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仪式的变迁研究

时间:2022-05-08 08:55:12

民族民间仪式的变迁研究

【摘 要】本研究通过实地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获得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了裕固族婚嫁仪式复兴以后的变迁,沿用仪式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裕固族婚嫁仪式进行历时性动态考察。运用社会文化变迁理论对仪式变迁的动因进行分析。社会变迁是裕固族婚嫁仪式变迁的先在前提,而裕固族文化在现代力量冲击下的变迁与民众的自主性社会选择决定了婚嫁仪式变迁的方向。

【关键词】裕固族;婚嫁仪式;仪式变迁

婚嫁仪式是裕固族牧民生活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仪式行为,不仅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构成牧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嫁仪式这种传统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裕固族地区也逐步经历着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婚嫁仪式也会随之而变化。裕固族婚嫁仪式同样也经历着“延续―断裂―复兴―变迁”的历史进程。

一、传统的裕固族婚嫁仪式

婚嫁仪式是裕固族人生活中最为隆重的仪式,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但是,自1958年以后,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路线的影响和的严重冲击,婚嫁仪式被当做封建毒瘤而被取缔,随着1978年以后对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婚嫁仪式才得以恢复与复兴。并于2006年9月被列入裕固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的裕固族婚嫁仪式过程主要有五道程序:

(一)戴头面仪式:戴头面仪式是婚礼的开始仪式,即在新娘家给新娘戴上象征女子已婚的头面和尖顶红缨毡帽,仪式上要唱《戴头面歌》。

(二)“打尖”仪式:送亲途中由男方家派人举行的迎接送亲队伍的仪式,仪式上要祭祀各种神灵,女方客人还要故意刁难男方的代表。

(三)“踏房”仪式:女方送亲队伍要分批骑马冲击设在男家门前的小帐房(裕固语称“道尔朗”),并力图把小帐房“踏倒”。小帐房是供新娘休息的,而男方家则事先早已派人躲在小帐房内大声喊叫,防止小帐房被女方家送亲队伍“踏倒”。此仪式以男家集体出动,抓住对方马缰为结束。

(四)新娘过火堆仪式和新郎箭射新娘仪式:这是一种辟邪、求福的仪式活动。男家在门前点燃两堆火,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从小帐房走出,并从两堆火之间走过。裕固族新娘不能直接进入男方家门,她必须先在小帐房内休息片刻之后,经过火的洗礼,才能进入男家。在新娘过火堆的同时,新郎站在火堆的另一侧,向新娘射出一支用红柳条做成的软箭,以射中新娘腰部以下为吉。

(五)“尧达曲格尔”仪式:这是在男方家举行的正式的婚礼仪式,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给新郎换上新衣即“冠戴新郎”,给新郎赠送“尧达”(裕固语称“尧达曲格尔”)。“尧达”是一根绵羊后腿骨,缠以黑白两色羊毛,它是裕固人已婚的标志,婚姻的凭证,象征着两性的结合和婚姻的美满。在此仪式上要请主持人朗诵婚礼祝词:《尧达曲格尔》,它主要讲述各种古老婚俗的起源、尧达习俗的来历等。

二、婚嫁仪式的变迁

裕固族婚嫁仪式自80年代年复兴后,传统的仪式发生新的变化,很少再有完整的传统的婚嫁仪式了,仪式过程也趋于简化。现如今的戴头面仪式要比过去简化多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程序。过去送亲时,新娘要骑着象征吉祥的白马,在日初前出发,日落前要赶到婆家,而现在,则稍微迟一些,随着交通的发展,已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很少有人骑马送亲了,交通工具的进步也就缩短了送亲的时间。在送亲途中由男方家派人举行的迎接送亲队伍的仪式,称为“打尖“仪式,比起过去这一仪式也简化了,但是男方还是在途中中备好酒肉,向送亲队伍敬献哈达和酒,招待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仪式复兴后,“踏房”仪式也不多见了,即使有也是变化过了的,在大河乡参加婚礼时发现,这一仪式被演变为由娘家人骑马绕帐房转三圈,但是在其他地区连这种演变后的仪式也很少有了。新娘过火堆仪式与新郎箭射新娘仪式也不多见了,据调查,这些传统婚礼上的仪式活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传统的文化元素不断消失,新的文化元素又不断地融入了婚礼中。当今的年轻人结婚,大多都要去拍婚纱照。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嫁妆也发生了变化,电视、冰箱等电器也成为了嫁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婚礼上送礼物,受汉族的影响,现在也变成了送礼金。婚礼上的食物也有了变化,但仍以牛羊肉为主。如今,仪式举行的地点也发生着变化,好多婚礼放在酒店举行,有的甚至将洞房夜也安排在酒店。在大河乡调查时,当地群众就向笔者反映,随着牧民的经济收入的提高,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都较高了,婚礼也就出现了攀比现象,现在婚礼基本上都在酒店举行了。这也是仪式世俗化的表现,将会对仪式文化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仪式复兴后,仪式的参与人、参与人的规模也有了新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仪式的参与者主要由有血缘、地缘关系的姻亲和乡亲所组成,如今的婚嫁仪式的参与人不仅包括姻亲与乡亲,还加入了同学、朋友、同事等非亲属关系的人。仪式参与人数规模的扩大,多重社会关系的加入,这也就扩大了婚嫁仪式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传统的裕固族婚嫁仪式,文化意义浓厚,仪式充满着宗教的神圣性,婚嫁仪式中具有浓郁的原始萨满教色彩,如过火堆仪式则是出于对火的崇拜。现今的婚礼中充满了娱乐性,传统的裕固族婚嫁仪式正在由传统的神圣性仪式向娱乐性表演转变。

三、婚嫁仪式变迁的动因

文化变迁的动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样的,生态变化、人口迁移、发明创造、文化传播等都会带来文化的渐变。奥格本在《社会变迁》中提出“社会变迁主要是文化的变迁”,并指出了文化变迁的四个因素,即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同时强调了物质文化变迁先于并引起适应文化即精神文化的变迁。笔者经过调查总结了裕固族婚嫁仪式变迁的动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经济的发展

肃南县境内草原广袤、矿藏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肃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据统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0.85 亿元,同比增长24.5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39 亿元,同比增长17.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万多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128 元,同比分别增长8.44%和10.98%。

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丰富带动了精神生活的变化,经济条件成为影响文化变迁的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既丰富了农牧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将民俗文化纳入旅游中来,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婚嫁仪式表演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看。因此,裕固族的婚嫁仪式也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着变化。

(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就加剧了裕固族地区社会的转型,在牧民的生活方式现代化过程中,牧民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也就随之发生了变迁。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通常可以从服饰上就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民族。在当今,裕固族人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参加重要仪式是才穿戴,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很少穿。在年轻人结婚时,通常要准备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在婚礼上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在婚礼仪式结束后,一般就不在穿戴了。

裕固族作为传统游牧民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曾是裕固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它。近年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逐渐增多,如摩托车、汽车,从而取代了马匹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摩托车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使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三)多民族文化交流

裕固族文化是“在多种文化边缘地带形成的复合型文化,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流是裕固族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裕固族文化时在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裕固族与藏族、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裕固族婚礼中也就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便利,各民族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文化传播也是促使文化变迁的重要外因,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文化传播对文化变迁的作用就表现的更为明显,尤其是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和接触其他民族文化的机会和频率也大大增加。随着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婚礼文化也势必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传媒改变了原有的空间感,构筑了新的文化空间。当代裕固族婚嫁仪式变迁的动力来源之一就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流。

(四)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政策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与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规则与制度,制度与政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规则与习惯,制度与政策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变迁,也将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变迁。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后,为了生态环境建设、推动新牧区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动员下,在草原牧区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截至2012年10月,肃南县累计投资近6亿元,建成牧民定居点18个,全县65%以上的农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城镇化率达到31.1%。1999年肃南县为了帮助牧民脱贫、改善生活条件,决定在莲花乡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随后在康乐乡、白银蒙古乡等地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牧民定居、生态移民的实施直接导致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迁,从而引起文化的变迁。显然,国家政策直接影响了裕固族婚嫁仪式的变迁。

(五)人口迁移流动

当不同民族地区的人口之间迁移流动,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人口间必然会发生接触,不同民族文化的涵化、互化与文化的融合过程就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 裕固族人口已经逐步地向全国扩散和流动, 2000 年时分布在甘肃境外的裕固族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5.6%。从1990 年至2000 年, 裕固族人口分布的省级地域单位数从19个上升到29 个,基本上已经扩散到全国。

裕固族人口的迁移流动,比如外出学习、工作、族际通婚等都会把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传播到裕固族日常生活中来,也会把裕固族文化传播到其他民族、地区中去,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吸纳与创新。

(六)文化的自调适

奥格本认为,文化的变迁带动了社会的进化,文化调适是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变迁本身就是一个调适的过程。文化调适并不仅表现为被动的文化适应,更多地表现为主体性的文化适应和选择。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进行文化扬弃、采借与创新。是裕固族传统文化在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自我保护与传承的自主性选择的内部力量。文化的变迁是文化自我调适的结果,在调适过程中摒弃了其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因素,吸纳了其他文化中先进的部分。

四、结语

裕固族婚嫁仪式的变迁,并不是民众被动的适应,而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自主选择性变迁,主动地变迁来应对多元文化多带来的冲击。裕固族婚嫁仪式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发生变异,是因为传统婚嫁礼仪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不合乎时展而出现仪式意蕴的流失,族群内部主流文化主导下民众自主的社会性选择的结果。传统婚嫁仪式的复兴,并不是裕固族民众对原先仪式的简单复制与重现,而是根据新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在婚嫁仪式变迁的过程中,终有一些不变的本质的东西会坚守下来,将继续传承下去,那便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的部分是民众对民族文化守恒的意义,变迁的部分就是民众对民族文化追加的意义。裕固族文化在适应现代化而变迁的同时也不会丧失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裕固族.中国民族宗教网,2006-11-24.

[2] [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陈育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 [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3] 梁生红,张掖.日报,2010 年3月10日.

[4] 贺卫光.论边缘文化与复合型文化――以裕固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3055。

作者简介:张 鹏(1986- ),男,甘肃陇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上一篇:再议辛亥与孙中山 下一篇:浅谈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