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5-07 09:48:12

【前言】当前农村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犯罪主体低文化。从统计的数据分析看出,在近三年的农民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70%;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农民犯罪总人数40%;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10%;文盲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20%。 (四)犯罪程度暴力化。近几年,以暴...

当前农村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犯罪也呈增长趋势。我国是一个有9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80%,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犯罪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治理农村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因此,农村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犯罪的特点,寻求治理对策,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犯罪特点

概括起来,当前我国农村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多样化。近年来,我县检察院统计的农民犯罪共涉及罪名多达20多种,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抢夺、盗窃、放火、投毒、诈骗、盗伐林木、持有假币、猥亵儿童、引诱容留介绍、敲诈勒索、妨害公务、故意毁坏财物、拐卖妇女儿童、窝藏、销售赃物、破坏电力设备等,尤其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犯罪最为突出。从统计的数据看,盗窃仍然是主要的犯罪形式和手段,约占刑事案件总数的50%以上,作案目标主要是畜禽、农用物资、水电设施等,进城入室偷盗财物及盗窃摩托车交通工具也比较普遍。除了大肆盗窃以外,抢劫占案件总数的18%,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占案件总数的24%。

(二)犯罪主体低龄化。受农村青少年学生流失,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基层组织疏于管理,农村青年劳力大量过剩,不良文化大量涌进农村等因素影响,犯罪主体低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涉世未深,所以他一旦犯罪,几乎很少考虑后果,所犯罪行一般都很严重。从统计的数据看,农民犯罪中16岁至18岁的占了26%。

(三)犯罪主体低文化。从统计的数据分析看出,在近三年的农民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70%;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农民犯罪总人数40%;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10%;文盲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20%。

(四)犯罪程度暴力化。近几年,以暴力犯罪形式出现的农民犯罪日益增多,他们在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时,往往是持刀弄棒,或打伤、或杀死人,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五)季节性犯罪明显。在农村犯罪中,季节与犯罪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不仅整体犯罪现象中随季节而变化,而且犯罪类型也随之变化。一般而言,夏季是案件的高发期,、抢劫等案件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而盗窃、破坏电力设备等犯罪则集中在冬季。其中弱智女是容易受侵犯的对象,中老年人则是犯罪的主要群体,主要原因有夏季穿着暴露,处于农闲时期,农村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等。

二、农村犯罪增多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精神文明滞后。一个时期以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农村,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未得到加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对外开放,资产阶段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严重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而农村地区基础文化教育落后,中小学失学率高,致使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人认识社会、辩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离校后回农村,农村基层教育工作又衔接不上,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没前途,致富无门路,父母无靠头,生活无信心,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极大,感到极度空虚。这时,一些腐朽、落后、愚昧、丑恶的东西影响他们,极易促成他们自暴自弃,酗酒、滋事或殴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此外,伴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日益渴望着丰富多采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原有的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其需要,结果造成农民精神生活的“饥饿”。而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不健康的书刊充斥农村市场,消极的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开始在农村市场传播,这对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免疫力、辨别力较差的农民起到了引诱、刺激、教唆的作用。

2、基层组织工作不力。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悬殊以及强烈的城乡差别的刺激,使农民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尤其是分散的生产方式给农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带来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导致农村的社会管理任务加重。而农村的基层组织又特别软弱、涣散,在精神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少之又少。

3、打击不力,防控犯罪的机制不健全。尽管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和刑侦大队的驻镇(乡),相应加强了治安防范力度,但农村派出所一般管辖范围较广,大多数派出所、刑侦分队警力很少,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治安管理、查处和其他任务,管理防范工作更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村派出所装备落后,办案经费紧张,民警只能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以弥补警力不足,客观上造成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不能有效地震慑犯罪。农村治保调解组织不健全,治调干部的活动经费、福利待遇得不到解决,大都处于名存实亡状态,不能有效地起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预防调解纠纷的作用。

(二)个体原因

1、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的心理状态、价值和消费观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土地、物质、金钱的占有欲望增强。这使他们在以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进取与保守并存并呈现以后者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矛盾中,承受着极大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促成个别农民为满足不良的需要而酗酒、殴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扭曲的竞争心理。随着农村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陡然在农民面前呈现出一个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他们发现,在他们简陋、贫瘠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世界。同时,农村由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协调,尤其是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利益阶层出现,地区之间、个人之间贫富差距拉大,这使他们突然意识到,人活着不仅仅要填饱肚子,而且要过得更好。然而,农民自身的素质使其在竞争中无法顺利地致富,这又极易使一些人产生不正当竞争和“拜金主义”心理。一些农民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惜采用非法手段来稳固自己的势力和攫取财物。还有一些农民采取走“捷径”的方法来获取钱财。

3、贫富不均,心理失衡。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另一些地区、另一部分人则易心理失衡,外界犯罪诱因的存在,无疑助长了他们的贪婪欲望、投机和冒险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的恶性膨胀,必然导致各类犯罪。犯罪成为一些人致富的法宝,能偷则偷,能抢则抢。

4、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集体意识的淡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广大农民开阔了眼界,而且也冲击了旧式封闭的思想和传统的生活观念,个人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发生了变化,广大农民自我意识增强了。但是,随着农民自的扩大,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控制却大为弱化。再加上一些地区基层组织不健全,控制薄弱,起不到调解纠纷、缓和矛盾、控制重点人口的作用,从而导致农民对基层的村级政权向心力减弱,集体意识淡化。

5、法制观念淡薄。许多农民受教育层次低,文化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不守法,胆敢以身试法。另外许多农民不善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遇到问题时采取过激的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农民犯罪的防控对策

(一)切实抓好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农村治安现状和历史的实践证明,基层政权组织健全,有坚强的战斗力,并在农村发挥核心和领导作用,群众才能真正发挥和组织起来,维护农村治安的各项措施才能落实,农村治安形势就好,就会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二)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村。首先,对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开展法律宣传,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处理问题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守法致富,使他们安居乐业,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以促进农村的长治久安。其次,要依法治村。要建立完善村民会议制度,民主公开制度,修改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委员会建设成广大农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

(三)加大打击力度。充分发挥严打攻势,采取集中打击与专项打击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民常见的多发性犯罪予以坚决打击,通过严惩农民犯罪,震慑其他犯罪分子,达到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作用。

(作者通讯地址:沈丘县人民检察院,河南 周口 466300)

上一篇:论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程序的法律监督 下一篇:诱惑侦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