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5-08 07:48:29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已经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大部分的老师已经融入到新课改中。新课改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焕然一新,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的学科成绩提前出现了分化;作业质量差;为提高学生的成绩,随意改课现象在农村小学中很普通,于是老师们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学生们却因为被占了喜欢的学科时间而叫苦不迭。这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使得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成为新课改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40分钟的作用,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体会与感悟。

一、精心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石

1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有的老师认为过于精细的预设反而束缚了手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只要有个大框架就行了。我却认为,课前应充分地熟悉教材和教师用书,了解教材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同教材教师之间要创造研讨、交流的机会,做到资源共享,好课多磨。只有详细周密地制定了课时计划,教师才会熟练地驾驭教材,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上课时一气呵成、流畅连贯。但现在小学教师课务重而杂,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数学老师,一般都要教两个班的数学,还要当班主任,所以许多教师都是拿着一本教材匆匆忙忙进课堂,有时候备课也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于是上课时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为确保课堂的紧凑,要提供给学生丰富典型的学习材料,要提前一天布置准备,但很多老师到上课时想到一样教具学具要用了,才临时找东西凑合,从而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根据学生实际,整合课时内容。虽说教材是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才编写成的,教材的课时安排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我们不能视教材为圣旨,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处理。如果学生对即学知识已经具备相当认识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将课时内容适度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把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另外安排了一课时,这样也许是考虑到分散难点,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些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已不再陌生,在第一课时观察日历这一环节时,学生肯定会说出有的年份2月有29天,有的只有28天,所以也没必要机械地拖到第二课时中去学,这样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把握。所以,我认为这里两课时的内容完全可以整合成―课时来展开教学。

二、认真倾听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1 让学生学会倾听。由于教师的权威性还多多少少使得学生能对教师讲课给予关注,但同伴的发言就不屑一顾了。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课堂上一生发言,没等他把话讲完,就:“老师我来!老师我来!”把别的同学打断了,他们只顾自己把手举得高高的,而同伴发言到底说了什么,根本不知道,当轮到他们回答时,要么另起炉灶,要么重复别人的观点,不懂得去认真思考、分析同学的回答。没有被叫到的呢?则一脸的失望,然后随心所欲,爱听则听。还有老师在布置任务时,只顾手头,不管要求,老师还没说完,就急着动笔,注意事项一概不管。我们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学生们不会倾听,无视交流,效果甚微。

2 老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一位教育专家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学生学会倾听,我们教师必须似身作则,不要在孩子发言的时候见缝插针地做其他事情,也不要“嗯嗯”几下敷衍了事,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流利没有耐心地打断他的话。如果一位老师在每次听学生的发言时,神情专注,而且能敏锐地捕捉亮点,给予肯定,寻找不足给予纠正,发现问题给予答复,并对其进行正确适当的评价,久而久之,他的学生也一定会被感染的。

三、巧妙提问是有效教学的灵魂

1 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把握好“度”。设计的课堂提问既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力,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比较0.1、0.10、0.100的大小,很多学生意见不一致,这时,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立刻让对的学生说明理由,而是通过提问:“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们的结论?并派一个代表来说明自己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更充分?”

2 提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有的老师课堂提问没有一定的指向性,使学生不着边际的猜想,如在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对称》这一课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出现蝴蝶、蜻蜓、树叶三个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有的说:它们很漂亮;有的说:图形中既有植物,也有动物;有的说:蝴蝶和蜻蜓都有长长的胡须……发现的都是和对称无关的特征。时间耗费不少,而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知不深刻,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

3 要根据学习进程适时追问。

如《认识三角形》这―课中。教师问:“你们能将这根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们很有兴趣,纷纷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有的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有的则抓耳挠腮。这时,教师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教师鼓励学生把没有围成的作品贡献出来供大家研究。)教师问:“这三根小棒肯定搭不成吗?”这么一追问,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课堂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当然,大多数情况追问是不可预设的,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而生成,这对教师来说,具在很高的挑战性,教师只有正确全面地把握了教材,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追问。

(责任编校:蓉莞)

上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高中有效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