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致害情形下的安全保障义务探讨

时间:2022-05-08 01:47:17

第三人致害情形下的安全保障义务探讨

【摘要】第三人致害而导致的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纠纷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对其研究的必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也主要是从在第三人致害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是否尽到合理限度内的注意义务及其判断标准、以及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形式及其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第三人;过错;补充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28-01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

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法律的明文规定;二是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具有某种职业或从事某项业务必须履行的相关安全保障义务;三是行为人先前的行为引起的安全保障义务;四是法律行为引起的安全保障义务。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

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大多数认为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因素。

硬件因素的安全保障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人的安全性保障方面主要是指为保障活动参加人的生命、身体和财产安全而配备的专业人员。

物的安全性保障方面主要是指经营场所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场所中使用的各种设施如建筑物、服务设施等必须保证其正常的安全性能,不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

软件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除内部的不安全因素给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其次,不安全因素的提示、说明、劝告、协助义务。最后,外部不安全的防范,制止来自第三人对消费者的侵害。

三、第三人致害情形下的安全保障义务相关问题研究

(一)安全保障义务人是否尽到合理限度内的注意义务及其判断标准

对于安全保障义务人是否尽到合理限度内的注意义务,一般考虑两方面的因素:设备设施安全和服务管理尽责。

设备设施安全方面的义务要求经营场所与活动场所的各种硬件设备齐全且符合安全标准,在运营中不存在可能危及他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隐患。

服务管理尽责,首先要求经营者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提示、告知和说明,以使进入场所的参加者了解并注意危险因素,避免或预防受到危害。其次,对于特定的场所或活动如银行或游泳池等,要求经营者配备适当的安全保卫设施以及安全保卫人员,以便能对第三人的侵害进行必要的防范和制止。最后,如果第三人侵权造成了他人伤害,经营者应当及时开展适当的救助,否则亦应承担施救不力的责任。

当然,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范围”,需要根据与安全保障义务人所从事的经营或其他社会活动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具体情况予以综合判断。

(二)安全保障义务人在第三人致害情形下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合理性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安全保障人有过错的。”其明确表述为过错归责原则;其次在《侵权责任法》中表述为:“管理人或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对于这点,无论从法学理论还是司法实务操作中,也都认定为过错责任。对于在第三人致害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过错责任有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符合传统侵权一般归责原则的要求,即有过错,损害事实,又具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其二,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与其过错挂钩,只是在其能够制止或者防止,而没能制止或者防止的损害发生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不至于任意扩大其责任的范围,限制作为安全保障义务人一方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后这也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毕竟损害是由第三人直接导致的,安全保障义务人只是没有尽到合理限度内的注意义务,并非损害发生的直接根本原因。

(三)安全保障义务人在第三人致害情形下承担责任的形式及其合理性

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人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时,承担的责任为补充赔偿责任。要对这里的补充责任予以理解,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第三人与安全保障义务人不是共同侵权,两者不承担连带责任,其是顺位的补充,即首先应由直接责任人,也就是第三人承担责任,直接责任人没有赔偿能力或者不能确定谁是直接责任人时,才有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人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必须注意到,安全保障义务人只能在其能够制止或者防止损害发生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补充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其理论基础是不真正连带责任,所以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也有别于按份责任,这也同时说明,安全保障义务人补充责任的总额,不是以直接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赔偿总额为限的,而是根据其自身行为应当承担的赔偿总额为限的。

第三人致害情形下,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其合理性表现在:一方面,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的损害赔偿请求,另一方面又比连带责任、经营者的单独责任更为公平合理,让无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济,而让那些损害他人或者无视他人安全的人承担责任和风险,符合司法正义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奕萍.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J].法制博览,2013(9).

[2]徐璐.试论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形态[J].法制与社会,2013(1).

[3]王辉,包章生.论安全保障义务[J].法治研究,2010(5).

上一篇:仿真年代 生命如花凋零 下一篇: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三大特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