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乐”与“农乐舞”的比较

时间:2022-05-06 02:51:26

摘要:“农乐舞”与“农乐”,前者主要表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丰收的喜悦,后者是用于节日、庆丰收以及群众娱乐时演奏和伴舞的器乐曲;前者主要伴奏乐器有长鼓、小钹、唢呐等,舞蹈的变换都由小锣指挥,后者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兼用唢呐伴奏。但二者都是由多段音乐组成,都以尚帽舞最具特色。农乐比起农乐舞范围更广,包括的内容更多,二者具有很大相似性,只是演出场合不同,编制不同,表演形式不同。

关键词:农乐舞;农乐;中国音乐体系;朝鲜族民间音乐

朝鲜族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另在黑龙江省牡丹江、辽宁省丹东市、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及吉林市,也有较多朝鲜人居住。朝鲜语在类型上和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相近,一般认为应列入该语系。朝鲜文创制于公元1444年,为方块状拼写文字。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信奉佛教或基督教。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有民歌、歌舞、器乐、说唱、戏曲五大类体裁。

农乐舞朝鲜族民间舞蹈――农乐舞,流行于延边地区,主要表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丰收的喜悦。原来,在朝鲜族农村里曾盛行农乐队,用小锣召集劳动,集合以后以农乐旗引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头,人们排成一排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唱劳动号子,按节拍共同动作,休息时,人们围成一圈,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起舞。劳动后仍然跳舞回村。舞时,舞者左手持手鼓,右手持棍敲击,头戴“象帽”,帽顶安有长约三尺(最长的有大余)的“象尾”。舞者一面用头甩动“象尾”,一面表演各种舞姿。伴奏乐器有长鼓、小钹、唢呐等,舞蹈的变换都由小锣指挥。农乐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已略具雏形,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使农乐舞日渐丰富完善,并被作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承袭下来。农乐舞的表演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情节舞蹈。由农乐队的成年舞者及儿童箅者在前,猎人和带假面具的土豪(“两班”)等随后,用舞蹈和哑剧表演,讽刺统治阶级内容的节目。第二种是以技巧和动作为主的舞蹈,主要由农乐队的舞者表演小鼓舞、象帽舞、长鼓舞、舞童舞等(由男青年表演的舞蹈)。其中分群舞、独舞(个人技巧表演)及哑剧表演等。各场面的选择取舍及队列组织均由击小锣者指挥。农乐舞模拟生产方面的动作有“雀步”,它是农乐舞的基本步伐,舞中手持小鼓和鼓棒弓身碎步前进的动作,即是从狩猎时代的猎人瞄准野兽放箭动作中模仿而来,后来又发展为骑马射箭的动作。又如,叫做“阵巫”的一小段是从表现军士的操练、厮杀演变而来的,反映出古代曾将农乐舞当作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农乐舞中最特殊的技巧就是转动系有飘带的象帽,据说这是从狩猎时代使用工具诱捕野兽的活动中演变而来。整个农乐舞队由二十九名人员组成,由持“令旗”者领衔,其后为农乐队(顺序为:喇叭、太平箫、上剑、副剑、从剑、钲首长鼓、副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三至八面法鼓)。继随扮演的“两班”、猎人、执事、农妪、舞童等。音乐伴奏一般由十二段组成,“段”是构成农乐舞伴奏的基本乐章。一段还可分为三个支曲,整个农乐由十二段三十六个支曲构成。段的变化、转换以及舞蹈中的“阵法”“巫顺”等,均由上剑(小锣)击打者指挥。十二段的顺序和名称各地亦有所不同。农乐舞的简单表演程序为:1.农乐队围场打场,表演者不跳舞;2.照小锣节奏跳小鼓舞;3.舞童按“燕风台”音乐跳舞(动作是往前、后弯腰并飞速转动身体) 4.舞者时而合拢时而分开,变换阵法跳舞;5.舞者按古格力节奏跳舞,舞童迭罗汉;个人表演开始。当系有十二度(tuo音妥,一度约五尺)长飘带象帽的表演者一边滚爬一边转动象帽时,整个舞蹈达到高潮。同时,舞童站在另一人肩膀上转动象帽。

“农乐”用于节日、庆丰收以及群众娱乐时演奏和伴 舞的器乐曲。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兼用1~2支唢呐。农乐由多段音乐组成,每段采用不同“长短”①,反复演奏,音乐情绪极为火热、欢快,且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乐”这种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朝鲜人祭天有关的宗教仪式歌舞,包括有如尚帽舞、法鼓舞、延丰台舞、假面舞和踩地神舞等不同的舞蹈。农乐的伴奏音乐由12段采用不同“长短”的曲调组成。农乐中最有特色的是尚帽舞,表演时,舞者在帽子上系着长长的绸带,通过头部的摇晃,使帽带在空中飞舞,气氛十分热烈。

“农乐舞”与“农乐”前者主要表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对丰收的喜悦,后者是用于节日、庆丰收以及群众娱乐时演奏和伴舞的器乐曲;前者主要伴奏乐器有长鼓、小钹、唢呐等,舞蹈的变换都由小锣指挥,后者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兼用唢呐伴奏。但而二者都是由多段音乐组成,都以尚帽舞最具特色。农乐比起农乐舞范围更广,包括的内容更多,二者具有很大相似性,只是演出场合不同,编制不同,表演形式不同。

注释:

①长短:是一种节拍节奏体系,包括节拍形式,节奏型和

速度、情绪等概念,和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中的“固定节

奏型”有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1]杜亚雄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浅论 下一篇:从“打枪担”看畲族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关系