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商业模式可专利性条件分析

时间:2022-05-06 08:36:35

会展商业模式可专利性条件分析

[摘要] 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在我国只触及不久,而保护形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如若以专利形式对其进行保护,会展商业模式首先需具备可专利条件。文章通过对现代技术在会展业实际应用的列举,结合国内外对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的条件,尤其是国内对于申请专利的“技术三性”要求,试图证实会展商业模式可专利性的存在。

[关键词] 会展 商业模式 可专利 条件

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从1873年的“维也纳国际发明展”开始的。当时展会举办国奥地利制定了一项特殊法律,向展会展出的各国发明、商标和外观设计提供特别临时保护措施,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由此起步。

21世纪的今天,会展行业在传统领域已织就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商标、著作权、技术发明、外观设计、新型应用等一应俱全。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践中出现了除已经被完善保护的传统知识产权形态外的样式繁多的会展商业模式。就是这类集人类智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的创新活动,却因其迟到,被拒在了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之外。

为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各国相关学界、政府部门和企业,逐步投入到了会展行业商业模式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但至今这类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始阶段,在我国才触及不久,而保护形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如若以专利形式对其进行保护,会展商业模式首先需具备可专利条件,而可专利条件又是以新技术的应用为前提的。

一、现代会展新技术应用情况

现代会展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量大面广,几乎囊括从策划到事后服务与总结的各个环节,涉及新材料、新工艺、微电子、计算机等众多领域。身处市场竞争中的参与各方,不论是组展方、展览方还是场馆提供者,无不例外地以不断应用新技术作为保持或形成竞争优势的手段。以下列举三点,说明现代会展应用新型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1.信息技术在会展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会展中的应用已经涵概了会展过程与涉及面的全部,仅管理方面就有很宽的面和很专的度。

广度方面。仅从会展过程看,在展前,组展方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快捷方便地事先向参展方展会地位与作用、参展条件、服务内容、布展要求等信息,为观众提供展会特点、时间地点、交通气象等信息,以吸引客户、方便参展商与参观者。在展中,组展方、展览方、场馆方均可使用信息技术及时、全面收集和处理各自需要的数据,或用于现场管理,保证展会的顺利进行、控制风险,或进一步为下届展会更好、更出色地举办收集依据。展后,利用信息技术对观众及其反馈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参与展会的各方都能准确、清晰地获得展会效果、展品反映、展馆满意度等数据,为参展方获得客户、改进产品,为组展商提高办展效果与效率,为场馆方完善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一手资料。

深度方面。这里仅以会展突发事件形态分析和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为例,以框图形式简介信息技术在会展管理应用中的深度。

图1 事件形态与危害示意

图2 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示意

2.多媒体技术在会展展示中的应用

在会展展示手段上,不分实物展还是虚拟展,无不例外地使用着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有的甚至采用气、温技术,给受众眼、耳、鼻直至体表等各类感官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时空上实现了延续和扩张,增大了展会的作用时效和影响范围。会展业呈现的展示内容、展示手段、展示工具、展示方式等的不断进步和多样,使得展示效果不断优化,主要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在应用较广的有“多媒体展会演示系统”,包括触摸屏阅览、三维动画、CD-ROM宣传册、虚拟仿镇系统等;“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包括图象数据库、音频数据库、视频数据库等;“多媒体网络通信系统”,包括编码解码技术、高保真技术、信息传输系统等;“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包括多点实时交互技术,多频段同步通信技术、信号分配与降噪技术等。

3.网络技术在会展服务中的应用

为场馆方服务方面。采用场馆局域网运行OA系统,进行项目和流程管理;使用客户终端/场馆服务器网络,实现对参展商和观众的管理与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报价、询价、报名、支付、确认等营销活动,等等。

为组展方服务方面。使用网络技术,组展方本身可以在办公和经营上实现空间范围的扩大、运作效率的提高;在营销上采用形式新颖、成本低廉、速度快捷的方式开展业务;在展会运行时,可随时、快速沟通参展方、观众、场馆方之间的信息,防范风险产生,提高办展成功率和质量,等等。

为参展方服务方面。在展前,参展方可方便地了解展会,进行同类比较,可快捷地与组展方联络,落实参展事项;展中,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参展方的本部能够及时察看、了解展会现场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发出指示,充分实现参展目标;展后,可在网上对有进一步了解意向的观众作深度展示和介绍,包括产品、技术、设施、文化等,扩大参展效果。

以上列举了信息技术在会展中的一部分应用内容,仅此已经足以反映现今会展业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广泛性,以及对该技术的依赖程度,对于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同样不胜枚举。

二、商业模式可专利性前提

1.国外对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标准

美国从1995年起就有商业模式保护申请。经几年实践与论证,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于2000年3月公布了应对商业模式专利的行动计划。现在,在“阳光下一切人类的发明创造均可获得专利”的呼声中,商业模式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已不是问题,只要满足新颖性、实用性和非显而易见性条件的商业模式在美国通常都能获得专利。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的该类申请数量都在1万件以上。

2001年11月欧洲专利局了新的专利审查指南,确认了其在计算机软件和商业模式上的扩大保护政策。根据该审查指南,商业模式的可专利性已不容置疑。欧洲专利局在处理一项商业模式专利的申请中,更加注重对其创造性和技术特征的判断,而非仅仅审查其是否属于商业方法本身。现在在欧洲,商业模式已可以通过“技术包装”而获得专利法的保护。

2000年日本特许厅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增加了与商业模式有关的发明创造的实施例。《指南》指出,利用网络或计算机的商业模式不再被视为抽象的概念,可以在日本获得专利法的保护。此后,日本又于2002年修改了本国的《发明专利法》,将专利保护的范围扩大到网络技术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商业模式可专利的范围;2003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又公布了“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对商业模式保护作了进一步的安排。

从欧、美、日情况可以看到,创新的商业方法采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得以实现的商业模式,是可专利认定的标准。

2.我国对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要求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4年10月1日颁布的《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中,关于“商业方法”(即商业模式)有这样的解释:“商业方法涉及商业活动和事务,这里所说的商业比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含义更为广泛,例如包括:金融、保险、证券、租赁、拍卖、投资、营销、广告、旅游、娱乐、服务房地产、医疗、教育、出版、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事务安排等。”《规则》认为:并非所有的商业方法都可以申请专利权。从技术性来说,商业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非技术性的传统商业方法和采用新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完成的商业方法。申请专利的商业方法应当符合我国发明专利入门条件,即具有“技术三性”:解决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手段、具有技术效果。

按此要求,2007年5月,北京首都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了“网络桌面媒体”商业模式的专利申请,出现了我国商业模式保护专利申请第一案。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实践就此开始。

三、会展商业模式申请专利可行性

1.会展商业模式专利申请程序

一个专利申请要想被批准授权,必须经过两道门槛,第一道门槛就是满足可专利性,即符合报名资格(适格),属于可以被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如果不属于可以被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则可以驳回申请;如果属于,还要通过第二道门槛,判断是否满足专利性,即是否符合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通过第一道门槛把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排斥在外,通过第二道门槛,可以把一些创新程度低的申请排斥在外。因此,会展商业模式申请专利首先要跨入第一道门槛,即符合可专利条件。

2.会展商业模式可专利性条件的存在

从近几年国内会展业的实践看,符合“技术三性”要求、具有可专利性条件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如2008年4月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以“三大平台互动构成全新展会运营模式”为亮点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科学生活博览会”有这样的描述:展会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展会以“集成、体验和互动”三位一体的形式,为企业和大众构造良好的交流沟通的展会平台,同时结合全国性的活动和互联网及媒体的资源,确立了三大平台互动的全新展会运营模式。又如2006年5月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以“新模式展会将成为B2B的亮点”标注的“慧聪网水工业产品采购交易会”,充分结合了传统贸易展览会和电子商务的优势,采用“展览交易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进行,等等。

以上两个例子都采用了某种网络技术来实现一种新型的会展形式的设想,条件上满足了对商业模式可专利认定的要求。

3.会展商业模式专利授权条件的存在

会展商业模式专利授权条件,表现在前面提到的“第二道门槛”,即创新程度的高低。

现代会展均充分利用当代电子、信息、数字等技术手段,竭力在视听影响力与效果、信息传播的时空宽广度、受众对信息双向传递的便捷与安全等各方面不断创新与完善,结合会展本身的组织形态、展示形式、时空构筑、服务方式、盈利模式等的创新,蕴涵着充足的“新颖”成分。只要利用好这些条件,进行有条理、符规律、合法规、重技巧的开发、设计,会展商业模式获得专利授权,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是具备的。

参考文献:

[1]杨顺勇:《会展信息技术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科学出版社,2005

[3]戴聚岭卢文芳:《会展信息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苏运来:美、日、欧商业方法专利授权条件之比较[J].商业研究,2007(04)

[5]王文福:我国商业方法专利性之研究[J]. 时代经贸,2007(05)

[6]朱玲娣邢锦晖:中外商业方法专利保护之比较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05)

[7]方浩:商业模式可以成为专利? [J].当代经理人,2007(9)

[8]刘祖斌:简论一种基于会展会后服务的商业模式[J].企业经济,2007(6)

上一篇:从人的精神回归论体育旅游的时代价值 下一篇:奥运经济效应对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