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时间:2022-05-09 02:01:57

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现今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理论教材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主动性等问题,应从“教”“学”并重、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等几方面来做好工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模式 终身锻炼习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5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施行以来,各地、各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一番新的气象,取得的教学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目前,对学生人格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种高校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两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构想。

1 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的高校对开放式教学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体育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是为让每个学生在体育了课堂中能开发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力得到开发。但是,有的高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否定了老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否定了被动学习的过程,这两大误区是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都存在的。

1.1 理论误区:理论教材单一、不系统

大学体育教育的教材目前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大学体育教程,里面既包含理论部分,又包含实践部分;第二种是大学体育理论教程和大学体育实践教程,大学体育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到两本书里面。研究这两种书的内容后,我们发现主要内容为田径、篮排足、乒羽网、健美操、游泳,像新兴体育运动项目都放在最后一章之中带过,成为学生自学的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求健康求健美的需要。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的内容基本无变化,与中学大同小异,容易使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中学学习篮球,可能会学到运球、传球、投球、过人等基本技术和基本规则,到大学体育教育一样从头再学一遍的,从而使学生觉得比较乏味。实际上,大学体育应从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文化的认识及篮球裁判规则的理解等深度上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篮球运动对抗的本质。

1.2 体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田径和三大球运动。因为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这些项目,因此在进一步学习的时候,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不进行创新,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甚至采用周而复始的考试方法取代体育教学。这种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陈旧、传统而使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厌学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虽然,传统的老师一言堂的模式已经不存在了,体育课的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暴露出了一些负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只有这样,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才能不断地完善。

1.3 全盘否定被动学习的问题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些人把被动学习和填鸭式的教学等同,认为被动学习会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得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变得不高,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更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实被动灌输式学习也存在自己的优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既不片面强调主动学习的优点,也不全盘地否定被动学习,把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相结合,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互动的效果,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1.4 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主动性,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差

由于目前大学校园的开放与自由,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多种多样,但是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少。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主要体现为调节心理状态,放松精神,消除学习的紧张压力以及促进身体健康。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求不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下降。有的学生因为没有以体育技能为基础的体育爱好,在课外时间从不到体育场所。这样一来,除了每周上一次体育课外,学生就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果每周只有一次体育课,不论体育强度多大,也根本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更别说提高身体素质了。

2 体育教学改革的构想

体育教师必须理解和贯彻新《纲要》思想,在新《纲要》的“运动参与的目标”中就有这样的要求,大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且能形成自觉的锻炼,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新《纲要》,体育老师不但要通过认真阅读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体育改革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可以让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一个健康的体魄能让他们受益终身。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体魄,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锻炼,让他们更加健康。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自己制定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案,而且贯彻好,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达到了。体育老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但自己终身受益,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1 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 “教” “学”并重的道路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 “学”是同样的重要,只有齐头并进,才能让体育教学改革得以真正的实现。体育教学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由老师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新《纲要》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出现过分的忽视教师的教学职能,也不能过分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必须走 “教”和“学”并重的道路 。

2.2 从单一的技能的提高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近几年来,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大有起色,但还需不断探索完善。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思想管理、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竞技体育项目技术教学为主,过分强调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大学生在体育兴趣、体能、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忽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水平和体质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体育课教育内容普遍陈旧、单调,教学方式偏向训练性模式,不少内容仍是中学教学内容的再现,内容繁多,面面俱到。统得过死,缺乏新意,缺乏对发展身体素质所采用的手段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的“应试教学”,规定考什么项目就进行这一项目的教学,使教学内容越来越窄,缺乏大学生体育的教学特色。要有效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是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育人观”――为育人目标服务。在体育教学中,除培养运动技能外,应按终身体育要求,培养健康意识和参与意识,树立自主意识,要强调养成学生自主、自力的体育锻炼能力。教学内容应尽快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大学生体育教学特点的教材体系,拓展教学内容。改变束缚教学内容的“应试教学”,向提高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能力教学”转化,即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竞赛以及大学生体协的社团组织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进行体现专业特点的体育课教学。如理科学院需教授拳、操及健身术;海运院校需学会游泳;艺术院校则该掌握体操、健美;地质类院校应加入攀登、竞走、举重等教程。在教学组织方法上,除注意运动技术传授外,还要贯彻教学相长,教与学双向交流,要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强调“课内外一体化”,抓好课余锻炼,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课堂外则培养学生自练、自评、互教、互学的能力。

2.3 体育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转变

目前,仍有不少院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只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差异性。没有从学生体质差异程度的实际出发,用一种形式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发展,形成一刀切的局面,影响到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此外,运动教学思想仍占有主要地位,出现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围着老师转,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自觉练习的能力。一些教师从大学一年级教到三、四年级,一直忙于多种多样的运动教学,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几十种运动项目无所不教,学生出自锻炼兴趣与爱好,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的弊端。这种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应付的局面不改变,怎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主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采取启发式教学,全方位多项目因材施教,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创造和兴趣培养,体育教学应从教授学习向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上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努力培养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教师在上课中要把体育意识参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发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之有趣,练之愉快,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后进一步锻炼和完成指导社会体育任务,终身体育教学应成为今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2.4 体育教学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在高校体育改革中,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取引导和施加压力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其一是因为体育课是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他们是被动的接受去上课 。其二也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对于不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变成积极主动地上这门课,只要学生从内心喜欢体育,就会逐渐养成运动的习惯,甚至是终身运动的习惯。

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大学低年级上体育课,高年级则安排一些选修课。大学毕业后,所掌握的运动知识技能可以管一辈子,即认为大学毕业了把所有的运动技术和技能都学会了,认为大学体育教学是终极教育,这种观念显然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树立终身不断接受教育的新观念。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它又似长江滔滔的江水,要始终保持其流畅,才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否则将会造成“人身血流如长江,一处不留一处伤”。体育锻炼是需要我们亲自参加才能从中收益的一项实践活动。当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高科技、电脑化、集约化的出现,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人们的体质要求也高了,与此同时,对人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失衡、大气污染、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等“文明病”的出现,这就对未来就职的大学生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要使大学生们明确大学体育目标是为终身体育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大学生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与终身体育衔接最为密切的体育教学环节,为此,更应该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好各类体育范畴的划分,不同阶段的目的,各自承担的任务,通晓各年龄时期、不同的场合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做一个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3 结语

随着体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整个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做相应的转变,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关键是要确定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前提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首先,要突出发展性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终结性评价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直观地反映出了教学的最终结果,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与教学过程不同步,对学生进步和成绩的提高在最终成绩上所反映的因素有限。因此,应把每个学生成绩的提高在终评上较多地进行反映,是目前制定评价体系的关键。其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要增加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态度等因素所占的比例。评价体系中要将定量评价及定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活动的综合性及全面性。再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所占的比例应有所提高。最后,应增加考核项目的选择性。增加考核项目的选择性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是值得提倡的。

上一篇:浅析高职英语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下一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