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国仇家恨型诗歌鉴赏探析

时间:2022-05-06 10:08:16

高考诗歌鉴赏之国仇家恨型诗歌鉴赏探析

江苏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学科名句名篇的初中部分有所调整,将《三峡》(郦道元)、《春望》(杜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列为默写篇目,后两篇为表达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代表,这给我们的不仅是名句名篇,更是高考考查的倾向。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关注国仇家恨型诗歌的鉴赏。下面笔者就以诗歌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惯用的艺术手法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并以实际考卷为例进行解题分析。

一、关注诗歌创作背景

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大多是在国势衰微,国家动荡不安等情况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书愤》等,字里行间对于国仇家恨的描写细致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尤其是我国的南宋王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与金人的战乱之中,百姓困苦不堪,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将领,其代表人物如陆游、辛弃疾还有岳飞等。若对此类诗歌进行透彻的了解与探析,就必须对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了解。

二、感悟诗歌包含情感

首先包含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又对如此美好河山正被外敌践踏而感到无比的痛心及悲叹,充分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还有的诗人表达出自己身为书生而无法驰骋沙场的遗憾。如“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一词中,从美好河山今、往的对比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河山遭践的的痛惜与感叹。再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诗中,诗人李贺将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的情绪利用提问的方式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其中又充满了作为文人不能投笔从戎的遗憾。其次因为国家的战乱,百姓的颠沛流离,而感到痛心。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描写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再次是抒发了欲要请缨却无路,欲要报国却无门的无奈与痛苦。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对于当时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熟知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写作使用的表达方法有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及触景生情,再如借用典故、今往对比、比喻、借代、联想以及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对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鉴赏的过程中达到洞悉诗人思想,引发自身共鸣的目的。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首典型的国仇家恨诗,其提问方式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在“万岁山前珠翠绕”的句中,具体运用了哪种修辞的方法?(该题考查表达技巧重在修辞手法的考查上,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和对修辞手法的把握上作答)(2)在这首词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象是与“风尘恶”相关的?(该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要求学生筛选、提取出相应内容)(3)作者于整首词的开头写道在黄鹤楼之上遥望中原,但是在结尾处又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句子来,从中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题是对作者情感思路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结合豪放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精准把握解题思路

国仇家恨型诗歌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如针对修辞手法的题型,先要将运用的修辞方法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到底是使用了哪种修辞的手法;其次是与诗句相结合,通过诗词的上下句进而说明诗中为何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最后,对于运用该修辞方法而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是突出了诗歌主旨,传达了诗歌情感,还是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若问题是针对环境意境的题型,可以先明确诗词的意象,然后对诗句进行完整的翻译,最后用文学术语对意境进行具体的概括,若是遇到不能用术语表示的回答,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画面之后一定要用形容词进行相关的修饰。针对思想情感的题型,首先,对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概括,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说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另一种是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其次,结合诗句对该情感进行细致的说明;最后,对情感进行再一次的强调。另外,若问题是针对炼字炼句的题型,首先,对诗中的词进行解释;其次,对于包含该词的诗句进行翻译;最后,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若是没有运用特殊手法进行修饰的,那么可以直接对效果进行描述,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一般情况下,炼的字就是指诗中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表达色彩的词。

当然,常用的词汇主要有颠沛流离、疮痍满目、报国无门、民不聊生、收复失地等国仇家恨型术语也是要识记和灵活运用的。

可见,国仇家恨型的诗歌,在整个诗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对于诗人情感、忧国忧民思想的描写深刻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因此,也成为了高考诗歌鉴赏部分的重要出题点;只要我们从诗歌创作背景、表达情感以及修饰手法等方面入手是能够解答好该类型题目的。

(雍斌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225400)

上一篇:浅谈消防施工质量监理措施 下一篇: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