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D―乳酸菊糖芽孢乳杆菌的诱变及发酵条件研究

时间:2022-05-09 10:57:45

产D―乳酸菊糖芽孢乳杆菌的诱变及发酵条件研究

摘要:以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的诱变处理,采用碳酸钙平板初筛及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产D-乳酸的正向突变株D1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D11菌株发酵产D-乳酸的条件。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37 ℃,初始pH 6.5,转速160 r/min,接种量5%,装液量50 mL/250 mL,发酵68 h,该菌株D-乳酸产量达到56.18 g/L,比出发菌种提高49.53%。

关键词: 菊糖芽孢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D-乳酸;诱变育种;正向突变

中图分类号:Q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4936-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43

Mutation Bree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for Producing D-lactic Acid

with 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

LIU Lian-jie, ZHOU An-sheng, FANG Cong-ming, WANG Chang-gao, LIN Jian-guo, DU Xin, CAI Jun

(Key Laboratory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Hubei Provinci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Industrial Ferment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original strain Sporolactiobacillus inulinus was mutated by UV and DES and selected by CaCO3 plates, a D-lactic acid yield positive mutant D11 by fermenting in shake flask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producing D-lactic acid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lactic acid production reached 56.18g/L when 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was 37 ℃,initial pH was 6.5, the rotation speed was 160 rpm/min, inoculums was 5%(V/V), liquid volume was 50 mL/250 mL, fermentation time 68 h. The D-lactic acid production reached 56.18 g/L and was enhanced by 49.53% compared with original strain.

Key words: 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 D-lactic acid; mutation breeding; forward mutation

乳酸是自然界最小的手性分子,具有L(+)和D(-)两种光学构型。D-乳酸作为一个手性中心,是合成多种手性物质的前体,在医药、农药、化工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与L-乳酸繁荣的研究景象相比,D-乳酸的开发略显单薄[1]。异构体之一的D-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手性中间体和生物可降解聚乳酸材料合成的原料。近年来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通过发酵法合成D-乳酸的需求量,同时要求对其生产菌种的发酵性能进行改造。研究者们利用诱变育种策略显著提高了乳酸菌的D-乳酸产量[2]。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可选育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可确定微生物高效合成产物的最适环境[3]。目前,通过诱变选育获得高产D-乳酸的工作已有一些报道,如: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野生型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ATCC 9649 菌株进行诱变,突变菌株DP3利用复杂培养基乳酸产量可达117 g/L,比出发菌种提高了75%,且具有更高的乳酸耐受能力、生长速率和转化率[4,5]。用氮离子束对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进行诱变,突变菌株Y2-8的D-乳酸产量达122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倍。于培星[6]以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JD-063D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钴60γ-射线辐照、微波进行复合诱变,得到正突变菌株,进行发酵检测和遗传稳定性试验,最终筛选出一株JD-76D,该菌株产酸由出发茵株的61 g/L提高到145 g/L,D-乳酸纯度由原菌株的97.5%增加到98.7%以上。

本试验以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的方法,对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的选育及诱变后的最适发酵条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摇床转速、接种量、装液量等)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本实验室保藏。

1.2 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斜面培养基:蛋白胨1%,牛肉膏1%,酵母抽提物0.5%,葡萄糖2%,柠檬酸铵0.2%,磷酸氢二钾0.2%,乙酸钠0.5%,吐温80 0.1%,硫酸镁0.02%,硫酸锰0.005%, 琼脂2%,115 ℃灭菌30 min,pH 6.2~6.5。

种子培养基(液体MRS):蛋白胨1%,牛肉膏1%,酵母抽提物0.5%,葡萄糖 2%,柠檬酸铵0.2%,磷酸氢二钾0.2%,乙酸钠0.5%,吐温80 0.1%,硫酸镁0.02%,硫酸锰0.005%,115 ℃灭菌30 min,pH 6.2~6.5。

发酵培养基:蛋白胨1%,牛肉膏0.5%,酵母抽提物0.5%,葡萄糖10%,磷酸氢二钾0.2%,乙酸钠0.3%,硫酸镁0.01%,发酵前一次性添加碳酸钙5%,115 ℃灭菌30 min,pH 6.5。

碳酸钙初筛平板培养基:在上述斜面培养基基础上加入碳酸钙5%。

1.3 诱变方法

1.3.1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取活化后的斜面菌种一环,接入50 mL种子培养基,37 ℃摇床培养24 h后,取10 mL转入100 mL种子培养基中,37 ℃摇床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取10 mL该培养液,8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菌体,菌体用10 mL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次,用玻璃珠振荡分散,然后将菌体充分悬浮于10 mL生理盐水中。使细胞浓度为l08 个/mL,细胞悬浮液的浓度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

1.3.2 紫外线处理 紫外致死率曲线的制作:分别取1 mL菌悬液于无菌培养皿中,置于紫外灯下30 cm处,开启15 W紫外灯,预热20 min,在磁力搅拌下,打开皿盖,分别照射0、5、10、15、20、25、30、35、40、45 s,然后取不同时间诱变处理的0.5 mL菌液进行适当稀释后,涂布于碳酸钙初筛平板上,37 ℃避光培养48 h,计算每皿菌落数。计算致死率并绘制曲线。

致死率=(A-B)/A×100%(A为对照组平皿上的菌落数,B为不同时间诱变处理后平皿上的菌落数)

选择致死率为70%~80%的处理时间作为最佳诱变时间[7],并在此时间下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

1.3.3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 取硫酸二乙酯原液5 mL,加入到5 mL无水乙醇摇匀溶解,将经紫外诱变得到的诱变菌株制备菌悬液与硫酸二乙酯溶液混匀,自加入硫酸二乙酯溶液后开始计时,在37 ℃、160 r/min的摇床内振荡反应,处理一定时间后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终止反应,并涂布于碳酸钙初筛平板上,37 ℃避光培养48 h,计算每皿的菌落数。计算致死率(计算方法同紫外诱变)并绘制曲线。

1.4 诱变菌株的筛选

1.4.1 初筛 将经过诱变处理的菌液涂布于碳酸钙初筛平板上,37 ℃避光培养48 h后,观察变色圈的大小,测定变色圈直径和菌落直径之比(即HC值),挑选HC值大的菌株保藏。

1.4.2 复筛

1)种子液制备。取初筛获得的菌株一环接入50 mL种子培养基,37 ℃摇床培养24 h后,取10 mL转入100 mL种子培养基,37 ℃摇床培养24 h即得。

2)发酵复筛。将上述种子液以5%的接种量转入装有50 mL发酵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37 ℃摇床发酵培养72 h,测定其D-乳酸含量,选取产量高的菌株保存。

3)遗传稳定性试验。选取诱变后得到D-乳酸含量较高的变异菌株连续传代7次,测定D-乳酸含量。

1.5 分析方法

1.5.1 D-乳酸含量的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分离柱: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 检测器:紫外检测器;波长:210 nm;流速:0.5 mL/min;柱温:35 ℃;流动相:0.2 mmol的硫酸铜。

1.5.2 总酸含量的测定 采用EDTA定钙滴定法[8]。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

出发菌株菊糖芽孢乳杆菌在MRS液体培养基中,37 ℃摇床培养的生长曲线见图1。从图1可看出,该菌株的对数生长期为16~28 h,根据此对数生长期,选取培养时间为24 h的细胞作为诱变用细胞。

2.2 菊糖芽孢乳杆菌的诱变

2.2.1 紫外线处理对出发菌株存活的影响 紫外线对出发菌株的诱变致死曲线见图2。从图2可知,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延长,菊糖芽孢乳杆菌的致死率逐渐升高,有研究表明,较低剂量容易出现正突变,一般选择致死率为70%~80%的剂量。从紫外线致死曲线可看出,当照射时间为20 s时致死率达到80.7%。因此选择20 s作为紫外诱变的最佳诱变时间。

2.2.2 紫外线诱变突变株的筛选

1)紫外诱变突变株的平板初筛。对L0紫外线诱变后,挑取单菌落,测定HC值,并进行编号,结果见表1。由表1可看出,在挑选的16株单菌落中有8株的HC值比出发菌株L0大。选择这8株突变株进行发酵复筛。

2)紫外诱变突变株的发酵复筛。对HC值比出发菌株L0大的8株突变株进行发酵培养,由表2可以看出,U6、U8、U9的D-乳酸产量高于L0,而其他菌种的D-乳酸产量低于L0,说明仅有U6、U8、U9菌株发生了正向突变,其他菌种则发生了负向突变,所以对U6、U8、U9菌株进行稳定性试验。

3)紫外诱变突变株的稳定性试验。分别对这3株菌进行发酵传代试验,每株菌传代7次,从表3中可以看出,3株菌的遗传稳定性均较好,但是U6的乳酸产量最高,所以选择U6紫外诱变菌株进行下一步试验。

2.2.3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突变株的选育结果

1)硫酸二乙酯诱变致死曲线的绘制。DES对紫外诱变菌株U6的诱变致死曲线见图3。从图3可知,随着DES作用时间的延长,U6菌株的致死率逐渐升高。从DES致死曲线可看出,当处理时间为25 min时致死率大约为80%。因此选择25 min作为硫酸二乙酯诱变的最佳诱变时间。

2)DES诱变突变株的平板初筛。对U6菌株进行DES诱变后,挑取单菌落,测定HC值,并进行编号,结果见表4。由表4可看出,在挑选的13株单菌落中有7株的HC值比出发菌株U6大,所以选择这7株突变株进行发酵复筛。

3)硫酸二乙酯诱变突变株的发酵复筛。对HC值比出发菌株U6大的7株突变株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见表5。经反复试验,D1、D5、D10和D11的D-乳酸产量均高于U6。所以选用这4株诱变菌株进行第二轮摇瓶发酵复筛试验。

4)DES诱变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分别将这4株菌连续传代7次,每代分别进行发酵测定D-乳酸产量,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可以看出,4株菌的遗传稳定性均较好,但是D11诱变菌株的乳酸产量最高,而且每一代的乳酸产量变化不大,故选择突变株D11为目标菌株。

2.3 对诱变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在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好的菌株后,需要对其发酵条件进行研究。试验就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pH、转速、接种量和装液量进行了单因素试验验(图4)。从图4中可以得出,在发酵时间为68 h,发酵温度为37 ℃,初始pH为6.5,转速为160 r/min,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50 mL/250 mL是该紫外、硫酸二乙酯诱变菌株的最佳诱变条件。

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对该菌株进行验证发酵试验,D-乳酸的产量达到56.18 g/L,表明此发酵条件的可行。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L0进行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的诱变,碳酸钙平板初筛及摇瓶发酵复筛,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得到一株D-乳酸变异菌株D11,其D-乳酸的产量从最初的37.57 g/L提高到50.84 g/L,提高了35.32%。连续传代7次,D-乳酸产量变化不大,说明该突变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之后又通过对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为68 h,发酵温度为37 ℃,初始pH为6.5,转速为160 r/min,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50 mL/250 mL时,该诱变菌株的D-乳酸产量达到了56.18 g/L,比出发菌种提高了49.53%。与付卫明[9]、李小平等[10]的研究结果相比,本试验的发酵时间明显缩短,紫外照射时间明显减少,但是D-乳酸产量仍然较高,且与出发菌株相比,D-乳酸的产量增高明显。而且此诱变条件操作简单,容易达到,成本节约,也为该菌的工业化生产D-乳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永红,管 ,杨,等.发酵法生产D-乳酸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12):99-103.

[2] 周 丽.高产高纯D-乳酸的E.coli代谢工程菌的构建[D].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12.

[3] 王雅君,陈力力,廖杰琼,等.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3(2):25-31.

[4] DEMIRCI A, POMETTO A L. Enhanced production of D(-)-lactic acid by mutants of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ATCC 9649 [J].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1992(11):23-28.

[5] XU T T, BAI Z Z, WANG L J, et al. Breeding of D(-)-lactic acid high producing strain by low-energy ion implanta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related metabolism[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0,160(2):314-321.

[6] 于培星.高产D-乳酸生产菌株的选育[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0,29(5):798-800.

[7] 杨洁彬,李淑高,张 ,等.食品微生物[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8] 郑 志,姜绍通,潘丽军.EDTA定钙法测定发酵液中乳酸含量的探讨[J].食品科学,2003,24(3):102-105.

[9] 付卫明.D-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0] 李小平,魏玲玲,张慧发,等.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高产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1):88-90.

上一篇:课程化德育铺就“成人”路 下一篇:基于Modbus总线的马铃薯贮藏库温湿度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