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职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时间:2022-05-09 08:28:03

新课标下中职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摘要:中职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成绩不甚理想。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起不到作业的真正作用。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许多中职校教师布置作业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摆不正作业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系,因而,作业的布置和完成陷于事倍功半的境地。本课题研究就是要探讨作业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作业效率。

关键词:中职校;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数学作业是指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课后习题,真正意义上的作业是指贯穿于课前、课堂中、课后的以感受、引导、强化、巩固、拓展为目的的训练或活动。具体包括:为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所预留的问题、习题,为巩固、反馈当堂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当场完成的课堂练习以及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延伸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指定的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的问题、练习等,它是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但目前中职教学中的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中职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甚至讨厌学数学,更有甚者戏称作业是一种让中国学生崩溃的刑具。而老师也苦于作业效果不明显,事倍功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作业布置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具体问题如下:

1.作业来源大多数是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及配套练习册

教材的习题多为传统题型,题型较为单一,多以计算题、问答题为主,其他题型如选择判断题、证明应用题较少,开放探究式的题目几乎没有,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作业多以模仿为主

机械地套用公式、定理和死记解题步骤去解题,对知识的内涵不求甚解,对知识的外延鲜有探究,对于稍有一些变化的问题,不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是布置与课堂例题完全无变化的作业,甚至以默写例题为作业。

3.很多学生“天生”就比较畏惧数学

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热情不足,完成作业有困难。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严重地抄袭作业现象,多数学生往往是在意识到要交作业了,尽快地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把作业抄好并上交完成任务。

4.作业不能以学生为本

中职学生入学时成绩差异较大,完成作业的能力必然有所差别。传统的作业没有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来布置,作业的难度、数量只对班级中部分学生适用,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5.作业与生活与专业相脱节

教材中虽有一定的应用例题,但设计牵强,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专业运用中的问题。数学与专业课几乎各不相干,没有充分利用两类课程之间的互补性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学生普遍认为学数学无用。

6.传统的作业缺乏合作学习的条件

由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只是个人操作式的,使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探讨与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便逐渐失去学习数学兴趣和能力。

中职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

对数学作业方式的改革在当代的中职数学教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新课改指出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育,它要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社会,培养对职业和岗位的情感,促进专业思想的养成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那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优化设计数学作业呢?

1.知识与技能并重,多种题型相结合,设计实践型、操作型作业

以加深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已学知识为目的,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普通类型的作业,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主要的题型有基本计算题、概念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等。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实践型作业、操作型作业、调查型作业,充分培养了学生“做”数学的能力。在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统计调查数据,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得出结论,从而给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在用函数模型研究生活中气温变化,空气质量变化,经济数据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避免机械重复、模仿,设计创造、探索性的作业

优化的作业设计能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的模仿与记忆。有效的作业设计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技能并能真正的领悟数学思想。因此,在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个性特征,设计一些以学生为主体能体现出互相合作、主动探究的探索性作业,进行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例如设计数学阅读,数学小论文……,这些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作业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3.激发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性作业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如果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就会是一种煎熬。因此,通过科学设计数学作业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当数学作业的设计既新颖又恰当时,学生会因为能够顺利完成作业任务而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更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身边发生的新鲜有趣的事出发,贴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方式新颖,题型多样,内容趣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能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4.针对不同学生类型,实行分层作业设计

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基础、智力、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对所有的学生布置同样数量与难度的作业,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数学作业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标准,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部分与例题相仿的习题,作为必做题(A层次),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题,供选做选用(B层次),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5.与生活与专业相结合,设计实践性、专业性、生活化的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作业设计应该与生活相联系。要打破那种单一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数学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作业形式,设置实践性、专业性、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的数学作业的过程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与其它学科和专业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的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这样,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6.针对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合作,设计小组合作性的作业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组员之间相互分工、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构建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在小组合作作业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建立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环境。

总之,新课标下中职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仅可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掌握数学思想,并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和专业中。优化设计的数学作业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同步发展, 从而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模拟教学法在《基础会计》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下一篇:创设有效情境,让“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日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