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渗透理念下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5-06 09:44:22

双向渗透理念下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高师院校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开展与中小学的双向合作交流,通过制订双向渗透式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资源”教育环境、实施 “双导师”培养模式、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基地实践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

关键词:双向渗透;卓越教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教师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师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衡阳师范学院在对传统教育实践理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双向渗透式”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的理念,将该理念落实到卓越教师的培养实践中,即在卓越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间互相参与、渗透、影响,协同培养卓越教师。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引领、经费倾斜与监督调控下,高师院校通过加强与中小学校间的深度合作,变阶段性教育实习管理为一体化教育实践管理,变单向性教育实践管理为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管理,建立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

一、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新机制

高师院校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互动交流,建立双向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机制。高师院校要遴选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作为合作单位,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与中学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创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崭新局面。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深度合作贯穿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队伍建设等,共同实现“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第一,开展教学合作。双方互派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工作。高师院校选派一定科目、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教师到联盟的中小学担任任课教师,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高师院校承担教学法课程教学;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高师院校选派教学论教师、卓越班学生参加中小学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师培训,中小学选派教师参加高师院校的有关教学活动。第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合作:高师院校与联盟中小学合作,合作申报教研教改项目,共同开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参与教研室活动、教改实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可开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论坛,为双方师生提供学术研讨的平台。高师院校组织专家到基础教育学校开展讲学、讲座活动,帮助联盟中小学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论坛主讲,帮助高师院校更好地开展对接研究。建立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二、制订双向渗透式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将双向渗透式教育实践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环节具体落实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同时,广泛调研基础教育学校的需求,并组织基础教育专家开展充分论证。在与地方政府和中学教师协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订针对卓越教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突出育人为先、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应能凸显卓越中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对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在人文素养、沟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课程,强化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能力;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要强调与中学教学的对接,注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诉求,加大中学课程标准、中学教材分析等课程的课时量;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新设“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务”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实践教育模块应结合专业特点,科学构建由“德育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实践、文体实践、社会实践、就业实践”六项实践组成的全程化实践育人体系,切实反映教师教育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建立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双资源”教育环境

高师院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优质课程培训资源,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享,用以指导教学、研究教学。建设卓越教师培养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拓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借助网络平台,让卓越班学生参与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通过集中教师教育联盟单位等优质教学资源,对卓越班学生进行精英化重点培养。通过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协同建设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四、实施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名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实施“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教学导师,强化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二者分别承担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高师院校要大力支持缺乏中小学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到中小学进行实践锻炼,参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研究工作。选拔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卓越教师班培养,担任在校学生专业发展导师,增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保障。

五、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基地实践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

卓越班的培养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基地实践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将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的优势、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优势有机整合,共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全过程。卓越班学生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高校教师指导,而且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中小学校长、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在校内进行指导。在校外实践基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高师院校遴选学科教学论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卓越班学生实习工作;实习学校要积极改善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生活工作条件,建立实习保障制度,配合安排“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与高师院校驻点教师联合指导。通过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使卓越班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基础教育的需求。

上一篇:脸色红润 更年轻 下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