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舰导弹“威力”的肥皂泡

时间:2022-05-05 06:29:04

如何击沉一艘军舰?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但在前不久“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中多国海军围攻一艘美军退役护卫舰的故事,似乎却值得人们重新思考这一问题。

在当天的演习中,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海军的联合舰队奉命击沉一艘退役的“佩里”级护卫舰“塔奇”号,为了充分检验各国的武器效能,这次实弹射击被安排得“旷日持久”:从当天上午8时开始,这艘4000吨的战舰先后遭到4枚“鱼叉”反舰导弹、1枚“幼畜”导弹、2枚“地狱火”导弹、2枚炸弹和1枚鱼雷的攻击,直到当天下午7时才被击沉。

尽管这次袭击中的几枚小导弹本就威力不大,加上靶舰上没有实战舰艇拥有的油、弹等危险品,也减小了弹药带来的附加伤害,但是靠那么多弹药击沉一艘舰艇还是让人大跌眼镜。毕竟佩里级只是美军当时建造的“低档”护航舰,如果这都没有办法迅速击沉,未来海战可能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冲撞时代到炮战时代再到航空炸弹致胜的时代,对各类舰艇的弹丸攻击几乎都是“砸”沉敌舰,因为弹药造价相对低。而导弹武器的精密、高价和数量稀少(一艘驱护舰上的反舰导弹数量,通常不会比那些驱逐舰上的鱼雷数量多),使得单发弹药的杀伤力在这个时代被空前重视起来。

事实上,反舰导弹对舰艇的杀伤力一直都没有达到“一剑封喉”的地步。

1967年,埃及反舰导弹击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从而确立了反舰导弹的地位。但只有1700吨的“埃拉特”号在战斗的白天被2枚战斗部450千克的反舰导弹命中后,直到夜间也没有沉没,在被第3发导弹命中后才寿终正寝;马岛战争中的“谢菲尔德”在被战斗部150千克的“飞鱼”导弹击中后也没有马上沉没,而是在海上坚持了6天;至于1987年的“佩里”级“斯塔克”号更是连中两发“飞鱼”还捡回一条命……这些战术导弹攻击中小型舰艇的战例证明,只要损管及时得当,反舰导弹并没有媒体宣扬的那么大的威力。

不过随着现代舰艇电子设备的增加和结构的复杂化,反舰导弹对舰艇的打击效果确实在上升。一发反舰导弹虽然不能击沉,但却能有效瘫痪现代舰艇的主要作战系统,使其失去相当甚至全部的战斗力。这在海战中虽然意义非凡,但对海战结果的比较却又是另一码事:这些舰艇只要不沉没,舰上大多数的舰员和舰艇本身就能有效组织修复,并将舰艇撤出作战海区,甚至返回港口进行修复。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虽然瘫痪舰艇十分重要,但与击沉舰艇相比,无论其军事意义还是政治意义都要差得远。

也正是如此,当代海军强国对反舰导弹的态度出现了有趣的变化。一方面,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对反舰导弹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加,除了射程100公里左右的“鱼叉”导弹外,射程更远的反舰导弹也在开发之中;另一方面,大家又都没有放弃另一个看似古老却威力更大的武器――重型反舰鱼雷。

最终将“塔奇”号送下水的是一枚MK48重型反舰鱼雷,而在二战之后,真正对水面舰艇“一击必杀”的战例,其实大多仍然是鱼雷所缔造。从1971年巴基斯坦潜艇击沉印军“库卡里”号护卫舰到1982年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鱼雷对水面舰艇的摧毁效率延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高水平。特别是重型线导反舰鱼雷这种射程数十公里又具有极高命中精度的武器的诞生,更是让鱼雷的威慑力增加不少,使其成为出手不多却十分有力的“舰船终结者”。

如何摧毁一艘战舰?这个看似简单的战争问题,在未来显然还要让各国的军事家们好好伤一阵子脑筋。

(摘自《看世界》2016年第17期)

上一篇:接近纪实的虚构 下一篇: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文科大学生创新教育路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