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时间:2022-05-06 02:35:17

一、引言 翻译这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中一直在广泛地进行,但它的意义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长期以来翻译家专注于翻译实践本身,却忽视了对翻译问题的理论系统研究,这可以说是个历史的误会” [3] (P2)。在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译者如何更科学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推

动翻译活动的进行。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理论都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它们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翻译理论家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建构主义视角来发展翻译理论,从而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在结构主义范式下,文本在翻译中占据中心地位,译者的能动性被忽视,译者所做的应该是以系统的方式进行分析,将源文本转化为目标文本。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译者应该避免发挥主体性,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地分析文本。

事实上,译者不允许在翻译过程中表露个人的感觉与态度,因为文本有自己确切的意义,而文本意义只能通过系统、客观的方式被分析。奈达将译者的主体性看作是一个危险的因素。他认为译者不应该加入自己的印象,这样做是在以扭曲原文的信息来迎合自己的知识与情感预期。译者应该将主体性降至最低,因为这种主体性的发挥与原文作者与信息的意图是不和谐的[2] (P154)。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隐身的。但是实际上不同的译者译出的版本是千差万别的,这说明译者在每一项翻译活动中都不自觉地在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要实现绝对精确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翻译活动本身就是充满主观能动性的。因此,科学的翻译理论一定包含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结构主义理论恰恰忽视了译者的重要性。

三、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解构主义者认为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然而并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此观点。关于怎样理解文本方面,解构主义理论是值得质疑的。如果接受解构主义理论,无疑为我们在理解文本时的偏见与非理性寻找借口。如果允许任意理解文本的话,那么对于文本的任何一种理解都享有平等的地位。然而,解构主义者坚持他们的正确性与优越性,也就是说他们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而这恰恰与他们最初的目标相矛盾。

旨在打破旧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者彻底地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及客观性,相反,它将模糊意义与主观性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从瓦解旧的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解构主义是成功地。但是,德里达质疑文本的意义是否具有确定性,文本意义是否可译。这必将导致文本的意义可以随意地被解释。这种理论过分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也否认了文本具有确定的意义。如果这种理论不加控制地被传播,那么生命的意义以及任何有关传统文化的命题都将遭到质疑,人类存在的意义也将遭受质疑。

从本质上讲,解构主义理论只是局限于讨论文本的意义,而缺乏实践的检验。解构主义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瓦解了旧的理论思想。然而,新理论的诞生必定是建立在继承或批评旧理论的基础上,因此它们不得不借助传统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的表达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对于解构主义来说,它必须借助语言表达其思想,但同时它又不信任语言。因此,为了不被语言表达解构,解构主义理论选择了无限地扩展、增删语言。总之,解构主义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事实,因而这种理论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四、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在结构主义视角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规则被给予过多的重视,而译者的主体性被忽略。与之相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则完全抛弃了语言的规则,从而导致文本固定意义的消失,因此,译者被赋予权力可以随意创造文本意义,译者主体性也得以张扬到极致。显而易见,这两种视角下的翻译理论都不能科学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在此情况下,建构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根据许均的观点,翻译理论应该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语用—语义模式应该取代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语义—句法模式。许指出为了解决文本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就应当研究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遵循的言语规则,因此,最初的语义—句法模式应该向语用—语义模式转变[6] (P6-11)。

在建构主义翻译理论中,普遍语用学理论起到了非常基础与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哈贝马斯交际行为理论的前提。哈贝马斯试图建立“交往理性”理论,将以 “主体性为中心”的理性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理性。普遍语用学不是将语言看作一个静态的系统进行逻辑和句法分析,而是将注意力投向言语行为及其过程,这也将对语言的静态研究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使言语行为成为主体间性活动,也使其遵守社会规则的限制。与此同时,普遍语用学克服了解构主义带来的混乱,为翻译活动提供客观世界的指导,使得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遵守一定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其对话能够理性

地进行下去。因此,普遍语用学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科学理性地理论框架。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我”,作为一个人称代词,存在的前提是有一系列其他的人称代词存在构成一个网络,脱离了这个网络,人称代词所代表的主体也失去了意义。因此,主体与主体性就是一个人社会属性的反映与体现,脱离了社会环境谈论主体与主体性是没有意义的[1] (P200)。因此,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理论是不科学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充分地结合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与社会性三方面来探讨语言的功能,而其他模式只考虑了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强调主体间性,翻译活动成为各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各个主体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在他们的世界中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强调的是社会主体的概念,而不是个体主体的自由意志。在这种视角下,译者主体性更多地体现着一种主体间性,即进行语言交流活动的各个主体必须遵守他们世界的一些规则,他们有意识地对这些规则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译者主体性的特征是社会行为主体性。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将言语看作是一种交往行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交往效果。换句话说,为了达到交往交流目的,你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你必须充分考虑源语言文本并选择合适的译本。例如,你想借支笔,有许多种不同的英文表达,这与交往行为理论有关。在交往过程中,年龄、地位、性别、时间、语境、地点以及言语发生的场合都会影响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文本之外的因素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才能更科学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出更好的版本。

五、结语

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尽量减少主体性的影响,保持隐身地位。译者将语言看作是一个静态、客观的系统,从而系统、客观地分析文本意义。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则认为文本没有确定的意义,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得到了加强与彰显。然而这两种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理论都是不科学的,不能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中,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普遍语用学被引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理论认为言语活动是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平等对话活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影响这种对话的各种因素,从而科学地发挥自身主体性,翻译出更好的译本。

参考文献:

[1] Jürgen, Haberma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 Boston: Beacon Press, 1979.

[2]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Brill, 1964.

[3] 葛校琴. 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4] 吕俊、侯向群.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6]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1):6-11.

Studi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Cheng Mengli

Abstract: Structur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hold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totally invisible behind the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deconstructionism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on structuralism. Deconstructionists maintain that the translator is entitled to produce a target text at will. However, neither of the two theories is useful enough to guide the translating practice. In the constructivist paradigm,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acknowledged and affirmed. Meanwhi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also bear in mind some rules or regulations and restrictions when displaying their subjectivity.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is point with plenty of examples.

Key word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structuralism, deconstructionism, constructivism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银行监管者的视角 下一篇:对认知模式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文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