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时间:2022-05-06 05:11:07

浅谈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摘要】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不能够理解人。对此,辅导员只有与学生增加交流,积极沟通,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本领的艰巨任务。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辅导员说心里话,辅导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全面了解学生品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影响,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较严重,对老师要求苛刻,不能够理解人,谅解人,以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难于实现心理沟通。对此,辅导员只有与学生增加交流,积极沟通,加深了解,正确掌握学生思想上的疑点、难点、热点,才能对症下药,求得相互理解,从而使教师更好地实施班级管理,组织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以“诚心”获得学生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那颗心与我们的话语相互响应,就得使我们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子。”而要和上这根弦的调子,首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要赢得学生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诚意,只有发自内心的诚意,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有信任感,也敢于敞开心扉,坦然交心,吐露真情。那么如何体现对学生的诚意?其方式多种多样。如在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不能只讲大道理、空话,更不能装腔作势、不切实际,在自身的行动上,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诚心诚意,真情实感,办实事,讲实话,以“爱”换“爱”,以心换心,用诚心赢得信任。

二、以“童心”获得学生的亲近

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自己的地位,保持“童心”,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并不是那么威严可畏,高不可攀,与他们一样有着一颗活泼可爱的“童心”,让他们觉得与他们辅导员非常“亲近”,够“朋友”,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与辅导员交流。

三、以“爱心”获得学生的信赖

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应投入情感,要用慈母般的言行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更要让他们体会到辅导员的“爱”,用诚心和爱心去感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觉到辅导员的爱是一种父母的爱的缩影,对辅导员有一种与父母般的亲切感,觉得辅导员是那么地可敬、可亲、可信,从而获得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

四、以“真心”获得学生的信服

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不仅把学生作为认识的对象,而且还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相应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系列的心理联系,进行双向沟通,用“真心”打动学生,促进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一是要正确对待和倾听学生意见。如班级管理中的表扬、批评的场合和对象、老师的言行举止等,只要学生能够大胆地善意地提出来,老师都要耐心地听取,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起到举一反三的教育引导作用。二是要发扬“民主意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与学生交朋友,既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也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相互学习的对象。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一道共同商讨班级管理方法,虚心听取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不搞一言谈,注意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管理思路,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教育方法,使学生增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三是要爱护学生。辅导员要用慈母心去教育学生,用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用善意的态度去感化个别思想狭隘的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周围的人对你充满善意。你爱学生,学生会更爱你。

五、以“细心”获得学生的真情

赞可夫说:“对一个细心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他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辅导员只有细心观察,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加以分析,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在学生眼里,辅导员的细微末节之处,恰恰最能体现师生的情感交流。而对学生“细心”之处的体现往往是多方面的。如辅导员常以亲切的语气随口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学生常会有一种愉悦感,尤其在师生接触交往的最初阶段,能很早记住学生的名字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某种程度的出呼意料的惊喜,辅导员经常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学生时,学生也会有一种被重视、被关注的感觉,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温暖与亲切的感觉。

上一篇:输出理论与英语口 语简评英语口语教学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