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阅读质量要“有所读有所不读”

时间:2022-05-08 08:23:56

提升阅读质量要“有所读有所不读”

适逢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有很多媒体都在强调阅读如何重要。这种强调当然正确,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真正应该思考和探讨的是,阅读什么、谁来阅读以及怎样阅读。

据媒体报道,中国每年出版图书45万种,其中85%都是“垃圾书”。在信息爆炸、图书量激增的时代,那些传递垃圾信息的“垃圾书”是不应该读的。

因此,要根据读者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指导读书,不能总是笼统地呼吁广泛阅读。所谓广泛阅读,是造成一批孩子厌读、厌学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图书数量激增但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挑出几本或十几本无害的图书,让学生阅读,远比让学生自发的海量阅读要强得多。

人们不是天生就爱读书或不爱读书的,这既与社会环境有关系,更与作者或作家是否能根据时代的要求提供符合人们需要的、既有足够品味又有实际功效的精神食粮有关。出版人俞晓群曾说过:“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现实中,文化传播已经逐渐失去了启蒙的功能,个人的主体性越来越明显,个人选择度越来越大,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演变为园丁与蜜蜂的关系,只能种下花花草草,供蜜蜂(读者)自由采摘。”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与其埋怨当代中国读者为何读书越来越少,还不如反思自己作为精英(作者)为读者提供了哪些值得让他们读的作品。所以,作者尤其要为读者的细分和具体阅读提供更多选择。

如何做到细分和具体呢?我认为至少应坚持这样几点:其一,多读中外经典图书。所谓经典,从时间上说应当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图书;从内容上说,应当是人类普遍共同情感和思想的内容;从作者来说,应当是被公认的大家之作。

其二,慎读时尚类图书。所谓时尚类图书,是指被包装炒作突然走红的畅销书,这类图书可能走红一时,销量也不低,但对人们精神生活本质提升作用不大。这类图书常常是团队创作,对于这类所谓明星和年轻新秀写的图书,更要保持慎重姿态。

其三,远离成功励志类图书。在一个非常功利的社会,这类图书有很强大的诱惑,它让很多人幻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是,所谓成功本来就是概念模糊甚至错误的风向标,各种投机取巧、快速发财、投机钻营和一时蹿红都是伪成功。即使是真正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功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简单的模仿和机械化的学习都会使人进入误区。

其四,远离各种明星艺人成长史、发家史和他们所谓心灵寄语等。各类艺人和社会走红者只不过是大千世界之一种,千万不能把他们当作成功的典型,而这类图书绝大部分夸张或粉饰成长经历或个性体验,其中有不少对青少年有害无益,更该值得警惕。

应该看到,在图书出版量巨大、质量亟待提升的当下,指导人们读有益的书有用的书,读真正的好书,远比空谈读书意义要大得多。拥有高质量的阅读,决定我们的精神生活走向,阅读该如何细分和具体,出版社、社会知名人士和老师等为此要付出更多努力。

上一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堂效率研究 下一篇:“绿色地球”汪剑超:要公益情怀,更要商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