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5-06 01:51:56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应包括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和人文生态文明三重形态,内含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价值的和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生态文明内涵的再思考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内对有关生态文明研究可谓风生水起、百家争鸣。所谓“生态”,原意是指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从这个层次上产生的文明,突出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作为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出现的更先进、更高级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集聚,应包括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和人文生态文明三重形态,蕴含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价值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通过将“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并用于指导、处理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民生、人文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

(一)我国悠远而深厚的生态智慧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基调

我国是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颗粒。尽管中国古代既没有“生态学”的概念,也没有系统的生态理论知识,但以儒家文化为主,佛教、道教文化为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涵摄着丰富的、朴素的生态智慧,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发展方向、提供思想源泉、奠定哲学基础。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关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理念等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二)生态文明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特性、历史传统、现实情况和发展程度的作出的正确定位,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面临着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使命,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自然禀赋先天不足,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现,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抛弃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理性地选择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并举、共同发展的中国式道路,在关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传统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鲜明之处就在于她“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的思路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工业文明时代,“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目前,我国国内第一产业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承载负荷上限已至极值,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并存。这些方面都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更加独特而复杂。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坚持生产和治理并行,既要向工业文明发展,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设计和选择一条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进行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并举的“双赢”道路。

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中国人民理性选择的结果,是深刻的自我反省后作出的生存策略的重大调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校利.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0,(3):20-25.

[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10-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3.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5]岩佐茂.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6]郇治庆.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淘宝网店经营特点与策略分析 下一篇:基于双栈技术的IPv6校园网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