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

时间:2022-05-09 07:21:22

“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众多的资料和数据显示,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诸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了众多留守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需要家长及社会相互配合,达成共识,让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初始社会化;家庭功能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背景

人口流动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化程度的加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口流动的加剧,尤其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对劳动力的稀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医疗,交通、环境、卫生各方面都造成压力。随着人口的流动就必然在农村产生出大量的留守的群体,在农村会分别形成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群体。“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现在需要我们的关注。不管是哪种状况的“留守儿童”都直接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社会化是孩子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的弱化势必影响孩子的社会化,影响孩子的情感的正常发展,家庭应该帮助孩子技能的获得和孩子对角色规范的习得。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不在家里,那就造成“留守儿童”主要是单亲抚养,隔代抚养或者是隔代参与抚养。这样的家庭结构必然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有很多关于家庭的研究证明家庭结构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说家庭结构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也会不同,有些不良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势必会造成很多问题。在“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的缺失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结构不同于正常的家庭。因此,很多家庭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面对亲情饥渴,心理扭曲,角色规范不清等等问题。

三、家庭功能的体现

1.家庭给孩子提供安全感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单位,我们的初始社会化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父母通过跟子女长时间的接触把很多技能和文化传递给子女,家庭成员和环境的缺失必然对子女的社会化造成很大的问题,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在每个时期都会存在一个重要的任务要解决,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和危机将对个体现在和以后的社会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婴幼儿时期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是依恋的问题,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依恋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证明很多早期没有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成年后会有很多社会化的问题。尤其是会造成自身的不自信对社会充满恐惧。也就是个体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会很大程度的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而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当前很多孩子出生后几个月就被父母放在爷爷奶奶家或者是外公外婆家带,孩子的眼中父母一方或者是双方是缺位的。父母不能有效的传递信息给孩子,不能形成稳定对社会对他人的情感。就像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孩子们从别人给他们的行为反馈中逐步的形成“自我”,逐步的修正自我,然后在青春后期自我意识逐步统一和建立起来,形成完整的人格。而夫妇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的评价和反馈对孩子的自我的形成和人格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在留守儿童中,这一重要他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剥夺或者削弱的,孩子的社会化必然会受到影响。

2.家庭教会儿童生活技能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影响和角色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意义。一个人的一生,很长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对于儿童来说就更是如此,他们的初始社会化几乎全部在家庭中完成。在儿童时期的初始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感情交流,使家庭对个体的心理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在这样的亲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逐步的学会各种技能,最简单的比如,吃饭,穿衣,洗澡,大了包括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等各种家务活,慢慢的让孩子适应家庭环境,以及当孩子离开父母脱离家庭环境后能适应社会独立生活。

3.家庭帮助儿童形成各种意识规范

儿童在成长时期,除了学习各种适应社会的技能之外,还要学会遵守社会要求成员遵守的各种社会规范,儿童要用社会规范你来约束和规范自己,尤其是从小从父母身上习得男女两性的社会规范要求,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或者一方不在身边不能潜移默化的给孩子树立起正常的男女性别角色和规范,比如说有些男孩生下来就一直是母亲带,父亲外出务工,孩子在性别角色的规范和塑造上就要比正常家庭的男孩摸索的时间要长。父母或者一方的缺位不能给孩子树立起正常的男女性别的角色和规范还表现在孩子对成人后男女角色规范的扮演上。而对于“留守儿童”,家庭功能是缺失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缺位的,家庭的功能也是缺失的,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身上得到正常合理的支持,孩子往往心理也会产生困惑。

4.提供情感依托

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亲情冷漠,人格缺陷和扭曲的价值观。留守儿童在成长的早期,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建立起感情依赖,父母对孩子的感情能让孩子学会去理解和关爱他人,很多留守学龄前儿童就被剥夺了很多和父母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容易情感冷漠。

四、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

目前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进行,人口流动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它涉及到当前我们转型时期的很多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全社会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在制度上体现出对农民工和农村人口的倾斜,对这一弱势群体要体现出制度的关怀。不能像传统的观念中缺乏关怀,农民自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该明确为社会责任。

其次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以前使农民工得不到较好的待遇,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农民工在很多方面的权益被忽视,子女随程上学的权益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之道在于政府应创新体制环境,消除制度壁垒,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给流动人口创造更公平的环境,减少流动留守儿童的数量,让尽可能多的进城农民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再次是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面对当前转型时期的流动人口的现时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关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靠各方全方位的互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起来。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取消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相关限制, 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体现教育的公平, 保障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对留守儿童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机构进驻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提供心理和技能上的帮助和支持。

上一篇:浅谈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 下一篇:试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