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栏目运作特色

时间:2022-05-08 08:17:30

【摘要】《咬文嚼字栏目创办17年来,紧抓栏目的运作,塑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声名鹊起、成绩斐然。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其栏目运作方面的特色,以期发掘对于我们编办期刊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咬文嚼字》;栏目;运作特色;启示

《咬文嚼字》是一本小开本的专注于语言文字普及方面的薄刊物,创刊于1995年1月。但创办17年来却成绩斐然,声名鹊起,连连在国家优秀期刊评比中名列前茅。究其原委,笔者以为,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在精准的定位下成功地抓住了栏目的运作,精心策划、刻意经营,塑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本文将在总体回顾《咬文嚼字》历年栏目运作的基础上给予总结,以发掘其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咬文嚼字》栏目运作的特色

栏目名称:贴切、精练、新颖、生动。期刊栏目运作自栏目的策划与设置始。《咬文嚼字》依据其“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的定位和办刊宗旨,从“匡谬正误,诊断开方”和“说文解字,寻根探源”两大板块出发,17年来先后策划、设置过数十个栏目,并且给它们起了相当贴切、精练、新颖、生动的名字,虽然有些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但回顾起来,还是很有意义。总体来看,这些栏目多用三字词、四字词概括揭示,简洁明了,使读者能够对其内容一目了然,读来兴味盎然;编者操作起来既能方便地按图施工,又能够启发思维。比如先后设置过的“书林指谬”、“报刊扫描”、“教材扫描”、“追踪荧屏”、“十字街头”、“语林漫步”、“百科指谬”等栏目,直指各种人们常见、常犯的错误;“字里乾坤”、“词语春秋”、“辨字析词”、“寻根探源”、“标点琐话”、“有此一说”、“语坛掌故”、“微型讲坛”、“校园丛谈”、“封面识字”等栏目,旨在普及与扩展语文知识面;“众矢之的”、“书林一叶”、“雾里看花”、“语文CT”、“独琴弦”、“碰碰车”、“正音室”、“语文门诊”等栏目,或化用或比喻,生动活泼,不落窠臼,饶有趣味;“卷首幽默”、“百家会诊”、“独具慧眼”、“借题发挥”、“向我开炮”等栏目,则显示出主动而开放的姿态,吸引并便于读者参与。

栏目组合形态:稳定性、动态性、呼应性。栏目是对期刊整体规律性的切分,若干个栏目既要重点突出,区分度好,又要密切配合,系统性地建构起整个期刊。《咬文嚼字》很注重这一点,它着力于重点栏目的打造和稳定,布局相关栏目的呼应与配合,使读者有所依循,也利于形成期刊特色。在办刊实践中,很多栏目业已成为出色的“拳头产品”,如“卷首幽默”、“众矢之的”等。

而社会的发展进步又要求栏目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更新。《咬文嚼字》采取稳中有动、旧中寻新、推陈出新的栏目策划与结构策略,出于适应来稿情况、读者需求、时代变化等需要,《咬文嚼字》适时策划、更新一些栏目,17年来,这个工作一直未断。如“向我开炮”视读者来稿确定何时刊出;一度暂停的“十字街头”出于街头店铺招牌错误仍然不时出现曾重新出马;“法言法语”根据法律观念的深入为普及解释法律名词应运而生;“书林指谬”向“文章病院”转型,紧扣学校作为教学园地的特点而推出“校园丛谈”,等等。更让人称奇的是,《咬文嚼字》栏目设置还讲究呼应性,很多栏目遥相呼应,如前些年刊出的“字里乾坤”和“词语春秋”、“三昧沙龙”和“十字街头”、“向你挑战”和“向我开炮”、“有照为证”和“雾里看花”、“独琴弦”和“八音盒”等,这些栏目两两相对,如同街头飙舞,相映成趣,既体现出栏目策划的思路和技巧,也足见期刊理性的系统化意识。

栏目内容: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作为一本普及语文知识的期刊,《咬文嚼字》的栏目内容十分讲究知识性和可读性,它将“匡谬正误”与“传道授业”相结合,不满足于字、词典条文的追索与转述,而是从研究的视角进行讨论,不仅告诉读者错在哪里,对的用法应该是什么,而且让读者明白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么用,为此,《咬文嚼字》追求文章的“短、通、实”。正如主编郝铭鉴的总结所言,“短――每期32开48面,至少刊登50篇文章,让读者能在会前饭后,随时抽空阅读;通――行文力求通俗易懂,少用专业名词术语,更不要一段古文接一段古文,非用不可的要在文中做出解释,实现零障碍阅读;实――言之有物,重视信息量,即使要发一些议论,也要从语言实际出发,力求不流于空泛”。

除此之外,栏目内容还力求趣味性,力求在知识介绍中融进趣味,在趣味故事讲述中体现知识。比如曾经用过的“五重奏”这个栏目,分为“谐诗篇”、“噱言篇”、“趣喻篇”、“妙联篇”、和“智答篇”。其刊载的诗歌诙谐有趣,比喻精辟新颖,演讲、对答幽默风趣,既可增长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再如“卷首幽默”栏目,文图配合,文章短小精悍,配图幽默夸张,拿捏得当,耐人寻味。

栏目时间维度:时效性、长远性、积淀性。期刊本是解释性媒体,和报纸、广播、电视等时效性很强的媒体相比,不以时效取胜。尤其是《咬文嚼字》旨在普及语文知识,更应静、稳。但语言文字发展日新月异,而且新语境的出现也易让语言文字的用法偏离本来面目,这些偏离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这些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在影响日巨的各媒体中频频出现。抓住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抓住了热点、抓住了读者的趣味。《咬文嚼字》不失时机地“咬嚼”报刊、“咬嚼”春晚、“咬嚼”名人、“咬嚼”百家讲坛、“咬嚼”电视剧等,巧妙使用了时效性和人们的关注热点。有时结合时局或活动推出新的栏目,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咬文嚼字》推出“特稿”,来表达对此的关切,显现其人文情怀,并且这一栏目也成为期刊张扬人文情怀的重要栏目;百期纪念时开办“百期贺语”和“我与《咬文嚼字》”两个栏目,用来刊登社会各界的贺词和读者与《咬文嚼字》“不得不说的故事”。

利用栏目的稳定和延续,达到内容的积累和延伸;不断回顾、总结与反思,实现刊物文化知识的积淀功能。《咬文嚼字》创刊5年之时,利用大量一手资料,整理出最易读错的音、最易写错的字、最易用错的词、最易选错的句;将异形词、渐变词、病态词之类的现象,用典型的语文应用举例进行讨论,引导语文健康发展。2005年出版《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总结得当,发人深思,可见其用力之专深;2006年度开始设置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特辑栏目,专门总结上一年度的语文十大差错,彰显期刊的权威性;2008年起又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咬文嚼字绿皮书》,把期刊的长远性视界和积淀提升到新的高度;2009年起又进行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汇总,敢于勇立潮头,对人们的日常用语加以引导和规范。这一切足以说明其强烈的责任意识。

栏目参与理念:主动性、开放性、创新性。期刊作为媒体,必须积极参与社会,挖掘社会需求,反映社会呼声,引领社会动向,惟其如此,才具备存在的理由。期刊参与社会的方式很多,举办商业论坛、开展文化活动、组织公益行动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发挥期刊本身作为信息媒体的本质功能,为社会鼓与呼。期刊媒体功能发挥的具体平台就在于栏目特色,栏目恰如鲜明的旗帜,引领大家前行的脚步。《咬文嚼字》在这方面理念十分清晰,主动出击、开放办栏、创新发展,经验十分丰富。创刊伊始,《咬文嚼字》就以“众矢之的”为中心,几乎每年都举行一次“咬嚼”活动:1996年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2家报纸;1997年查化妆品广告;1998年查《半月谈》等12家刊物;2000年查王蒙、余秋雨等名家;2001年查倪萍、白岩松等明星图书;2002年查12家出版社的图书;2006年查“春晚”;2008年查“百家讲坛”;2009年“向电视剧‘亮剑’”;2010年“点击12名家”,等等。声势浩大,影响广泛,“众矢之的”遂成为品牌栏目。“百家会诊”把编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公之于众,邀请天下“医家”共同诊断开方,很受欢迎。更可贵的是,《咬文嚼字》开设了“向我开炮”栏目,鼓励读者为《咬文嚼字》挑错,在正文中挑一处错误奖励百元,在标题中挑一处错误奖励千元,既吸引了读者关注、激发了读者热情,也有力地推动了期刊的质量建设。

期刊事业和其他媒体事业一样,都是常办常新的事业,年年要有新创意,期期要有新看点,栏目无疑又是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咬文嚼字》开办过数十个栏目,有稳定重点的栏目,也有很多不时更新的随机栏目。这些栏目不但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刻意组织切合时代需求的新选题,也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更新创新,把握时代与社会脉搏,积极存优去劣,推陈出新。比如《咬文嚼字》曾把“书林指谬”转型为“文章病院”,“编读热线”发展为“热线电话”,“有照为证”的部分内容变为“雾里看花”;在翻译作品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设置“译海泛舟”;在获知汉字规范表颁行之际推出“规范笔谈”,等等。“撤稿札记”更是别具一格,不仅是内容的创新,也是形式的创新,它将撤稿的过程、内容、理由一并刊出,言其撤稿,其实未撤;即使没撤,又注明撤稿。这种切入角度、编稿手段、文章样式,确实给人以全新感受。

编读往来:互动性、平等性、认同性。把期刊办成“教师爷”、板起面孔说话,或者顾影自怜、喃喃呓语,都是很糟糕的,唯有和读者平等沟通、互动往来,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的认同感,增加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咬文嚼字》很注重这点,它不仅积极选用和刊发自由来稿,比例达刊物文章的90%以上,而且开设有“热线电话”、“向我开炮”、“向你挑战”、“会客室”、“正音室”等参与性、互动性栏目,直接推动编读往来。“热线电话”中编者热心解答读者疑问,“向我开炮”虚心接受读者挑错,“向你挑战”激发读者兴致,“会客室”里宾主有问有答,“正音室”旨在发音纠正。虽然编者和读者不能直接见面交流,但通过栏目他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咬文嚼字》还非常注重和读者的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刊物在和读者交流时,以“你”相称,像与朋友促膝谈心般亲密;是非评判时,采取人人平等的态度,不管是面对权威大腕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不合规范,一视同仁,批评指谬;不但挑别人错,也发动读者为自己找错,从不讳疾忌医,大有“正人先正己”之风范;解析具体问题时,平等待人,言之凿凿,释疑解惑。一系列的努力,就为增强读者的认同感,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刊物而不忍释卷。

《咬文嚼字》栏目运作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我们可以认识到,栏目是期刊定位的具体展开,是期刊的窗口与旗帜,是期刊个性、风格的重要展现舞台。

首先,想把期刊办得质量上乘、有声有色,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就在栏目设置。办一份期刊就像操作一台机器,栏目就是其操作机械臂,把握好它,才能把机器开得顺畅。

其次,用品牌栏目的打造塑造期刊品牌。品牌是未来期刊竞争的关键,而打造品牌栏目是期刊迅速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捷径。如《咬文嚼字》开设的“众矢之的”栏目,围绕该栏目策划一系列“咬嚼”活动,掀起了一次次小高潮,既推动了本栏目的品牌化、精品化,也对整个期刊的品牌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靠栏目运作推动编辑工作的创新发展。社会在发展,读者的需求在改变,编辑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发挥栏目运作的推动作用来改进编辑工作确实是个好方法。就像《咬文嚼字》那样,在平等、开放的理念基础上开办栏目,主动发挥栏目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认同性,大力张扬栏目的创新性、积淀性,促使编辑加强读者观念、增强精品意识、提高文化责任感,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提高综合编辑业务水平,从而不断提升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编校:赵 亮

上一篇:广告创意中“USP”理论的实现 下一篇:FT中文网的媒介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