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

时间:2022-05-07 01:48:45

基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

[摘 要] 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能力成为当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作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而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应与时俱进,担当起培养青少年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重任。文章阐释了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基本含义,描述了数字社会对培养青少年数字化生存能力的诉求,并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存在着滞后于数字社会发展的现状;在原有信息素养这一核心目标的基础上,从数字化生存特征的理解、数字化生存技能的提升、数字化生存规范的遵守、数字化生存健康、数字公民意识的形成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丽霞 (1965—),女,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引 言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浸入”,当今社会结构已经演变成现实社会与数字社会并存的形式,社会主体的生存表现为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并存的状态,数字化生存能力随之成为当代人必备的一种全新的生存能力。

作为数字世界“土著居民”的青少年,他们是使用数字技术最广泛和受数字技术影响最深的族群,其数字化生存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涉到数字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生态秩序。培养他们在数字社会中生存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数字社会中生存,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而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目标应与时俱进,以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为线索,实现目标体系的扩展与位移,从而为迎接数字社会的挑战、培养年轻一代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搭建桥梁。

一、数字化生存能力释义

“数字化生存”这一术语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教授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而广为传播和使用。目前,对“数字化生存”有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1)数字化生存(Digital Life)是一种活动方式,是指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所从事的生产、生活、学习、交流和社会事务等各种活动的总称;(2)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的、以数字形式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属于哲学层面的范畴;(3)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环境,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人类生存的另一种空间。要想自如地适应这种生存方式与存在状态,需要相应的生存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和社会事务等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基础上提出的数字社会中人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社会的来临,人们应用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限于传播和获取信息,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满足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已经不能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生存能力即成为人们的必备能力,它是个体实现数字化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充分享受数字化世界的精彩、避免数字化生存的负面影响、摆脱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并创新数字世界的必备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重构的必要性

(一)数字时代对培养青少年数字化生存能力的诉求

数字化生存不是简单地模拟或者复制现实社会的生存方式,而是以一种数字化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对现实生存的重新塑造,所展示的是一种与现实社会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新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数字化以它的快捷性、多维性、创造性、去中心化等特征给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主体性、创造性带来很大的裨益;另一方面,其扩张性与支配性特点又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不仅带来了发展健康人格和社会信用等方面的挑战,“数字依赖”、“网络成瘾”等还可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可预知的“人为风险”,诸如消极娱乐、自由泛滥、技术偏执、认知错位以及道德失范等。

由此,我们不得不产生忧虑,处在身心有待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可以在教师、家长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疯狂”地获取各种信息,“为所欲为”地构建不同的身份角色,“游荡”于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地购买想要的物品,建立与任何人都能实现交互的关系。这种环境下他们能够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精彩,但同时,不良信息会污染他们的视听,不良思想会侵蚀他们的心灵,物质的欲望会弱化他们的理智,网络成瘾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少人干预的环境会造成责任感的缺失。这些现象一旦泛滥,必将对个人与他人造成伤害,影响虚拟社会乃至现实社会的秩序。诸多调查研究告诫人们,近年网络犯罪已居青少年犯罪的首位。这些问题已向教育敲响了警钟,向教育提出了诉求,即要培养青少年能够充分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便利与精彩,同时更能够迎接数字社会的挑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控力、辨别力,形成数字化生存能力,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这些诉求是对作为应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热切呼唤,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我国中小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变得刻不容缓。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呼唤

从教育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起,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近13年的发展历程;自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至今也近十年,其中对课程目标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此期间,除了信息技术自身有很大发展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要求更为迫切。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呢?

在研究与实践中,人们趋于一致地将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并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诚然,信息素养对每个公民的确很重要,它所强调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交流等的知识与能力是每个公民所应必备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信息素养目标所强调的是对信息的获取与简单应用,在制定纲要时是比较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的。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到来,尽管在对信息素养的界定及实践中也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生活的目标内容,但是有关生存能力方面的目标涉及得不多,也不够明确。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信息的消费者,缺乏对主动参与信息的创造、自愿参与运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有关数字公民意识、数字文明礼仪、数字化学习与商贸等能力方面的主动培养,这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养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有的信息素养目标的内涵已经滞后于数字社会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是在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数字化生存对公民提出的要求,将数字化生存能力纳入到课程目标体系之中,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予以扩充、位移。

美国学者(Mike Ribble)在《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公民的九项基本要求(能力结构):(1)具备数字参与意识与能力(Digital Access);(2)具备数字商贸能力(Digital Commerce);(3)具备数字交流能力(Digital Communication);(4)具备数字文化(Digital Literacy);(5)具备数字礼仪(Digital Etiquette);(6)遵守数字化法律(Digital Law);(7)承担数字权利和责任(Digital Rights& Responsibilities);(8)具有数字健康意识(Digital Health and Wellness);(9)保障数字安全(Digital Security)。[1]国际教育技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在其公布的《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7年)中,从技术的合理应用角度提出了对数字公民的基本要求: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类、文化、社会问题,并且能够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这些要求为我们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照这些研究成果,依据数字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建设中,需要在原有信息素养核心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应用行为能力方面的目标,增加对数字社会的认识、数字公民意识、数字化生存常识等方面的目标,这是对信息素养这一核心目标中注入新的理念与内容的过程,是对原有课程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一)“数字社会认知”目标

数字社会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更多的是对它的延伸、扩展与重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相对于现实生存具有更开放、更自由、更个性、更多元等特点,然而,这些特点往往与秩序缺失、道德沦丧、人性失落、人格扭曲等问题相伴随。应对数字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数字社会的公民只有认识、理解并正确面对数字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才能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趋利避害,才能去适应它、利用它、改造它,进而形成与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然而,在《纲要》和《课标》中尽管有一些诸如“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的目标,但是应对数字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目标显现出了它的空泛性与滞后性的缺陷。因此,在重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应该增加对数字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认知与理解方面的培养目标。

1. 能够理解数字社会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与精彩

设置这类目标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认识到,数字技术已经走进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能够在数字社会中应用数字技术从事类似于现实世界又超越现实世界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学习、交往等活动,[2]比如,认识到我们可以靠敲打键盘而坐拥书城,尽享知识共享、开阔视野的乐趣;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种族、地位、等级的限制,心理能够得到充分的宣泄;[3] 通过电子购物,获得所需物品;能够通过各种交互平台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评议、谏言献策;合理适度的网络游戏能够开发智力等。

青少年只有充分认识数字技术的便利与精彩,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身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地参与数字化生存、享受数字化生存。

2. 能够认识数字社会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困惑及危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对数字社会带来的挑战与困惑的认识方面的目标,使青少年对数字社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以便敲响警钟,并自觉发展应对挑战与危机的能力。

比如,知道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容易产生信息超载、迷航;知道如果搜索代替了记忆,内储知识将会减少,造成知识的匮乏;明白集字符、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于一身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迎合了人们形象化思维需求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人逐步成为只“看图”不“识字”的人,[4]形象思维的认知模式会逐渐排挤抽象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将被弱化; [5]知道如果每天淹没在数码的海洋中,身体将变得越来越虚弱;[6]认识到数字技术使得那些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的人,跟自然、现实社会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减少,逐渐背离现实社会,产生逃避现实的消极心态,引发心理和情绪的障碍;认识到由于道德环境的“非熟人社会”和道德监督机制的“少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特点,将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提供土壤。[7]

青少年只有认识到数字生存的挑战与危机,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数字化生存,避免数字化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

3. 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的技术依赖特征

要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是一种技术依赖的生存方式,是应用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从事工作、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活动的存在方式。比如,人们借助于数字技术创造的各种工具与载体,迅捷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平等互助的方式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在线交往;通过键盘的敲击享受网购的便利、享受“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工作乐趣,等等。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生存是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始终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存在,数字化生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四肢和大脑,扩大了人的交往范围,延伸了人的本质力量,但其归根结底只是人基于技术的一种生存状态”。[8]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离开了技术无所谓数字化生存,其中的主体如果缺乏应用技术的能力,数字化生存也将无法实现。

理解了数字化生存的技术依赖特征,将促使青少年自主地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技能与技巧,同时,也促使他们随时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应用情况,从而培养其对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态度。

4. 能够理解数字化生存的文化本质性特征

数字化生存具有文化本质性特征,[9]体现在“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等方面,在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数字化生存的“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的特征中,[10]同样也蕴含着文化特征本质的内涵。这些特征首先决定了数字化生存是一种权力分散、去中心化的生存,此社会是一个少人干预的、匿名的、去身份的、非熟人的社会。在这里人们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而存在,“数字(数据)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中每一个现代人生存的符号”,[11]没有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利、地位、身份的约束,人们被赋予了充分享受自由的权力。其次,这种生存方式是能够充分展示个性的生存方式。数字社会为每个公民提供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每台计算机终端都可以是个性展示的舞台。

青少年对数字化生存的文化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够充分利用其自由、自主、开放等的优势,充分张扬个性,为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数字世界的精彩提供保障。

(二)“数字化生存技能”目标

创造性地应用数字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问题的能力是数字公民必备的能力。在《纲要》和《课标》中,尽管已经涵盖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各个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也渗透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比如,小学阶段目标的第4项为“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设备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初中阶段目标中的第3项为“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高中阶段目标中的第3、4、5、6项为“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些表述均为有关信息技能方面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多涉及简单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在与生活、学习等数字化生存技能的目标描述上显得过于空泛。鉴于此,对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有关信息技能目标进行扩展,从信息的获取、简单加工与应用,位移到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目标方面。

1. 能够自如地进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基于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学习,[12]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比如,能够自如地、高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工具获取信息、表达与应用信息;能够高效地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能够运用各种交互平台实现与教师、学习伙伴的交互;能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知识、技能,运用各种数字娱乐的优势功能促进自身发展等。

2. 能够健康地进行数字化娱乐

青少年对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的使用,其中的娱乐项目可谓琳琅满目,网络游戏、聊天、电影电视、音乐欣赏等。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真正知道哪些娱乐活动适合他们参与,应该如何参与,而且往往缺乏自控力,容易形成消极娱乐的现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应增强有关健康娱乐活动的目标。比如,能够自我控制游戏娱乐时间、明确交友的基本原则、知道不登录、不玩暴力游戏,等等。

3. 能够智慧地从事数字商贸活动

数字商贸活动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要理解这个活动与活动过程,形成数字化商贸能力。比如,知道如何鉴别商家的诚信度,知道敏感信息(如信用卡号、密码)提供给不安全网站的危险性,知道如何与商家沟通协商,知道如何快捷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能从讲信誉的商家买到商品,同时能够避免网购成瘾的发生,等等。

(三)“数字化生存规范”目标

尽管在数字世界中没有了国家、种族的界限,个体在虚拟社会中更自由、更个性,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同样需要其公民具有法制理念,能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具备良好的数字文明礼仪。在《纲要》中规定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小学阶段目标中第5项为“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初中阶段目标中第5项为“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高中阶段目标中第8项为“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可见,当时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考虑到了信息文化、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在应对当今数字社会的发展中,已经显得笼统不够具体并且滞后。因此,在原有的相关目标基础上,需要增加遵守数字社会法律法规的目标、文明数字化行为活动方面的目标。

1. 能够自觉遵守数字社会的法律法规

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广泛性、自主性、平等性、间接性与匿名性等特征。在这个自由至上的王国里,唯有正确认识数字社会的法律法规,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顺利生存其中。诸如,不窃取他人信息,不做黑客,不制造不释放病毒,不参与网络欺凌、诈骗,不用煽动性的语言,等等。

2. 能够进行文明的数字化交流活动

交流与沟通能力是个体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是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数字技术为人们的沟通提供了空前的即时通道,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交互框架,它与现实社会中依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建立起来的封闭半封闭的群体不同,所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群体,在这里人们的交往空间更为广阔、平等、自如,交流的内容更为广泛。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人格异化和人的主体性缺失问题。[13]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计中,要关注数字化沟通交流能力目标。比如,能够在虚拟情境中了解并调节自身的情绪,理解并积极应对他人的情绪;能够有建设性地影响别人的言行,有效地解决冲突;[14]尊重、理解他人,不肆意打扰他人;用语要文明礼貌,不讲粗话、荤话;知道要在恰当的场合应用数字技术,如不在课堂上、会场上用手提电脑和手机播放与课堂无关的信息,用手提电话时不要影响他人;未经同意不把他人的名字、信息到网上;论坛中发言时要经过思考,不要随意灌贴,以免浪费空间和时间;发邮件时知道填写主题和姓名,收邮件要及时并且及时回复,等等。

(四)“数字化生存健康与安全常识”目标

数字化生存是一种应用技术的生存状态,数字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困扰,但这并不可怕,增强青少年的控制力、抵抗力是关键。《纲要》中初中阶段目标的第4项为“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高中阶段目标的第7项为“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这些目标已经初步体现了对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关照,但是,缺乏健康意识、主动关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

1. 知道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对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多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由于不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坐姿,造成视力的下降、腰椎变形、鼠标手等身体状况,还可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胃肠神经官能病、心血管疾病等。由于过度参与网络游戏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产生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疾病。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要促使青少年认识到数字技术的负面影响,增加有关健康意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2. 能够主动关注技术安全与自身安全

增加这类目标,目的是使青少年知道不经过病毒防护的电脑是很脆弱的,不经过保护处理的电子化数据是很容易丢失或被窥伺甚至被偷窃的,能够应用虚拟防护软件、电子防火墙等对自己的文件“装门上锁”;明确不随便在网上泄露家庭、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方式等;牢记不登录黄色网站,不随意见网友,对陌生的电话、短信、邮件要提高警惕。对这些有了充分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快乐地生存于数字社会。

(五)“数字公民意识与责任”目标

数字公民是指应用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活动的人,[15]数字公民意识是在心理层面上对数字社会中自己身份的自觉认同,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对与数字社会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对数字社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16]数字公民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是形成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先导。在《纲要》和《课标》中均缺乏数字公民意识方面的培养目标,这与数字社会的需求产生了脱节。因而,在课程目标重构中应增加有关数字公民意识、数字公民责任方面的内容。

1. 能够明确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的地位

青少年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数字社会的一分子,是数字世界的主人,既是数字环境的消费者也是建设者。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积极参与到数字社会的活动中来,获得需求上的满足与能力的发展。

2. 能够意识到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与责任

数字公民应该具有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与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具有独立自主地参与数字社会活动的权利,诸如学习、工作、购物、交流等活动的自由;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件的评判、反思和争论的权利。更要意识到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数字公民责任与义务,要明确并践行作为数字社会的主要践行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比如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等责任意识,知识共享的责任,遵守虚拟社会的规则、维护数字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参与数字社会的建设等责任意识与践行能力。

总 结

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青少年是数字化生存的主要实践者,是未来数字世界的缔造者,他们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社会以及现实社会的发展。通过以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扩展与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课程的发展确立方向,为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实施提供依据。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提升数字化生存的技能,遵守数字化生存的规范,形成数字公民意识,践行数字公民责任,健康快乐地游走于数字世界,最终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 Mike Ribble. Gerald Bailey.Digital Citizenship in Schools [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7:10.

[2] [13] 何保健.数字化生存与生存的数字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0):5~8.

[3] 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J].南开学报,2002,(4):88~94.

[4] 贾英健. 论虚拟生存[J].哲学动态 2006,(7):24~29.

[5] 董宏建.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8,(7):49~51.

[6] 王荣江.“数字化生存”提出的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0,(4):53~54.

[7] 徐洁.关于赛博文化挑战教育的几点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1,(6):9~11.

[8] 倪志娟.人文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4):43~46.

[9]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10] Digital Citizen[EB/OL].Available:http:///wiki/Digital_citizen.

[11] 王雅林,黄萤.“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63~67.

[12] 林亮亮,滕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7):184~186.

[14] 盛群力,褚献华.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编译[J].开放教育研究,2004,(5):7~10.

[15] A Digital Citizen Commonly Refer to a Person that Participates in Society Using a Certain Amou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http:///wiki/Digital_citizen.

[16] 李芳.论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4.

上一篇: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 下一篇:移动增强现实型学习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