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尔纯艺术风格的特点

时间:2022-05-09 11:02:49

浅析罗尔纯艺术风格的特点

【摘 要】罗尔纯作品以透明、朴实、温暖之光的画风被西方称为“东方的梵高”,虽然成名很早,但是罗尔纯却是一位隐士画家。罗尔纯善于吸收中西艺术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油画艺术特色。他的作品能带给人感动,作品中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情怀和强烈的个人风格。

【关键词】色彩主观性;厚重色彩;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95-01

一、罗尔纯艺术风格的形成

1946年,罗尔纯受到毕业于苏州美专的姑母的影响来到苏州,考取了苏州美专,师从颜文牛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艺术生涯。罗尔纯一直秉承颜文梁先生艺术追求和探索的方向,光色的表现与写意性的延伸。1959年,在朋友的引荐下,调往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担任教师,在那里认识了吴冠中,他被吴冠中的绘画艺术深深的吸引了,对于绘画吴冠中总有一些超前的意识,经常向罗尔纯介绍西方思维方式与大师们的作品,两个人之间的艺术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而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一直深深的影响着罗尔纯。

罗尔纯的油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长期系统地学习西方艺术,融合中西方文化,对于艺术中优秀的艺术精髓是学习、借鉴、融合,将自己的艺术感情与平凡乡土生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个性鲜明、c众不同的风格特色。在罗尔纯的作品中,对印象派光与色有所吸收,但并不是完全模仿印象派的模式,而是根据创作时画面需要,进行有选择处理,强调自己的主观色彩的表现,画面语言更具有表现力、丰富性。他有意识减弱色彩明暗深度,用色彩的冷暖来表现前后、纵深的关系,追求一种平面、装饰意识的效果。罗尔纯被称为“东方的梵高”。当然他也受到梵高艺术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吸取了梵高在色彩方面的表现性。表现性色彩,是画家通过自己主观意识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或体验,具有象征性、情感性。罗尔纯的作品形象夸张、笔触鲜明有力,富有个性特点。罗尔纯一直在执着追求一种内在精神的表达,在他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悲伤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以及对每一幅作品倾注丰富感情与情绪。

罗尔纯受到吴作人、艾中信、李苦禅等人的影响,对中国画的线条精髓的吸收,使得画面中有一种“书写”的意味,线也构成了罗尔纯油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现形式之一。在《坐姿的新疆妇女》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尔纯用简洁的红色线条来塑造一个妇女坐姿的动态美,整个画面的背景,画家有意识的将人物放在这个平面的背景之中,可以更加显得人物的优美姿态,形成一种对比。

二、罗尔纯油画的艺术特点

在罗尔纯的大量作品中都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他在绘画中善于运用大面积的红色、黄色来激发其创作灵感和热情,表达其强烈的乡土情结。《红土》便是这样一幅具有浓重色彩的代表作品,画面采用大面积的红色与绿色搭配,红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表现出热情和随意的情调。罗尔纯用轻洒脱的笔触生动展现出家乡的小山,这是画家对家乡的回忆,也说明,在罗尔纯的脑海中,红色是其创作的主要色调,家乡是其艺术灵感的主要源泉。

色彩艳丽是罗尔纯油画艺术的另一大特色。他除善于运用浓郁、强烈的红色外,还善于运用黄色、绿色等多种纯色,或者一种颜色大面积使用,或几种颜色搭配使用。罗尔纯油画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色彩美是其艺术作品的一大特色。罗尔纯在创作中对于色彩的表现不注重完全写实,而是着重色彩表现的主观性,表现对于色彩的主观性就是来自画家自身对色彩的情感表达,并不是画家无意识的想象。罗尔纯创作中的基本手法就是通过不同色彩的纯度来表达客观对象。在罗尔纯的许多油画作品中,他并不单纯描绘客观对象的真实色彩,而是通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想象与加工,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情感,从而表达画家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作品《渔港》画面中色彩斑斓的各种小船,有蓝色、红色、黄色等,显然,这不是渔港中小船的真实色彩写照,但是罗尔纯运用自己独特的色彩表达方式,将小船以各种明亮艳丽的色调表现出来,使得画面具有了不同的艺术美感。

三、民族化的艺术追求

罗尔纯绘画表现形式是写意和写实之间最能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还有表现出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罗尔纯关注的并不是物象本身,他在强调画面独特的视觉感受的同时,运用奔放和自由的写意性来表达潜藏在主观物象与客观之间的感受,这些表现性和西方的表现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品中带有强烈的表现性,具有中国特色。罗尔纯的作品中,他运用鲜艳以及响亮的颜色、自由的线条来组织画面,他的作品中,不管复杂还是简单都突出了一定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内涵,注重的是描绘人物的特征、发挥色彩表现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是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现实的,这样就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色彩冲击力,在整体氛围上营造出宁静、祥和、明亮等温馨的色调,使人们印象深刻并且久久回味。

作者简介:

欧利琳,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油画专业。

上一篇: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下一篇:解构主义服装设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