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时间:2022-05-07 12:16:06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家加快,中国在国际贸等领域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然而然,作为中国特色之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的人们。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英语教学也看作是一项产业的话,那么今天在这个产业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新的元素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因为与时俱进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合理吸收并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必将带动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China is pla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s well as other aspect. Without any doub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regarded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is influencing the whole world. If we consider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as an industry, we think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comb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English teaching, as things should develop as time goes by. And if we absorb and take advan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will make English teaching move forward.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nglish teaching Application

前 言

文化与语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的学习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将就如何才能正确地将传统文化应用到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宣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天、地、人相对话的历时性记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有形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并在国际事务、因特网、文件处理软件、英语教学产业等领域占绝对优势。全世界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使用者有三亿五千万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并经常使用的人也约有三亿五千万人,把英语作为外语且能流利使用的人约有一亿人。英语在世界上七十多个国家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这些国家总人口达十四亿。

从文化和语言以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跨文化交际与教学的平台和桥梁。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修养和水平。所以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笔丰厚的教育资源,不论是从教育思想、学科知识,还是从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乃至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多方面的影响了中国青少年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模式。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五年以来,笔者认为主要得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的传统意识,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仁和忠”影响了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仁与忠”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礼则是通过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来体现。“仁与忠”这种人际关系的原则,正是由于受到这种文化积淀的影响。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很多人不愿意进行集体讨论,不愿意动嘴去说,不愿意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个人的优越性,结果是小组活动开展不起来,体现不出小组活动的价值与个人参与的价值,影响了学生的积极。

2、由于受到传统的文化因素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中的心理障碍之一就是怕出错,怕丢面子。而这种面子文化导致的恶果是,学生越怕出错,实践的机会就越少,而实践的机会越少,其交际的能力就越差。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描述自己的情况时,采用肯定的表达方式比欧洲人和美国人要少得多。在中国人眼中,这是一种谦虚与寻求平衡的表现。但是在美国人与欧洲人眼里则要把自己的所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然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英语教学中也必定有其可以加以利用的部分,如何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运用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呢?

事实上,中学英语教学以及人教版英语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为空白,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来改变现状呢?

首先,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本着教学之中宣传中国文化,坚持文化的民族特性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文化输入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变旧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一起超越过去的自我。在指导开展小组活动的方法上,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目的,从设计小组活动的方法到分组,从汇总到测试评分标准都要走出传统问题的负面影响的影子;要鼓励学生在组内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甚至反驳;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来帮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等等。

2.调整学习方式,创造文化输出机会

以前我们的英语教学中通常喜欢强化西方文化,比如西方历史,地理,礼仪等等,往往会忽略我们自己民族文化中美好的东西。以艺术方面为例,如果我们的课堂中提到莎士比亚或者歌德,那么同一时期在中国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人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了,相信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查资料等方式比较这些作家,比较他们的国家或者当时的局势,一方面学生一定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莎士比亚和歌德这两位作家,另一方面,对于明朝的作家,西游记这样的作品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语文,特别是国学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华的历史是丰富的,祖宗传下来的文学财富是仅有的。文学家给我们的启发,我们要仔细的领会。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用一个了解的心受国学,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我们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将我们的个人修养提升。

再次,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内在修养的提高。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能够充分地反映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应该从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话能够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处于一种高涨的状态,便于发挥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积极的多种促进作用:如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活跃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些促进作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2.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

“思源于疑”。教师要从启发性原则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于无颖处生疑,引发积极的思考,以求自悟、自得。

3.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学生积极的思维,独特的发现往往孕育着创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具备的教学素养。

最后,新课改的契机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带来了良好的平台,教材中很多材料的选择都考虑到这一点。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精心备课,大胆设计,不仅仅成为一名出色的英语老师,同时也要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中国的强盛焕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传统文化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我们期待看到中式心灵和英式思维的结晶,更期待用语言的独特魅力积极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陈燕文.论在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2]朱依萍.论英语交际教学法应用中的缺失[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雷买利.论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的地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4]侯晓玉.大学英语教学的汉语追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5]王文伟.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30).

[6]谢丽萍.中国传统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学报,2008(9).

[7]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8.

[8]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9]Samovar, L. A & Poter, R.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4th edition, Wadsworth, Inc. 1984.

上一篇:学术方法研究之李欧梵《上海摩登》 下一篇: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分层互助教学模式的实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