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时间:2022-05-09 07:09:56

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是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相“混合”,加之学生小组协作的上机实验,达到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课程目标。此外,“大学计算机”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Blackboard网络学习;计算思维;小组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50-04

网络教学的发展,使得“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年,高校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与实践,通过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认知技能,进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之,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共同目标。

但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味地追求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得“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变成了计算机基础操作练习课程,课堂教学变得单调乏味,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另外,“大学计算机”作为计算机基础类系列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那么,究竟如何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才能既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技能?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初步探索试图使问题得到解决。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网络自主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对象的主体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充分分析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的优势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它注重教师“教”,即教师的引导作用,更注重学生积极、有效地学。

二、“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虽然在不断地进行,但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仍旧面临很大问题。

(一)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校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形式为教师在课堂以教材、教学课件为主进行知识讲授,学生上机实验课进行实践操作,强化练习。这种教学形式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离,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同时,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也不强。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学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已经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础知识,而部分远郊区县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系统组成尚且模糊。另外,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QQ聊天、网络游戏等,大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尚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三)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如何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如何高效地传递计算机知识,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无疑,这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任务加重,对其课堂教学也形成一定的挑战。

(四)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

计算思维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多数计算机基础教师对计算思维尚且概念模糊,对“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涉及的关于思维的知识尚未构成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意识,使得计算思维的培养丧失了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变成了简单的技术操作。因此,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计算思维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

(一)教师课堂知识讲授

1.任务驱动式教学

“大学计算机”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的学科性质,其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决定了课程应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培养学生。因此,在课堂理论讲授时,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新型的任务驱动教学以确定的任务为核心,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主线,以培养学习者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完成任务为重点内容,培养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以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式教学使学习目标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的过程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任务驱动式教学适用于“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学习操作类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学习Word表格、图文混排操作时,让学生制作学生情况登记表或者个人简历,掌握其基本操作的应用;学习PowerPoint时,让学生制作数字故事(或数字幻灯片),以此掌握图片、音频的插入及自定义动画等相关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示范,把学生引入到通过某个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应用技能。

2.计算思维的培养

(1)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Jeannette M. Wing),提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 CT)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理解人类行为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指出,计算思维是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进行思维,是与阅读、写作、算术思维一样的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问题进行相关方面的建模,将问题转化为某个模型的信息处理过程,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

(2)“大学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更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思考问题,进行问题建模,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不仅要讲知识,更要讲贯通这些知识的思维,讲可实现的思维。教师时刻注意将思维性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让“知识”随着“思维”的讲解而展开,“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能力”随着“思维”的理解和训练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应注意系统梳理各单元所蕴含的可见的、可实现的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实现知识传授向基于知识的思维培养过渡。例如:在计算机系统组成教学单元,教师可以讲解“0和1”的思维,让学生从系统的角度了解信息存储的过程:现实世界的各种数值性或非数值性信息通过语义符号化转化为0和1表示,0、1将运算转化成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运算通过晶体管等元器件实现,体现由软件到硬件的转化思维;在讲解磁盘与文件管理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传授化整为零的基本思维:操作系统将磁盘划分为一个个簇块,文件中的信息按簇块大小被分割,写入磁盘,这样以簇块为单位和内存交换信息,以便充分利用磁盘空间。此外,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章节时,可以向学生讲授网络化的思维,讲解Internet基本知识时,可向学生阐述互联网应用思维等。

(二)依托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自主学习

1.什么是Blackboard平台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也称BB平台)是应用较广泛的教学管理平台。BB平台以课程为核心,教师可以在平台内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科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进行学习,每一门课程都具备独立的学习区、讨论区、作业区、素材资源区,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教与学的网上学习环境。Blackboard平台是一个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为教学提供支持,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间浏览内容、获取资源、评估教学效果,实现彼此的协作。

2.BB平台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大学计算机”课程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教师信息、公告通知、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录像、上机实验与素材、互动社区、资源链接等功能。由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具备这些功能,因此,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查看教师课件和教师课上讲解、操作视频或录屏,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如有疑问,学生可通过互动社区与同学、老师进行实时的交流,以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对于基础稍好的学生,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拓展知识训练题,以激发学生深层次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安排知识点的顺序,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资源的内容可以包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和试题资源库,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的熟练程度。另外,教师通过登录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端,可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登录个人BB平台,对学生登录BB平台自主学习的次数进行统计,进而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分析,以便更好地教学。

(三)上机实验课:分层教学与小组协作学习

有了前两步的教学环节作基础,上机实验课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与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基本步骤如下。

1.测试新生计算机水平并分组

首先,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进而统计和分析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根据统计的信息,对学生水平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中选择计算机水平高的一位学生为小组长。

2.对小组长进行骨干培养

教师从往届学生中选取课程达标且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辅导员,对小组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小组长预先通过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问,及时和小组辅导员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如遇难题,教师给予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留给教师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届的学生经培养,计算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水平测试优秀者则有机会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小组辅导员。往届学生通过担任小组辅导员,可以作为学习实践加学分,这对于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一种激励制度,有利于其学习水平的提高。

3.小组协作学习,小组长上机实验辅导

每讲完一个内容单元,教师拟定适合学生团队合作的题目,安排学生上机实验课,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小组成员进行协商,根据自己成员特长、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题目,或者自行拟定题目。小组成员讨论探索、设计合作方案并进行任务分工,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小组长则负责指导和帮助本组学员完成任务,小组辅导员负责全班同学的上机指导工作。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外,还应对小组长和辅导员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如果其技术水平有限或其对待同学的提问态度消极、散漫,教师应用积极、认真、水平进步快的学生予以代替。上机实验课旨在通过协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4.以小组为单位,不定期进行评比

教师不定期对小组进行评比,其中包括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正确率、登录Blackboard进行自主学习的次数等。通过这些方法教师从正面、侧面督促了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多加练习。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针对大学新生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基于网络的混合式学习加上分层化的小组协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能及时得到指导。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以及适当的评价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学计算机”的课程建设仍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杭.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

教育研究,2004,(03):1-6.

[2] 赵冬梅,尹伊.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实践

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9):41-43.

[3] 王希斌,侯九阳,刘春媛,杨秀娟,刘辉.“大学计算机基础”E-

Learning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89-

90.

[4] 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

育,2008,(06):63-66.

[5] 于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0,(06):102-105.

[6] 姜书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研究[J].现代计

算机(专业版),2014,(02):37-40.

[7] 牟琴.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学习的模式研究

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03):1-135.

[8] 朱勇,杨洪伟,宋晓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途

径[J].计算机教育,2013,(03):35-38.

[9] 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

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15-

20.

[10] 战德臣,聂兰顺.“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13.

上一篇: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prospects of Chin... 下一篇:对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