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称指示语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缺失

时间:2022-05-06 09:11:13

试论人称指示语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缺失

论文关键词:人称指示语 语用翻译 文化 敬语 语境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人称指示语的定义、汉英人称指示语的文化差异,运用文学作品和生活交际中的实例,论证了汉英翻译中人称指示语文化信息缺失的必然性,并提出结合语境,尊重目的语文化习惯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与原文取得语用等值,达到交际的目的。

导言

翻译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成功实现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从而保证人类跨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指示语翻译是其中重要而复杂的现象之一。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表示语境特征以及如何依靠语境来分析理解话。语言学学者的一种观点认为指示语可以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并指出现代英语中不存在社会指示这一语用现象(何兆熊,2000);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交指示语应纳人人称指示语的范围(陈治安,1994)。语用笑提倡在社交语境中动态地考察、研究和探索指示语在言语行为中的应用。因此,本文拟从跨文化的角度,通过社交语境来研究广义概念下的人称指示语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缺失的现象。

一、汉英人称指示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

人称指示语,不仅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而且可以体现语言活动中说话者、受话者、或被谈及的人的社会地位。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汉英文化系统的人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心态,体现在对人称指示语的采用上也有所不同。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卑己而尊人”的传统,社会交际中称呼他人要用敬语,以示礼貌和尊重,如:“令尊”、“令郎”、“令爱”、“尊兄”等。汉语中“您”就是“你”的敬语;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表达形式。与敬语对应的是谦辞,如:“鄙人”、“拙荆”、“贱内”、“犬子”、“小女”等;英美人士崇尚个人价值,英语中很少有谦辞,仅限于“your honor","his highness”等少数几个词。

汉文化注重亲情关系,亲属称谓词名目繁多;英语中亲属称谓词比较笼统,不注重亲疏的细致区分。如:父辈的男性亲属,英语中概6:i "uncle”称之,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五种不同的称呼。

汉语文化强调群体观念,习惯用亲属称谓词来称呼邻居或其他拟亲属关系,如:“田叔”、“阿姨”、“张大爷”、“李大妈”等,这是亲属称谓词的假定使用,并不表示真正的亲属血缘关系;西方人士则崇尚自我意识和个性独立,在称谓和使用方面体现着“平等”原则,表现为言语表达上的直呼其名,往往以mr. , mrs. , miss加姓为称谓,如:mr. bush,mrs. green, miss williams,等。

汉民族源于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在人际交往中习惯用职务称呼有官职的人,如:“王经理”、“李主任”、“张校长”等;英语中用作人称指示语的只限于教授、博士或政府高级官员,如:"mr. or"等,其他均用“mr" , "mrs" , "miss”等加姓或以“sir”称呼。

总而言之,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丰富且复杂;而英语中存在着人称指示的空缺,因此在汉译英时宜采取语用翻译,而不单纯强调民族色彩的保留。深人领悟和忠实传达源语的语言含义,理解其文化内涵,保证译文和原文的等效,这就是语用翻译。汉译英时,译者应关注中文人称指示语所使用的环境、交际参与者的身份、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以把握其语用意义,找出它的语用等值成分。汉英人称指示语的特点使得汉译英时译文与原文不能完全对等,主要问题是源语的文化色彩不能完全得以保留,译文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翻译欠额。由于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这种非完全等值性,译者只能在牺牲原文某些文化信息的情况下,实现对原文人称指示语的翻译。

二、汉英翻译中人称指示语文化信息缺失的必然性

1.指说话人的人称指示语文化信息的缺失

汉语指说话人的指示语非常多,如“我”、“洒家”、“鄙人”、“在下”、晚生”、“老夫”、“老娘”、“奴家”、“奴才”等,选择何种指示语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而英语只有i,me两个。通常情况下,汉语指说话人的指示语都可以英译成i或me,但这样翻译后,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以及所蕴涵的文化特征便会消失。如果我们把这类词全都进行语义翻译处理,做到了对原文的“忠实”,从英语语法和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翻译虽然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却容易造成译文误读。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得不舍弃原文中隐含的一些文化信息。

汉语中“咱”在日常口头交际中比较常用,常常被用来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某种亲近关系,表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信任程度。例如:

(1)咱那儿的小龙虾可好吃了。

例中“咱”用来指代说话人本身,是“我”的代用词,很显然并不包括听话人一方。说话人的目的是为了拉近与听话人的社交距离,通过“咱”建立某种密切的关系。的文化特点是离散性强,独立性强,表现为个人重于集体的人际关系受到肯定。

(2)公孙胜道:“贫道幼年飘荡江湖,多与好汉们相聚。”

—《水浒传》第53回

gongsun sheng said, "i have drifted about since child-hood, and have become acquainted with many gallant men."

—沙博理译

译者将“贫道”译为“i",传递了指示语的主要信息,但“i"流失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贫道”是道士的自谦称谓,语用目的在于通过自贬表达对受话者的尊敬既没有表现道士的身份,也没有表现自谦的语用信息。但若采用异化的方法翻译成“as a poor taoist monk, i",不但造成误解,而且使说话者有低声下气之嫌,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3)妇人被武松说了这一篇,一点红从耳朵边起,紫涨了面皮,指着武大便骂道:“你这个腌混沌!有什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

—《水浒传》第23回

when wu song had said this to the woman a little red be-gan to creep out from her ears and her face turned a deep scar-let. she pointed at wu the elder and began to curse, saying,"you filthy stupid thing what have you been saying outside to persecute me?”

—沙博理译

“老娘”系旧时泼辣女人的自称用语,承载特定的文化意蕴,表明说话者性情泼辣和对受话者的不恭,想自居长辈。这种称谓习俗反映出中英传统文化上的巨大反差。汉语中“老”意味着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见例(5)中的“老先生”一词)。年长者也会倚老卖老,自称“老子”、“老爷”、“老娘”往往被认为是在辈上占了便宜。然而,英语国家忌讳言老,视“老”为“无用”的代名词。“老娘”译成“me",其文化内涵流失殆尽。

(4)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差事,如何能知道二爷在外头的事呢?”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译文①little wang bent one knee. "the slave performs his service at the second gateway day after day. how can he know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david hawkes译

译文②"i’ m on duty all day long at the inner gate" ,stammered lai wang, "how could i know a bout the secondmaster’s business”

—杨宪益、戴乃迭译

译文①的问题在于“slave”与“奴才”语义并不对应,会造成读者误读。多数读者会认为说话者提及的“slave”是他称;原文中的“奴才”除用作自称外,还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说话者与受话者的身份、地位的差别和交际双方的关系,而这些在译文①中流失殆尽。相比译文①,译文②至少做到了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5)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儒林外史》第三回

"i have long respected you ,”replied fan jin, "but have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pay you a visit."

—杨宪益译

原文中的人称指示语“晚生”是指说话人自己,表达了谦虚的文化内涵,但是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看了就可能不知所云。把“晚生”翻译成了第一人称代词,两者语义并不完全对等,虽然文化信息有所流失,但是传递了主要的交际信息,在语用意义上等值。

2.指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文化信息的缺失

汉语中除了“你”以外,还有大量指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如“您”、“阁下”、“大人”、“足下”、“小姐”、“贤弟”、“大哥”、“大爷”、“叔叔”等,这些指示语大都是敬语或拟亲属称谓。英语同类指示语相对较少,除“you”外,还有“mr.rrmr. , "mrs.", "miss", "sir", "madam", "your majesty"、"your excel-lency" , "your highness”等。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同样会引起文 化信息的流失。

(6)薛霸道:“不敢动问大人高姓?”

—《水浒传》第8回

"may i ask your name, sir?”queried xue ba.

—沙博理译

译者采用归化策略将“大人”译成‘`sir"。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人”是对封建政府官员的敬称,一般表示说话者比受话者地位低;英语文化中,"sir"也是敬语,但对象可以是任何男性。因此,“sir”丢失了“大人”指称官员的文化信息。

当代汉语中,多以姓十职业、职称或头衔,用作社交指示语,如:“杨医生“、“周教授”、“张局长”等等;英语中此类称呼形式为头衔+姓(名),被称呼的对象主要是教授、博士、医生及一些有特殊身份的人,如皇族、高级官员、宗教法律界人士等,对于普通人则用mr./mrs./miss十family name的形式。因此,“胡主席” “周教授”、“刘法官”可译为“president hu" ,"pro#wu" , "judge liu",而“张局长”、“李主任”、“王校长”只能译为“mr.zhang", "mr.li", "mr.wang"。汉语社交称谓上的特点实际上是传统“官本位”文化的体现。

汉语中称呼受话者的社交敬语借用了许多亲属称谓词。然而作为社交指示语的拟亲属称谓与纯粹的亲属称谓所承载的指示信息截然不同,区分两者的区别对译者至关重要。汉语中的纯亲属称谓划分极细,译成英文可大而化之,如把所有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译为“uncle",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属译为“aunt"。英文中常作称呼语的只有mum , dad ,grandpa , grandma, uncle , aunt等,兄弟姐妹之间,很少叫“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如:

(7)又宝玉道:“姐姐可大安了?”

—《红楼梦》第八回

"is pao-chaff better?”

—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中的拟亲属称谓可扩展到亲属外的陌生人。中国特有的称呼“农民伯伯”、“叔叔”等称呼就不能直译。译者要根据语用交际原则,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目的,按照英美的习惯译为“you,s.r‑you , sir。如:

(8)小姑娘向警察问:“叔叔,请问书店怎么走?”

"excuse me , sir.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bookshopis7”

(9)袭人……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

—《红楼梦》第三回

hsijen asked, "why aren’t you sleeping yet, miss?”"please sit down, sister,”invited taiyu with a smile.

—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中的姑娘一词有多种语义,如:丈夫的姐妹、未婚女子、女儿等,用于社交场合多指未婚女子。袭人作为一个下人,用“姑娘”来称呼黛玉,蕴涵着说话者对受话者的恭敬及两者身份的不同、地位的差异。译者却只能将“姑娘”译成 "miss",辅之以同位语“you",尽量保持一些尊敬的文化含义。

“辈分”是拟亲属称谓系统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汉语用“抬高一辈”的习俗指代受话人,表示对受话人的礼貌和尊重。“某大爷”则是“辈分”中一个典型的指示语。英语中与 “爷”对应的词是“grandfather",可“某大爷”在汉文化中并不是用于指祖父辈类,而是用于指父辈类的人。

英美人重视个人独立,很少使用辈分称谓,即使用“辈 分”称呼亲属时,也与中国传统习俗不同,采用“降一辈”的称呼,如指与祖父母同辈人的“great-uncle" , "great-aunt”可称 "uncle", "aunt"。英美人更不可能用“辈分”称呼非亲属成员。 因此,汉文化中的“辈分”被译为英语时,只能用“sir"或"madam" 。

3.第三人称指示语文化信息的缺失

第三人称指示语指说话者和受话者以外的人。汉语文化往往通过贬低与说话者自身有关的人或物和抬高与听话者有关的人来表示友好和尊敬。汉语中,这类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说话者为参照点,常含有自我贬损的语义特征,如:“犬子”、“小女”等;第二类以受话者为参照点,常含有让对方受益的语义特征,如:“令尊”、“令媛”、“尊夫人”等;第三类以第三人称为指示参照点,常含有让第三方受益的语义特征,如:“他女婿”、“杨家二少爷”等。然而,西方人很少通过谦虚的方式来交际,因此英语中少有类似的谦语和敬语,这给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翻译带来了困难,难免文化信息的缺失。

(10)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

—《红楼梦》第七回

译文"my tutor died last year, " confided qin zhong,"my father’s old and unwell, with so much to keep him busy that.

—杨宪益、戴乃迭译

译文"my private tutor resigned last year, " qin zhongtold him. "father is quite old, and as his health is not verygood and his job keeps him terribly busy,”

—david hawkes译

“家父”分别被译成“my father”和“father",表达了基本信息,但其含有的“谦虚”在翻译中丢失了,这种信息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将其翻译成“my humble father",译文读者会误以为说话人的父亲真的很卑微,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11)“故此求老先生转致令郎,请将琪官放回。”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i beg you, therefore, to ask your noble son to send chikuan back."

—杨宪益、戴乃迭译

“令郎”一词中的“令”是泛指尊称,说话人将指示的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身上,以示尊敬。“令郎”译为your noble son保留了文化中敬语的成分, 但是还有一些保留不了,如“贵公司”等只能译为“your company"。

(12)武大道:“大嫂说得是,二哥你便搬来,也教我争口气”。

—《水浒传》第23回

wu the first said, "goodwife, you have spoken rightly.brother, you must move here and i can draw a full breath again."

——pearl s.buck译

理清交际双方所涉及的人、事、物与各自的关系是在翻译中准确传递第三人称指示语交际信息的关键,对于外国译者来说并非易事。上述例中出现了三个指示词:“大嫂”、“二哥”和“我”。说话者是武大,受话者是其弟武松。武大称其妻为“大嫂”显然是以武松为参照点。然而,译者将“大嫂”译为"goodwife",未能清晰地表明说话者、受话者和“大嫂”的相互关系,这便使“大嫂”作为人称指示语所承载的话语信息在译文中有所缺失,英文读者无法意会其中的含义。

三、结语

总之,人称指示语是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英语的人称指示语少,划分比较笼统;而汉语人称指示语丰富,且区别细微。这些特点使得人称指示语的汉译英通常采用归化策略,文化信息虽有所流失,但如果能够同语境相结合,并尊重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就能使译文取得与原文最自然的等值,达到交际的目的。

上一篇:探讨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及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下一篇:面子心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