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反舰导弹竞风流

时间:2022-05-08 04:33:55

时至今日,各国愈来愈重视反舰导弹在未来战场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已经有超过70个国家部署了海基与陆基反舰导弹,有20个国家拥有空射型反舰导弹。但仍以美国和俄罗斯两家最为叱咤风云,而且两国在反舰导弹的发展路径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

俄罗斯的“四大天王”领

俄罗斯的海上力量要弱于西方国家。但也正因为这一原因,俄罗斯一直都在大力发展反舰导弹以寻求海上力量的平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俄罗斯的反舰导弹军火库里品种齐全,而尤以“四大天王”――“白蛉”、“天王星”、“俱乐部”和“宝石”――最为耀眼。

美国的“鱼叉”、“战斧”逞英豪

“鱼叉”(又称“捕鲸叉”)反舰导弹是美国海军的骄傲,参与了历次美军的军事行动,并曾在针对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草原烈火”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在美国的反舰导弹武库中,比“鱼叉”名气更大的恐怕就得数“战斧”导弹反舰型了。其实,“战斧”反舰型是在“鱼叉”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部件大都是“鱼叉”导弹部件的改进型,这种设计思路也为美军节省了大量的研发、制造和保养经费。“战斧”反舰型是一种亚音速、远程、掠海飞行的导弹,尽管其速度只有0.7倍音速,但射程高达650千米左右,且命中精度很高。

俄美研发思路的分野

超音速与亚音速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所有国家只要技术水平过关,能够超音速自然不会选择亚音速。其实不然。总体而言,俄罗斯之所以一直坚持走“高超音速”路线,主要是因为其研发的反舰导弹要用于打击排水量较大、装甲较厚的舰艇,例如航空母舰、战列舰、导弹巡洋舰等。这些舰艇的侦查能力强,需要高超音速突防。然而,对“高超音速”的追求在客观上也增大了导弹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影响了各类发射平台的装载量。

反观美国,美国对反舰导弹性能的追求同俄罗斯完全不同。美国军工领域的巨头――麦道公司认为,如果片面追求超音速,就只能增加燃料,从而导致动力舱重量增加,而战斗部的尺寸减少,降低了导弹的杀伤力。同时,生产超音速导弹,需要高速飞行所需的新型材料,其规格要求严,从而降低了生产率,也增加了成本。因此,美军研制的“鱼叉”和“战斧”反舰型基本都为亚音速。

指挥导引与自动导引 现代反舰导弹的射程动辄数百千米,即使是俄罗斯的超音速导弹也要飞行“十余分钟”。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十分漫长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舰船的航速通常都在每小时50千米左右。也就是说,从导弹发射到接近,目标在这十几分钟内机动距离甚至能达到10千米以上。而如果反舰导弹不能及时“应变”,就很有可能扑空。为此,俄罗斯研发的绝大多数反舰导弹,都选择指挥导引的方式,即在目标不断变换位置的过程中,发射者把目标新数据持续传输到导弹上。

与之相比,“美式”反舰导弹,甚至包括西方许多国家的反舰导弹,则主要遵循自动导引的思路,如“鱼叉”型反舰导弹,以及在西方国家中十分受欢迎的法国的“飞鱼”导弹,都能够真正实现“发射后不用管”,即依靠自身的制导设备引导导弹命中目标。

高空飞行和掠海飞行 掠海飞行,即以贴近海平面的高度进行飞行,通常高度范围在15~30米之间,更有几种反舰导弹堪称“超低空飞行高手”,甚至能够在5米左右的高度掠海飞行。掠海飞行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地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就导致舰载雷达的探测范围止于“海平线”。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只有进入“海平线”,才能为舰载雷达所发现,这无形当中减少了舰艇的反应时间。

(摘自《科学24小时》2014年第3期,有删节)

上一篇:中国看上的俄三大金刚有啥能耐 下一篇:环境督导师忻皓:带一页水地图三赴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