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探讨

时间:2022-05-06 08:08:48

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探讨

摘要:迄今为止,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导致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融资体系中,由于银行缺乏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及方法,无法形成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因此,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加强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够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及有序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贷风险 控制 策略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要想得以不断发展,那么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并且需要银行对优质的金融服务加以提供,然而实际上中小企业从银行所获取的信贷支持少之甚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是银行经营管理中有待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所以,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推动中小企业的融资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

从总体上来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涉及到中小企业因素以及商业银行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一项主要原因便是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其表现主要包括:(1)经济成分较为复杂。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并且民营中小企业占据着相对较大的比重,绝大多数的企业尚未真正的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即便是有些企业改革了体制,但是正是因为存在着较大的形式化,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家族性质突出、产权不清晰,极易引发个人道德风险问题;(2)风险抵抗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的投资主体呈现分散化且财力有限,这便使得其缺乏充足的原始资本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初始资本规模较小,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在实际的生产经营当中,往往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扶持,资本增值的相对数及绝对性受到较大的制约,无法迅速的增大资本规模。由于资本规模较小,企业能够用于抵押的资产便相对较少,无法得到有效的信贷资产安全保护。

(二)商业银行方面的因素

信贷风险的出现,与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息息相关。我国商业银行最初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中得以逐渐转变的,并且目前依然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而难以避免的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极易引发信贷风险:(1)风险控制机制缺乏,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性不足。银行缺乏合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管理不到位,经营行为不规范。在建设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上非常滞后,尚且未将信贷风险的控制、预防、规避、补偿、分散机制建立起来,特别是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缺乏,导致低劣客户得到信贷资金,再加上风险监控措施的缺乏,给银行带了一系列损失。正是因为以上缺陷的存在,在防范企业的信贷风险上,往往商业银行会力不从心,信贷风险程度便由此加大;(2)对担保方式过度依赖。商业银行由于存在着风险管理欠缺,在贷款发放时对担保方式有着较大的依赖性。银行在对贷款进行发放的过程中,所关注的首先是质押物及抵押物的价值,其次才是中小企业所具备的还款能力,而企业的还款意愿被放置在最后,这便给银行带来严重的信贷风险。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贷后监控及贷前评估

银行本身便是生产信息的一大专家,而且具备着生产信息的突出优势。银行可以借助于要求企业开立账户加以结算,来得到企业的交易状况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能够借助于与企业构建长期业务关系,来得到对方的真实信息,从而将搜集信息的成本降低等等。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得到有关中小企业的信息,强化贷前评估,减少或避免逆向选择而带来的风险。

(二)健全银行内部约束激励机制

现阶段,商业银行放贷于中小企业时,已经在信贷管理中引入了激励机制,然而基层信贷人员依然缺乏得到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在该方面付出更多的能力,举例而言,可以在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专门设置客户经理制,同时将相应的决策权限加以赋予,对有效的考核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加以实行,从而激励信贷人员服务客户以及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三)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技术

与类型不同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贷款技术能够从技术上切实帮助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加以识别,从而降低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所归纳得出的贷款技术相比较可知,信用评分法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采用较为标准的模式。而并非是信贷人员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决定发放贷款与否,不但有助于贷款流程的简化,还能够帮助银行将优质和劣质的借款人迅速区别开,进而促进信贷风险识别水平的提高,并且避免银行内部问题所导致的风险,信贷风险和信贷成本得以大大降低。所以,应当尽快的实现中小企业贷款技术的创新,积极的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

(四)加强征信制度建设

通常中小企业的征信制度是有关企业信用信息传播、管理及收集的制度,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除了银行要监督及审查贷款对象以外,最重要的机制便是由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管理和收集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从而使银行能够更加便利的得到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防止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违约风险。就担保机构而言,其中尤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信用制度。中小企业的征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本身的信用和企业主个人信用,因此,必须将这些方面的建设力度加强,从而改善关系信贷的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尽快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并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控制信贷风险的不利影响,以便于为中小企业管理信贷风险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伟.基于KMV模型的上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J].南方金融,2012(3)

[2]刘坤,王浩铧.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防范机制[J].中国商贸,2010(8)

[3]赵晓梅.浅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4)

[4]郭瑞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关注及相关建议[J].经济视角,2011(36)

上一篇: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探究 下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