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数学课堂之中

时间:2022-05-06 06:04:29

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数学课堂之中

现代教学论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张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即教师的教学落实到指导学生学会上;主张通过学生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交替协调,使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索、发现知识。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意义也是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可以说,主体参与是素质教育实践最明显、最本质的特征。因此,主体性发挥与否是衡量当代有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呢?我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点看法。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钻研,将教材与学法指导统一起来。教师要大胆地对数学内容进行适度整合,把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原教材立体图形的透视图揭示不够及时,长方体概念教学过于抽象,我则对此加以重组。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六个面围成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用一句话把电脑演示的过程说出来,说说长方体是怎样的立体图形,教师立即出示立体图形。这样符合学生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另外,在教学第一层次“棱的分组”分别安排到例1中教学和练习中处理。教学例1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通过摸、观察认识棱。教师再启发他们有规律地数长方体中一共有几条棱,根据数棱的方法得出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电脑中用三种不同颜色闪现三组棱,使学生对棱的印象清晰、深刻。第二种分法便在练习中处理。

其次,课堂提问要有相应的思维难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发散。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长方形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时,我没有按教材提问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吗?而是问:通过观察,你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于是,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平行、相对、面积相等、长与长相等,宽与宽相等,形状相同等等。教者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句话把除了它们位置关系之外的意思概括起来?学生便归纳了“完全相同”。接着,电脑演示了证明过程,接着问学生:除了电脑用平移,重合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证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时,学生异常活跃,其思维得以拓展、发散。他们有的说可以剪一剪,比一比;有的说可以量一量,算一算;还有的说可以画一画等。这样,课堂上留给学生宽裕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再次,教师要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到了学生思维产生疑惑,想知又不知、想说又说不出的状态,这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才是最有效的。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过“有意义学习理论”,即只有当学生把新知识与旧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进行实质性联系时,这时的学习才有意义,才最有效。因此,教师的启发,引导必须适时,这样才能把本来可能有机械、被动的学习转化成有意义的学习。

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体,突破知识的难点。课堂上,我将传统媒体和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例如让学生通过动手切一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等,让学生手、眼、口、脑都用起来,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知识难点。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把多媒体与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结合起来,即运用多媒体时,注意深度问题的提问。例如,教学“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时,虽然我用多媒体技术平移一个面与它相对的面重合,证明他们完全相同,但我注意和“问题”结合起来,演示前我问:“相对”是什么含义?长方体中三组相对的面是哪些?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演示后,我又问:完全相同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更深刻地认识到完全相同是指面积相等,形状也一样。这时,我再追问:除了平移、重合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证明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可见,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了赶潮流,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主体性,充分挖掘其潜能。再如练习中有一题,教师给出一组长、宽、高三条棱的长度,让学生想象出一个长方体,以及这个长方体的摆放位置和形状。然后,我用多媒体把立体图画完整,让他们进行校对。这时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反馈、强化的作用。又如,棱的分组有两种方法,我的新授时,让学生有规律地摸棱、数棱,学生很快能发现相对的棱为一组,可分成三组,电脑闪现每组相对的棱,强化了此种分法印象。为了防止混淆,第二种分法我安排在练习中处理,设计了这样的题:“用一根铁丝正好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模型,这根铁丝长多少厘米?”学生很快得出算式:8×4+6×4+3×4,有的学生写出(8+6+3)×4。在评析时,我着重请学生观察并理解“8+6+3”的意义,电脑把长方体模型中同一顶点的“长、宽、高”为一组移开,学生发现了12条棱可分成四组,从而加深了理解。

总之,当代教学改革的重心之一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才能有效,素质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下一篇:反思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