的课堂仍然浮躁的多,务虚的多;课改就是要回到老祖宗那儿去,目前看来反祖的路还很长。课堂远离了教育的本真,学校怎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三、课改是创造适合的教育

课改是创造、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

《论语》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最后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孟子曾讲:“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君子教育人的不同方式,显然源于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也即是说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然而,当今教育大课堂用同样的内容去教授不同的学生,再用同样的模式进行考前训练,最后同上考场同挤独木桥。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很少发现“愤”“悱”教育契机,更别说去研究适合的教育。

“人性中有很多胚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自然禀赋均衡地发展出来,让人性从胚胎状态展开,使人达到其本质规定,动物是不自觉地完成这一过程的,人则必须首先去追求达到它。但如果他对自己的本质规定一点概念都没有,这就不可能发生。”(康德《论教育学》)

教育要做的是“让人性从胚胎状态展开,使人达到其本质规定”,“从胚胎状态展开”显然要求教育者创造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我们的错误在哪里?在于把所有对象的“自然禀赋”视为同一,用统一目标统一模式来教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与主力军是谁?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呀!“杰出人才”毕竟是少数,并且不是你一相情愿地“教”出来的,而是你给他土壤、阳光与空气,他自己顺着天性成长起来的。“大统一化”的教学,“技”不专,“体”不壮,即普通劳动者不“普通”;同时,“杰出人才”也被扼杀在胚胎状态。

四、课改是减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学习可以更容易,更快捷:1.假如课堂教学尽量减少,即减到四小时,假如给自习以同样多的时间。2.假如尽量少强迫学生去记忆,就是说,只记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其余的,他们只需领会大意就够了。3.假如一切事情都按学生的能量去安排,这种能量自然就会同学习与年龄一同增长。”

在这里夸美纽斯向我们透露了减负的三条秘诀,你践行了这三条秘诀,我想你的课堂就应该是完全意义上的新课堂了。

卢梭曾愤慨地说:“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怎么不感到愤慨,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你们之所以折磨那可怜的孩子,是为了使他好;可是不知道你们却招来了死亡,在阴沉的环境中把他夺走了。”(《爱弥儿·论教育》)

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学校未遵循“顺其自然”这一教育的最根本的规律!人们功利了,教育变样了,孩子受苦了,人才“殇”了。

课改是减负。这里的“负”分有形的与无形的,无形之“负”最核心的应该是“人才观”,无形决定有形,观念错位,行动必然走形。观念彻底减负了,教育行为才有可能真正回到“顺其自然”的轨道上来。无形与有形之负真正减下来了,课改也就只是“技”的层面上的问题了。“技”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但如果“负”不减,不管你如何改,“技”总会变形。

(作者单位:开县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405499)

上一篇:教育目的“四层说” 下一篇:教师的教育信念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