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住宅区邻里关系的合理规划与构建

时间:2022-05-08 02:32:30

新型城市住宅区邻里关系的合理规划与构建

本文依据邻里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住宅规划的深刻影响展开了合理规划、构建新型城市住宅区邻里关系的科学探讨,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规划策略,对改善现行住宅区邻里关系,促进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及住宅规划模式的统一建立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邻里单位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国家的建筑行业,一些建筑师将其定义为通过良好、科学的基础控制以调控住宅区域内的车辆交通来保障居民们的出行安全,并营造祥和安宁的居住环境。该理论一经提出后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并迅速发展为一门科学的住宅规划理论体系,产生了对建筑行业区域住宅规划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现代化城市建筑中住宅区域的科学规划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从理论技术的层面保证了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1.现代化城市住宅区规划中的邻里关系

1.1现代化城市居住中邻里关系的发展现状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形容邻里关系的最恰当说法,邻里关系的浓情融洽往往胜过远方亲人的问候,因此邻里关系的相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腾飞,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变更,我国传统的邻里互助关系、团结和睦的相处之道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邻里之间的距离随着楼层的日渐升高而被逐步拉大,在一个楼层里居住了三年却互相不认识、没有说过话、没有聊过天,没有深入的接触过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他们更谈不上互帮互助,相互照应,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疏远邻里关系已变得尤为普遍,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司空见惯了。据北京、上海等地的相关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2000户普通家庭之中有百分之四十的家庭主人不清楚邻居的生活情况;有百分之六十的家庭与邻居互不来往。据另外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京3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中,熟悉或知晓邻居的人数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而即使在与邻居有过交往经历的人群之中,也多数停留在点头之交的层面。由此不难看出,邻里之间的形同陌路、关系淡漠已成为现代化城市住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2邻里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引发邻里关系疏远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住宅房屋形式的变化、住房分配格局的变化、激烈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人们无暇他顾,没有过多的精力关注邻里状况、信息化社会环境下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变革,这些均进一步加剧了邻里关系的恶性循环,使亲情的淡漠、邻里的关怀成为阻碍新时期城市健康发展与住宅区合理规划进程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弄堂住宅、合厨居住、四合院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抬头不见低头见、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亲密生活方式也渐行渐远,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场所及交流机会的环境下现代城市的居民很少能拥有共同的生活话题,缺乏相互沟通及交流的机会,传统形成的互相帮助与互相关心的邻里亲情则被一座座高楼大厦所禁锢,被独门独户的独立式单元居住方式所淹没,因此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会疏远。另外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性与自由选择性的日益凸显,商品房自由居住与选择性则给现代居住人口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这种居住的自由性、交流的闭塞性、人们价值取向的偏差、对他人的不信任、对私生活的保护意识,人情的淡薄、生活观念、方式的差异性均会进一步阻碍邻里关系的健康发展,形成目前城市住宅中邻里关系的畸形发展现状。

2.强化住宅区规划,努力构建新型城市住宅区邻里关系

2.1突破组团规模、注重邻里空间的合理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房地产行业的创新发展,各类住宅小区的管理规划模式也实现了推陈

出新的创新变革。例如引入行业内具有专业管理技术与经验的物业公司进行科学先进的住宅区规划与管理,从而切实降低了住宅区组团规模的限制发展作用。一些高档品质的住宅小区,在设计规划实践进程中,大胆的突破组团规模住宅的束缚,而将构建合理的邻里空间作为首要任务,这样便可使建筑的布局更合理、绿地的配置更完善、更自由,并能充分依据现有的居住用地条件,设计出富于变化、特色鲜明的实用性住宅区规划布局,进一步使居民们在公共的活动空间中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情趣浓厚的空间规划中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2.2规划构建集多重服务功能于一身的集约式住宅区

随着物质文化需求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功能服务要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复杂,而现代化城市的日益更新、土地资源的日渐紧张又使人们对住宅区域的功能体现、居住质量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因此一种集居住、娱乐、公共服务、交通、市政设施于一身的集约式住宅区规划模式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日渐兴起。该类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在有限的建筑室内空间中令业主及居民实现一站式的购物需求、娱乐文化消遣、保健医疗、开展丰富的商务活动与开放式的健身运动等丰富活动。在这一集约模式的规划之下住宅区域不仅承担着为人们的居住服务职能,更上升到社会服务的层面,承担着一种密集性布置、综合化服务、立体式交通组织、自动化智能管理的综合服务效能,不仅节约了城市建设中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为住户们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使之住宅区结构发生了合理的变更,并为邻里关系的科学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集约式管理的住宅小区好似一个小型社会,邻里居民则成为该社会中的一员,在共同和谐的相处与努力之下,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完善公共活动场所、利用互联网技术强化邻里沟通及交往

住宅区内居住的人群来自不同的行业、拥有不同的奋斗目标,对待生活的态度与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获取不同背景下居民对住宅区规划的认同,我们应广泛为其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共同交流的活动场所,从而使他们在共同的参与中达成目标一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认可并获取满足感与幸福感。例如我们应依据住宅区域空间条件构建相适应的室内娱乐场所、体育馆、妇幼活动中心、中老年会所以及中心广场、住宅区绿化长廊、庭院、公园、篮球场等敞开式空间,同时在这些空间中配备必要的体育锻炼器材,规范车流通行路线,创设地下通行无车服务方式,为住宅区营造良好的空气环境,杜绝大量尾气排放的污染,同时切实保护居民们的人身安全。总之在居民们共同认可的安全服务下为他们最大限度的营造广泛沟通及交流的空间,促进新型邻里关系的完善构建。另外基于信息化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创新变革特点,我们应将高科技的互联网络交流优势进一步扩大,为活跃邻里沟通方式在住宅区内建立社区网站、qq群,将拥有共同爱好的邻里编制在一个组别之中,使他们通过网络空间的自由共享交流,加深彼此的了解,同时在共同爱好的支配之下组织各型聚会、社区比赛、郊外旅游、体育竞技等丰富的社区活动,强化邻里关系的友善沟通、共享认同,并以社区为家,用强烈的归属感使网络成为邻里之间的新型沟通桥梁,使邻里关系变得更富有真情实感。

3.结语

总而言之,邻里关系的好坏对住宅区规划建设的是否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强化宏观建设,注重细微发展,将住宅区规划看做是对一个小型社会的改善与创新,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才能最终使健康、亲切的邻里关系成为社区构建的基础,成为城市住宅永恒先进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王景和. 强化质量管控防止锅炉“四管”爆破[J]. 电力技术,2009(9).

[2] 佟鹏. 锅炉“四管”泄漏参数比较分析[J]. 锅炉技术,2009(2).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浙江东阳322100)

上一篇:浅谈建筑节能 下一篇:室内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组成与敷设技术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