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5-09 08:50:36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 对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接收的39例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观察实施手术后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39例患者中,31例(79.19%)完全治愈,4例(10.26%)改善,3例(7.69%)出现囊泡,2例(5.13%)出现肉芽和组织增生,5例(12.82%)出现粘连现象。结论 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慢性鼻窦炎和复发性鼻窦炎患者在行内窥镜手术后,配合合理科学的综合处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内窥镜鼻窦手术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非常普遍的症状之一,且发病率较高,尤其慢性鼻窦炎更是给患者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上世纪70年代,相关领域提出了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概念,本质上改变了广大医护人员对慢性鼻窦炎的看法和认识,为慢性鼻窦炎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80年代,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开始在成人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实施,后来逐渐应用到儿童鼻窦炎患者中。我国首先开展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地区是天津,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各地医院治疗鼻窦炎的首选。本次课题研究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3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观察和分析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39例2010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其中Ⅰ型慢性鼻窦炎16例,Ⅱ型慢性鼻窦炎18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5例。在接受手术前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流鼻涕、鼻塞、头昏脑胀以及嗅觉减退等病症,CT扫描表明患者各窦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在接受内窥镜鼻窦手术之前,39例患者均接受1个月以上的正规治疗,且无明显效果。

1.2手术方法

所选病例均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基本手术方法为:钩突切除+前组筛窦开放+额窦口、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变的范围,选择后组筛窦开放,或蝶窦开放。术中以保留中鼻甲为原则,对解剖异常和黏膜局部息肉样变的中鼻甲行成形术,对严重或广泛病变的中鼻甲行部分切除术,保留窦内黏膜[1]。

1.3术中出血观察及处理

实践表明,术中出血往往会导致接受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出现并发症,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过多,会导致医生无法看清患者鼻部的解剖结构,给手术操作带来很大不便。因此,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密切对患者出血量进行观察,如出血量超过正常值,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避免造成不良后果。止血措施可采用局部使用血管收缩及全身使用静脉注射止血合剂。

1.4综合性处理

术后第二天,将患者鼻腔内的填充物抽出。次日进行收缩鼻腔,并将术腔的血痂进行仔细的清理和吸引。具体实施方法为:每天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鼻腔进行1次冲洗;用1%麻黄素棉片收缩鼻腔粘膜并清除分泌物1次;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对鼻腔局部进行喷鼻2次,连续使用8周,并口服3次300mg吉诺通,连续服用4周; 术后1个半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定期对鼻腔进行吸引、冲洗,并将囊泡和肉芽清除干净。囊泡是术后最容易出现的症状表现,因此应对其进行及早清除。同时,要将粘膜的损伤面和手术创面充分保护起来,避免出现粘连。一旦出现粘连,可使用相关的工具对其进行处理。为了防止创面再次粘连,可用小型的硅胶片将创面隔离开来,时间宜控制在10天之内。每天使用布地奈德鼻喷剂对鼻腔局部进行喷鼻2次,连续使用8周,并每天口服3次300mg吉诺通,连续服用4周。

2.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3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在经过手术后,39例患者中,其中31例(79.19%)完全治愈,4例(10.26%)改善,3例(7.69%)在术后出现囊泡,2例(5.13%)出现肉芽和组织增生,5例(12.82%)出现粘连现象,经过综合处理后,临床表现症状逐渐消失。详见表1。

表1 39例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临床效果

人数 完全治愈n(%) 改善n(%) 并发症n(%)

39 31

(79.49) 4

(10.26) 囊泡 肉芽、组织增生 粘连

3(7.69) 2(5.13) 5(12.82)

3.讨论

应用功能性内窥镜对鼻窦炎进行手术治疗是一个系统的治疗过程,笔者认为,在进行局部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注意选用低粘性的涂膏,同时涂膏应具有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含量,加速粘膜上皮的再生速度;同时选用含酶制剂对患者鼻腔进行清洗,有效分解血痂,保持创伤面的干净,促进整个创面的愈合。

(2)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鼻腔进行清理,增加和缓解鼻腔周围血液循环,并一定程度上促进黏液和纤毛的能力;用糖皮质类固醇水剂可起到抗水肿的作用,控制鼻息肉再生、减少囊泡产生。

(3)吉诺通可将鼻腔内粘稠的分泌物有效的稀释,增加鼻腔纤毛系统的自洁能力 [2]。

通常术后15天之内为鼻腔干燥阶段,在鼻腔内的填充物被抽出后的3到5天内,渗血会在鼻腔内凝固,形成黑色干硬状的血痂。由于此时纤毛不能更好的将粘液清除掉,因此保持患者鼻腔内清洁干净且畅通无阻很重要。在术后第3周开始,鼻腔粘膜容易产生水肿,以窦口附近最为显著,可能是由淋巴引流出现障碍所致。因此,术后及时合理的处理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应该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前充分认识慢性鼻窦炎治疗是一个漫长复杂的治疗过程,并认真对待手术及术后的每个环节[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31例(79.19%)完全治愈,4例10.26%改善,3例(7.69%)在术后出现囊泡,2例(5.13%)出现肉芽和组织增生,5例(12.82%)出现粘连现象,经过系统性的综合处理后,临床表现症状逐渐消失。笔者认为,慢性鼻窦炎和复发性鼻窦炎患者在行内窥镜手术后,配合合理科学的综合处理,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琳.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01-20.

[2]韦锦福.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原医刊,2011-03-20

[3]郑虹彩,药晋红.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护理配合[J]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1-09-01

上一篇:职工信箱 6期 下一篇: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