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07 02:58:43

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对近两年来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现状研究、策略研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的趋势,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及行为水平,为具体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意识;行为;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20329

作者简介:熊美(1989—),女,湖南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柯水发(1977—),男,福建安溪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林地产权与林农行为方面的研究。中图分类号:TN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3203

1引言

“低碳”话题是伴随着环境问题产生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其低碳意识及行为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深远。低碳相关概念最早于1992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现,但是国内对于大学生低碳方面的关注和研究最早始于2009年,发表在《环境教育》第12期上一篇名为《高校青年共行动 争做校园低碳达人》的文章第一次涉及了高校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及行动[1]。

可以说是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使“低碳”一词席卷全国[2],从2009~2010年掀起了一股低碳热潮,两年间对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内关于大学生低碳以及行为的相关研究基本分为: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方向中理念思辨较多。采用定量方法的实证研究注重实际调查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现状,并对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等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而定性方法的理论思辨主要侧重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相关性因素和相关方向探讨:公民意识、低碳人生观、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低碳教育、低碳经济等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关系的思辨性探讨。

2相关概念界定

2.1大学生低碳意识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其核心部分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在政府文件上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3]。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4]。低碳生活,就是尽量减少生活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要刻意节俭,放弃一些生活享受,只要从生活的点滴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5]。

哲学上的意识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

低碳意识指的是应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学习生活中自觉去履行环保公民的责任义务。确定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确保自己为低碳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6]。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将大学生低碳意思界定为: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价值观,确定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自觉履行环保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做到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2.2大学生低碳行为

“行为与方式的改变始于意识和观念的改变”[6]。同时,“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7]。对于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表现的一切言行,统称为行为;狭义上说,行为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人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行为的基本单元是言行动作,所有行为都是由一连串言行动作所组成的[8]。

大学生行为学的定义可以界定为研究大学生行为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及对大学生行为活动进行预测、调节、控制的科学。大学生行为可以概括为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和工作中所表现的一切言行[9]。

因此,我们将大学生低碳行为界定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相关的低碳意识与理念。

3大学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实证行研究并不多,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将获得数据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天津商业大学的马晓婉对天津市一所本科全日制学校发放300份问卷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环保观念,对于“低碳”的认识和对于提倡低碳生活的看法、建议、措施等。利用SPSS15.0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对于“低碳”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性别差异,而与地区和学历的相关性较小,女生对“低碳”的理解比男生更深。在低碳生活行为方面:如等公交车、自带环保购物袋(男女比例:23.4%和9.4%)、宿舍节约用电等女生都要好于男生。学生认为开设低碳生活课程是培养低碳意识及行为的重要途径:6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低碳生活课程,17.7%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12.9%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同时,学生觉得低碳生活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66.1%认为有必要,27.3%的人认为没必要,6.6%说不清楚想法[10]。另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董青老师在该校随机发放200份问卷对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进行了调研。主要调查学生对低碳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和自身正常生活的影响的看法、对低碳经济宣传的看法、对企业实行低碳经济的看法及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情况[11]。结果表明:大学生有一定的低碳经济意识,对低碳表示支持,但是对低碳本质的理解有待提高,低碳行动有待加强。

由此可看出大学生低碳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基本分析出了大学生对于低碳的了解、关注和实行程度;探索出了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理论研究

4.1关于树立低碳意识的理论研究

陈志福认为低碳人生观对于低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出低碳人生观就是把人类的低碳实践和低碳目标贯穿于人们的人生态度、目标、奋斗方向的过程,使低碳成为人们的一种态度和活动方式。大学生低碳人生观教育应倡导低碳学习方式、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及低碳思维方式[12]。单芳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和民族国家发展的高度论证:应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从而推动低碳意识传播;低碳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体现,公民特别是大学生有责任树立低碳意识,践行低碳意识,和宣传低碳意识,让每个人都争做低碳的宣传者、实践者[13]。韩志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构建》一文中分别阐述了大学生科学生活方式、大学生文明生活方式的内涵,以及大学生与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应从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强化低碳意识的观点[14]。韩春认为低碳消费观是低碳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理性分析发现校园中存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消费倾向,树立低碳意识应注重加强大学生新型节约观、绿色消费观、发展消费观和法制消费观等健康消费观的建设[15]。

4.2关于加强低碳行为的理论研究

4.2.1理论倡导活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刮起了一股“低碳”风。各高校也开始了低碳行动。当年12月2日安徽淮北供电公司组织青年志愿者到淮北师范大学开展“节约低碳进校园”活动,倡导节约、低碳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16]。12月5日,全国16个城市百余所高校的十余万大学生共同开展了一周的低碳行动,在校园里节水节电,共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t,用实际行动声援即将拉开帷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17]。活动中对日常的低碳行为进行了倡导。12月21日,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之际,北林大校团委邀请著名气候变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为该校学生作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专题报告。在“绿色讲堂”上北林大学生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携手未来,低碳生活”的倡议,倡议广大青少年,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开展实践[18]。

4.2.2理论探索研究

对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低碳行动,除了以上的理论倡导方式之外,还有学者就具体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探索。余敏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大学生应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践行者和先锋,发挥榜样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大的人群,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蒋勇和徐士斌等在《通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打造低碳深圳》一文中指在大型活动中利用大学生主体宣传低碳行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世界大运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是一个不错的低碳行动体现,让18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低碳生活行为的义务宣传者[19]。像这样大型的活动并不是高频率的有,所以大部分的观点是: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应该积极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从点滴做起[20]。

5提高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策略性研究

根据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的主要观点是大学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辐射地,因而低碳校园的建设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方面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围绕构建低碳校园从而更好的进行大学生低碳方面的教育,部分学者做了策略性研究。邱艳君、张晓鸿等认为:低碳校园建设的重点在于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硬件包括水电建筑、学校建筑等;软件主要涉及学校相关部门、后勤服务中心、个人和学生组织。并针对软件建设方面提出了“奔驰模型”:有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安排、后勤服务中心提供需求供应支持、个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学生组织发表观点引导校园低碳舆论。软件方面还有李相然、王宪杰等提出了:低碳教育、低碳研究、低碳实践三位一体的低碳校园构建设想。开展校园低碳软环境建设方面还有麻东锋等从教师、学生、法规、制度方面的探讨:调整课程设置,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学生积极组织参与校园低碳活动;实施低碳管理,构建低碳教育环境;贯彻低碳法规。硬件方面,主要是对于校园低碳建筑的研究。杨潇慧指出建筑节能属于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现象,包括“知”和“行”两方面。低碳建筑能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大学生低碳节能水平呈现的“知”强“行”弱的不对称问题。范永娟认为低碳校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校园低碳建筑的实施和建设,是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从直观感受上进行教育。综合以上观点就是低碳校园的建设的研究关注软硬件建设两方,涉及学生、教师、政府等主体;而低碳校园建设的研究是作为培育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策略性探讨。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6评价与建议

6.1研究的深度

有关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研究大都从理论上论证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且主要注重的是提高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外部因素(低碳校园构建、低碳教育、低碳法规)的研究。而直接针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调查研究的很少。这样就只是从宏观层面宣讲低碳理念,对于实际探索出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更有效的指导大学生低碳建设没有很实质性的作用。同时,这是一个新兴的热点话题,该方面的研究起步也较晚,基本上是始于2009年,后期的研究趋势应该是更多的关注大学生本身,进行更深入的实证性调查研究,把握问题的本质,同时增强说服力。

6.2研究的广度

现有的研究,从数量上来讲,该方面的研究成果性文章很少,笔者认为这跟课题是一个新兴话题有关,公众关注较晚有关。从内容上来讲:一是系统性不强,研究更多的侧重相关外部性因素,针对构建低碳校园建设的理论较多;而针对大学生低碳问题本身的直接研究很少,没有形成关于大学生低碳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二是涉及面窄,现有的实证性研究代表性的就两个,一个是董青老师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做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意识状况调研》,另一个是马晓婉在天津一所高校做的调查。他们虽然都直接针对大学生低碳意识及行为本身做了调查研究,但是都只涉及一个学校,样本的代表性不够。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扩大调查的地域范围和内容上的调查角度,并进行跟踪性调查,使得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上一篇:智能温室大棚建设方案探讨 下一篇:基于价值工程的全寿命周期低碳公路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