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SS-N-22反舰导弹

时间:2022-10-14 02:13:56

80年代初,俄罗斯彩虹设计局推出了3М80“白蛉”舰载导弹,美国代号为SS -N-22,北约称之为“日炙”。该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具备实战能力的中程超音速舰对舰导弹。

该型导弹于70年代初开始研制 ,设计时考虑的对付目标是美国海军当时正在发展并将装备“宙斯盾”武器系统的CG-47级导弹巡洋舰。考虑到“宙斯盾”系统的SPY-1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系统的处理速度和“标准”2型中程导弹的杀伤空域,设计了这种高速、低空飞行的“白蛉”反舰导弹。“白蛉”导弹于1980年进入前苏联海军服役,这对北约海上编队的制海能力是一种很大的威胁,曾经令西方各国海军大为震惊。

结构性能

“白蛉”导弹长9.38米、弹径0.76米,翼展1.3米,全弹重量3950公斤,其中常规战斗部重300公斤(也可装备20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采用常规气动布局,主发动机为整体式液体冲压发动机,助推器置于主发动机喷管内,在导弹发射后的3~4秒后助推器熄火,随即被涌入冲压发动机的气流抛出喷管。导弹最大射程为90公里(原型)或120公里(改型),最小射程10公里,飞行速度2.5马赫。

该型导弹的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圆锥形,尾段稍有收缩。弹体中前部有4个“X”形配置的进气口,其内有伸出的半个中心锥体,进气口后的整流罩延伸至接近弹体的尾端。弹体中部有4叶“X”形配置的截尖三角形平面弹翼,尾部也有4叶类似的尾翼。弹翼和尾翼均可折叠,以便于将导弹安置于发射筒内。

20多年来,超音速巡航与隐身特性被认为是新一代反舰导弹的两大发展方向。因此,各国一直十分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俄罗斯则更着重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与高亚音速导弹相比,超音速导弹突防的优势十分明显。例如,目前美国海军广泛装备的“密集阵”反导弹火炮,在来袭导弹距己舰1850米处开始射击,对0.9马赫的高亚音速导弹能进行5秒多钟的拦截,而对2.5马赫的超音速导弹不足2秒。

为了使舰对舰导弹实现超音速,最好选择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自1963年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技术问世以来,欧美及前苏联均投入大量人力及资金进行研究,各自取得了相当重要的进展。与涡喷发动机相比,冲压发动机在进气道之后没有用于压气的涡轮,而是对气道本身进行了特殊的渐收设计。当气流以超过音速的射流进入气道时,将在其外壁处产生数道激波,激波使气体温度升高、压力增大,此后气体进入扩压器减压并进一步升温,然后与燃料混合点燃,最后燃气以大于外部气流的速度喷出。从理论上说,只要满足进气流流速大于音速,这种发动机将能进行无限加速,直到燃烧热能使发动机部件烧毁。要使进气流速度大于音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在飞行最初阶段用火箭将发动机加速跨过音障,使进气道前段产生激波。

“白蛉”导弹采用1台液体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的燃料箱(可能采用煤油类燃料)在导弹战斗部舱之后,燃料喷注、火焰稳定之类的部件在弹翼所在部位的弹体内。其后是1具带有发动机壳体和喷管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导弹发射时,先是火箭助推器工作,助推器工作完成后,助推器和喷管一起向后排出,冲压发动机随即开始工作。这种设计方案与欧美国家通常采用的只将助推器药柱直接装在冲压燃烧室的方案有所不同。“白蛉”导弹采用的这种设计方案可使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承受较小的压力,因此,燃烧室壁可以做得比较薄。

俄罗斯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另一条途径是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涡喷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方案。例如,已在发展的“阿尔法”超音速反舰导弹(SS-NX-27)就是采用这种方案。“ 阿尔法”导弹是前苏联/俄罗斯第四代反舰导弹,由俄罗斯革新家设计局设计。全弹重量1570公斤,战斗部重量450公斤,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1台涡喷发动机+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射程为250~300公里,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导引。该导弹实现超音速的途径有些与众不同:它先用第1台固体火箭发射,然后用涡喷发动机以0.7马赫亚音速巡航,在距目标60公里时,第3级分离,第2台固体火箭工作,导弹以2.5马赫的速度攻击目标。该导弹可装备水面舰艇和潜艇。据报道,印度海军的10艘“基洛”级潜艇将有7艘(从S58至S64)要改装“ 阿尔法”导弹,改装工作已在俄罗斯开始。

主要技术优势

与目前绝大多数国家海军部署的高速舰对舰导弹相比,“白蛉”导弹无疑具有以下主要技术优势:①导弹高达2.5马赫的飞行速度,能大大缩短敌防御系统的反应和拦截时间,减少拦截次数;②导弹可进行超低空掠海飞行,飞行中段平飞高度20米,飞行末段降至7米,可有效降低目标舰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③采用主/被动复合雷达制导,有主动、被动两种制导方式,当主动方式受到干扰时就转换成被动方式;④导弹在攻击末段可进行多次高达10g的机动飞行,使目标难于实施有效的火力抗击;⑤导弹具有在攻击末段进行跃升机动和加速(有报道称可达到4.5马赫)的能力,能以大得多的动能(与导弹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实施攻击,加大毁伤效果。

当然,“白蛉”导弹也存在尺寸大、雷达反射面大的缺陷,这不仅会带来使用方面的诸多不便,使舰艇的装载量减少,而且比有相同速度的小型反舰导弹易遭拦截。

装备和使用

“白蛉”导弹于1980年首次部署,总共生产了约600枚。该型导弹现已装备俄海军10艘“现代”级驱逐舰和1艘“勇敢”II 级驱逐舰、22艘“塔兰图尔”III级轻型护卫舰和2艘“德加奇”级导弹快艇等。除“塔兰图尔”III级护卫舰为2座双联装外,其他舰艇均为2座四联装。“现代”级驱逐舰上的导弹发射筒与水平面形成15°夹角。

在“现代”级驱逐舰上,大约37公里雷达视距内的目标数据,通常由“音乐台”D/F-波段(1~4兆赫)雷达提供,有相当高的数据率;而对雷达视距外目标,则依靠Ka-27“克里牛B”舰载直升机的“大胖子”I/J波段雷达提供。其他舰艇则需要外部空中平台提供超雷达视距目标的有关数据。

在导弹发射之前,舰艇的导弹火控系统将目标和发射装置的坐标数据输入导弹。只要目标在导弹射程和120°发射扇面之内,就可以打开发射筒盖,助推器点火。导弹一经离开发射筒,便立即展开弹翼和尾翼,并稍微向上爬升,然后下降至20米的巡航高度,这时冲压发动机开始工作。在适当的时刻,主动雷达开机搜索目标。当搜索到预定目标时,导弹锁定目标并对其进行跟踪,而且能够根据目标采用的对抗措施而采用不同的制导方式跟踪和攻击目标。■

上一篇:俄陆军航空兵在作战中的使用 下一篇:我国实用火箭探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